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大量岩芯、铸体薄片、扫面电镜及物性资料分析,对巴喀油田八道湾组砂岩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孔隙结构及孔隙类型等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八道湾组储层具有沉积物粒度较粗、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主要是粒内溶蚀孔、少量剩余粒间孔和微裂缝。研究区孔隙度与渗透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为...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松辽盆地热演化史、孔隙水地球化学性质、地下水运移状态以及它们与成岩事件之间相互关系,探讨了成岩环境对砂岩储层化学成岩作用的影响。由于构造运动和古今地温梯度差异使葡Ⅰ油层组砂岩在埋藏成岩过程中所经历的最高古地温为80-90℃。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650块砂岩样品铸体薄片偏光显微镜下观察,辅以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探针,阴极发光显微照相,电子扫描显微镜,显微图象分析和压汞分析等手段,详细地研究了大庆长垣萨尔图油田北-断东地区葡I油层组砂岩储层化学成岩作用与孔隙结构的关系。该区葡I油层组砂岩属于湖泊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中水下分流平原沉积,碎屑成分复杂,成熟度低。虽然现今埋深为950 ̄1200m,但所经历的化学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改  相似文献   

4.
安塞油田侯市地区长6油层储层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安塞油田侯市地区长6油层属于河流三角洲体系,主要储集砂体为三角洲前缘砂坝复合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电子探针等多项分析测试手段,对储层岩石学和成岩作用作了详细研究。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主要成岩矿物为绿泥石、浊沸石、方解石、石英、钾长石、伊利石和钠长石等。在成岩矿物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成岩演化模式。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并以次生粒间孔隙占优势,次生  相似文献   

5.
双台子油田东营组油气层由于受岩性细、地层水矿化度高、束缚水饱和度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电阻率值低,测井解释结果偏低,油、气、水层识别难度大。运用油气成藏机理、电性图版识别技术、低电阻形成理论及储层精细对比技术对双台子东营组油气层进行识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广安地区须家河组须六段储层控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安地区须家河组须六段是河流相沉积.储层物性以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支主河道为最好.储集岩类以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总体具有低孔、低渗的特征.其储集空间以原生成因的残余粒间孔为主,其次为次生成因的粒间和粒内溶孔.研究表明,沉积作用对储层的影响主要通过对砂体展布与厚度、岩石组构、物性等方面的控制来体现,经过强烈的压实、压溶和胶结作用改造后,储层的物性明显降低,而埋藏期的长石颗粒的溶蚀使得储集空间变好.  相似文献   

7.
通过常规物性、岩石及铸体薄片、重矿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多项测试方法,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坪桥地区塞5、塞431区长2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该储集层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质长石砂岩次之。区内成岩作用包括机械压实作用、石英及长石的次生加大、碳酸盐胶结作用等,其中压实作用是造成本区砂岩原生孔隙大量丧失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独山子油田沙湾组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最新的地层划分对比方案,首次分析了研究区沙湾组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区储层主要为辫状河道、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通过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及孔隙类型分析,认为影响储层的主要因素是不同沉积环境的不同岩性、碳酸盐含量以及成岩作用,其中沉积环境起主导作用,控制着储集砂体的发育与分布,而后两者在局部地区对储集砂体物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南马庄油田的产层为下第三系沙三段,储集砂体为浪控三角洲和湖滨滩坝相,储集岩性以细粒长石砂岩和粗粉砂岩为主,主要自生矿物为碳酸盐和高岭石,伊利石,伊-蒙混层,绿泥石等粘土矿物,还有少量自生石英和长石矿物,储集孔隙以次生粒间孔隙为主,其形成机制与有机质的热演化有关,储层物性虽好,但存在明显的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油层分布受岩性和构造的双重控制。  相似文献   

10.
根据孔隙度、渗透率等资料,利用薄片观察、阴极发光和电镜扫描等技术,研究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冲积扇砾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阶段及成岩演化序列,划分成岩储集相.结果表明: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为研究区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其中溶蚀作用为改善储层性能的关键因素;研究区地层经历早成岩阶段A期、早成岩阶段B期,目前正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末,为原油生成阶段;储层孔隙空间演化与多种成岩作用关系密切,经过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后保留下来的残余粒间孔,以及溶蚀作用形成的粒内溶蚀孔、粒间溶蚀孔为主要油气储存类型,微裂缝、裂隙为主要运移通道,储集性能主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控制.该研究结果为预测研究区剩余油分布、改善储层开发效果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宜君地区中生界储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宜君地区中生界主要储集层-直罗组、延安组、延长组储层特征从沉积相、砂体纵向展布、岩性和物性等几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通过研究指出本区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在纵向上以直罗组储层相对最好,延安组次之,之后才是三叠系延长组。储集层普遍具有岩性细、成岩后生变化强烈的特点。由于储层低孔、低渗,因此,油层的压裂改造措施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区内大量岩心铸体薄片及物性等资料分析,对安塞油田延长组主要产油层组长2和长 6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及孔隙类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 结果表明: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的长2储层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的长6储层均具矿物成熟度低而结构 成熟度高的岩石学特点,但长2成分成熟度稍优于长6。长2孔隙类型为碳酸盐溶孔长石溶孔原生粒间 孔组合,物性表现为中孔、低渗型;而长6孔隙类型为长石溶孔原生粒间孔浊沸石溶孔组合,物性特点为 中孔、特低渗型。沉积环境、岩石成分及粒径、填隙物成分及含量、成岩作用等是影响物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岩芯、测井和地质模型等资料,对濮城南区沙二上4~7储层进行详细研究,认为该套储层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和次生粒间孔组合为主;排驱压力和饱和度中值压力较高,孔喉半径小且分选性较差,歪度小,溶蚀作用对改善喉道连通性的效果不佳,渗透率较低.储层质量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其中,沉积作用是形成低渗透储层的最基本因素,决定了后期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形成低孔低渗储层起了决定性作用.利用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将其储层划分为4类,其中Ⅰ、Ⅱ类储层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  相似文献   

14.
以大量的岩矿鉴定和测试分析资料,论述了辽河油田杜84块兴隆台油层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储层发生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等,其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程度较弱,溶蚀作用较强。此外,还计算了各类成岩系数,根据成岩系数判断成岩作用程度。,  相似文献   

15.
利用岩心、铸体薄片以及物性等资料对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段致密砂岩储层岩石学、物性、孔隙结构和类型等特征以及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微相在宏观上控制砂体物性的空间展布,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差的重要因素。溶蚀作用和构造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厘清哈萨克斯坦卡拉姆卡斯油田油田储层沉积学特征,认识储层地质特征,应用沉积学、测井地质学、层序地层学等多学科理论,对该地区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该区主要为扇三角洲沉积,其中包括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沉积过程中经历了先水进、再水退两个阶段,自下而上由三角洲平原过渡到三角洲前缘,再由三角洲前缘过渡到三角洲平原。  相似文献   

17.
直罗油田储层孔隙结构及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直罗油田延长组长2油层组储层孔隙结构及油水分布的研究,分析了直罗油田低渗硝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试图对长期困扰油田勘探与开发的油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直罗油田延长组第二油层组孔隙类型以细小的次生孔为主,孔隙结构非均质较为严重,孔隙,喉道半径较小,孔喉分选较差,较差的孔隙结构导致油水分异作用较差,油水同出带厚度为185.7m油层全部为油水混出的油水混合  相似文献   

18.
郑庄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部,长6油层为本区的主要勘探开发目的层,根据钻井岩心资料分析发现,该储层的岩性以灰色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以自生矿物为主,主要有绿泥石、方解石、石英及钠长石等;主要孔隙类型有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以及少量铸模孔、微裂隙等;属于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的致密砂岩储集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分析化验,储层测试等多种资料对吐哈盆地丘陵构造带中下侏罗统储的成岩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划分出晚成岩A1亚期,A2亚期和B亚期三个成岩阶段,包含五个成岩相序列和七种成岩作用类型,表现为单种成岩作用类型的非均质性和多种成岩类型的继承性,共存性,其次分析了对本地区储层物性有利的次生溶蚀作用的形成机理,最后讨论了各种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济阳拗陷新近系馆陶组普遍发育河流相的观念由来已久,研究中重点通过连续取芯井的岩芯观察,以及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古生物及相关分析化验资料,运用沉积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原有孤岛油田馆陶组仅仅普遍发育河流相的沉积观点,认为馆陶组下段不仅发育砾质辫状河沉积,还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充填型浅水湖泊沉积体系;馆陶组上段初期发育辫状河、曲流河等河流相沉积,中晚期发育浅水三角洲-氧化型浅水湖泊以及浅水振荡湖泊沉积体系.湖相沉积模式在与油田生产密切相关的小层对比和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