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于慧春  彭盼盼  殷勇 《食品科学》2016,37(20):203-208
为建立霉变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和黄曲霉毒素B1的电子鼻检测方法,首先以电子鼻对7 级不同霉变程度玉米响应信号的积分值作为特征参量,然后分别利用主成分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BP(back-propagation)神经网络、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等方法建立霉变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与黄曲霉毒素B1含量的预测模型,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回归预测精度最差,偏最小二乘回归较差、BP神经网络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法比较好。对于玉米赤霉烯酮,4 种预测模型70 个样本中相对误差控制在5%以内的样本数分别为23、45、63、67 个。对于黄曲霉毒素B1,4 种预测模型70 个样本中相对误差控制在5%以内的样本数分别为19、41、62、65 个。同时,变换不同的训练集和测试集以考察BP神经网络、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建模方法的稳健性,结果表明,在BP神经网络结构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核函数与核函数参数均未发生改变的条件下,两种建模方法依然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这说明了两种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2.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20g被检样品,在360nm紫外线下观察,如无亮黄绿色荧光粒,可基本判定饲料未受黄曲霉毒素B1污染;如有1 ̄4个亮黄绿色荧光粒,可疑为饲料黄曲霉毒素B1污染;如有4个以上黄绿色荧光粒,可判定饲料受到了黄曲霉毒素B1污染。  相似文献   

3.
黄曲霉毒素是自然界中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分泌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容易污染粮食作物及其制品,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生、大米、玉米等作物及与其相关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强的天然致癌物质,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黄曲霉毒素已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本文着重从黄曲霉毒素的前处理方法和检测方法两方面介绍国内外目前食品中常用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手段,包括传统的经典检测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比较和评价,同时对粮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供国内外同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拟建立基于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spectroscopy,ATR-FTIR)的糙米中微量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快速检测方法。首先将16 份糙米样品经辐射灭菌后接种产毒菌株并在适宜条件下(28 ℃、相对湿度85%)贮藏30 d,测定其AFB1含量。其次将受AFB1污染样品磨粉后与空白糙米样品按质量比例进行精确混合,获得AFB1含量在0~890.20 μg/kg内的糙米样品共计128 份。ATR-FTIR建模分析结果显示,依据AFB1含量高低将样品划分为4 类,临近算法判别分析模型的预测整体正确率达到83.3%。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建立的定量模型精度最优,预测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和相对分析误差值分别为0.970、70.8 μg/kg和4.0。结果表明,ATR-FTIR技术用于糙米黄曲霉毒素污染程度的快速分析与筛选具有一定可行性,但需进一步研究来提升对低AFB1含量样品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5.
结合了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分布、结构及毒性危害,并重点阐述了相关检测方法,包括传统的方法以及近年来新兴的检测方法,以及其特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由霉菌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感染后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化合物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IARC)划定为I类致癌物质,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黄曲霉毒素很容易污染谷物、坚果、香料、植物油脂、乳类及其制品等多种食品。因此,研究出快速、准确、高效的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是政府、企业和研究者们一直以来的共同目标。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免疫技术发展的各种快速检测黄曲霉毒素方法,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免疫传感器、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和量子点探针法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检测效果、优缺点及国内外应用等方面进展,为今后研发更优的检测黄曲霉素新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黄曲霉毒素是I类致癌物,对人和动物都具有明确的致肝癌作用,开发适用的分析方法,特别是开发能够实现高通量和现场检测的快速分析方法,对保障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发现历史、理化性质、毒性、代谢和限量标准,通过以不同标记物为主线系统地概述了近年来黄曲霉毒素快速分析方法的发展情况,总结了以这些标记物建立的快速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并探讨了黄曲霉毒素快速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开发更具有适用性的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技术提供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电子鼻快速检测罗非鱼新鲜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味是判断水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利用电子鼻检测4℃下不同贮藏时间的罗非鱼的气味,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因子分析(DFA),再结合挥发性盐基氮,用最小二乘法将罗非鱼新鲜度与电子鼻数据建立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与判别因子分析均能在二维平面内将不同新鲜度的罗非鱼区分开,贡献率分别达到99.787%和95.745%。TVB-N与电子鼻检测罗非鱼气味的数据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LS)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决定系数(R2)为0.9907。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的微量农药检测手段费时、复杂、前处理过程繁琐等不足,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微量农药.制备两种不同的样品:不同浓度梯度的液体农药溶液样品和滤纸农药干燥样品,通过采取不同的光谱预处理手段,对比其相关系数和交叉验证均方差选择最适合的光谱预处理方法,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预测模型.最后得出结论:滤纸农药干燥样品由于去除了绝大部分的水分使得检测精度相比较液体农药溶液样品有较大的提高,预测相关系数达到0.989,预测残差值为0.153,且相对分析误差为6.812,可以进行对农药浓度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0.
发酵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快速测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黄曲霉毒素简称AFT,为强致癌物,发酵食品中由于使用发霉粮食为原料或曲种产毒,都可造成污染。目前我国检测AFT的法定方法为薄层法,该法设备简单,又能分离4种异构体,但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重现性差。近年来发展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及酶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利用电子鼻气体传感器技术,初步建立了小麦霉菌侵染程度定性定量同步分析方法。小麦样品经辐照杀菌后接种5种谷物中常见有害霉菌,于85%相对湿度和28℃的环境中储藏至重度霉变。在样品储藏的不同阶段,选取时间节点0、1、3、5和7 d采集其电子鼻气味响应信息,建立了其响应信号和霉菌侵染程度的相关关系模型。结果显示,依据带菌量的不同,基于电子鼻信号的主成分分析法(PCA)可成功区分未霉变[2.7 log(CFU/g)]、轻度霉变[2.7~4 log(CFU/g)]与重度霉变[4 log(CFU/g)]的小麦样品;线性判别分析(LDA)对受单一霉菌侵染的小麦样品霉变程度的识别率达90.0%以上,对所有小麦样品的识别率达84.0%。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PLSR)对小麦菌落总数的模型决定系数(R_p~2)和预测误差(RMSEP)及相对分析偏差(RPD)分别为0.852,0.504 log(CFU/g)和2.30。结果表明,利用电子鼻技术实现小麦霉菌侵染程度的快速识别是可行的。下一步应不断补充不同来源的小麦样品,以不断提高模型的精度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电子鼻快速判别玉米霉变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正常玉米样品40个,发霉玉米样品41个,建立了电子鼻对霉变与正常样品的识别模型,优化了10个传感器的组合,并对32个未知样品进行判别,其中霉变样品15个,正常样品17个。结果表明传感器优化前后主成分分数分别为86.34%和97.54%,优化后提高了11.2%。采用Euclid、Malahanobis、Correla-tion以及DFA四种算法对检验集未知样品进行判定,优化前总判别率分别为Euclid:68.75%,Malahanobis:75%,Correlation:84.38%,DFA:81.25%;优化后总判别率分别为Euclid:68.75%,Malahanobis:75%,Correla-tion:90.63%,DFA:87.5%。优化后Correlation和DFA法的判别率比优化前提高,其中Correlation法达90.63%。在对霉变和正常玉米判别时,霉变样品的判别率要远高于正常样品的判别率。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电子鼻技术,建立了花生受不同霉菌感染后的霉变程度及毒素含量的同步快速检测方法。花生经辐照灭菌后接种5 种常见霉菌(3 种产毒菌株、2 种非产毒菌株),于培养箱(26 ℃、相对湿度80%)中培养6 d。每天取出不同霉菌污染的样品采集电子鼻信号,同时测定其菌落总数和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含量,建立不同霉菌感染下霉变程度及毒素含量定性判别模型。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霉菌污染下有一定的聚类趋势,且污染样品位于可接受样品的上方;利用线性判别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整体准确率达到80%以上,其中根据产毒菌株和非产毒菌株分类正确率高于95.7%,根据AFB1含量分类正确率90%以上,根据菌落总数分类正确率较低。所有模型中假阴性均低于17%。因此,电子鼻技术对不同霉菌感染下的霉变程度及毒素含量的测定具有可行性。未来研究应继续扩大样品数量,补充受其他更多霉菌侵染及不同品种的花生样品,同时考虑实际情况,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籼稻储藏品质的电子鼻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用国标方法和电子鼻分别检测3种储藏年份2个品种籼稻的含水量、粗脂肪含量、脂肪酸、发芽势、发芽率等理化指标和顶空气体,并采用主成分、相关性和主成分回归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区分不同储藏年限和品种的籼稻;电子鼻信号和稻谷储藏品质之间有紧密相关性;保温温度是影响各探头辨别能力的测试条件之一,其中8个传感器探头对不同保温温度处理过的籼稻挥发成分具有良好的辨别能力,较高保温处理能增强电子鼻传感器的辨别分组能力;不进行保温处理能真实的反应样品本身的挥发气体组成,不影响电子鼻对籼稻品种和储藏年限的区分能力,并且能准确预测样品中脂肪酸含量和发芽指标。  相似文献   

15.
电子鼻判别不同储藏条件下糙米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德国Airsense 公司生产的PEN3 型电子鼻系统对不同储藏条件下的糙米进行分析检测。通过对传感器响应值进行PCA、LDA 方法的分析,发现PCA 和LDA 均能准确判别出不同水分含量的糙米;PCA、LDA 方法均可判别不同温度储藏的糙米样品,LDA 方法呈现出良好的集中性和单向趋势;LDA 可以很好的区分不同氧气体积分数储藏的糙米样品,并根据氧气体积分数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规律,但总贡献率要低于PCA 方法。另外,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储藏条件对电子鼻响应值的影响大小有所差异,顺序为水分条件>温度>氧气体积分数,水分和温度存在交互作用。另外,采用Loadings 分析方法可以得知传感器W5C、W1S 在检测中起到的作用最大,可以对电子鼻的传感器进行优化与选择,根据不同的具体条件选择适当的传感器阵列组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挤压工艺参数对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降解率的影响,为建立粮食产品中AFB1的挤压降解技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螺杆挤压机挤压膨化污染AFB1的糙米,分析挤压温度、物料水分、喂料速率和螺杆转速对糙米中AFB1降解率的影响,并通过优化工艺得到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单因素试验机筒温度170 ℃时,AFB1降解率最高为37.1%;物料水分24%时,AFB1降解率最高为37.2%;喂料速率30 g/min时,AFB1降解率最高为37.8%;螺杆转速200 r/min时,AFB1降解率最高为39.2%;挤压降解糙米中AFB1正交试验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机筒温度180 ℃、物料水分24%、喂料速率30 g/min、螺杆转速160 r/min,其降解率为48.6%。挤压过程中机筒温度极显著影响AFB1降解,物料水分显著影响AFB1降解,喂料速率和螺杆转速对AFB1降解的影响不显著。结论:挤压膨化加工能有效降解糙米中的AFB1。  相似文献   

17.
基于色差及电子鼻的红糖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糖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不同产地及榨季红糖固体及其在相同浓度溶解时液体的色差,以及分析红糖固体样品特征气味成分并探讨色差计及电子鼻测定红糖风味品质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及榨季的红糖样品的色泽具有明显差异,且不同产地的红糖样品挥发性成分也有差异。电子鼻可以有效识别判定不同产地的红糖并测定其特征气体成分,即硫化物及氮氧化物。色差计和电子鼻皆可以作为代替感官评价对红糖风味品质进行测定及评价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电子鼻和电子舌在鱼肉鲜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汪敏  赵晔 《肉类研究》2009,(6):63-65
鲜度是鱼肉及鱼类制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电子舌和电子鼻技术都能快速地评价鱼肉的品质和新鲜度。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子鼻和电子舌的在评价鱼肉鲜度时的工作原理以及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