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自由体积理论和新一代几何模型,建立了三元金属熔体括度系数lnγ0i的模型表达式,计算出1873K温度条件下铁基熔体中组元的活度系数,并将模型计算结果与文献精选数据进行比较,表明活度系数的模型计算结果与文献精选数据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2.
Fe-Si-C合金熔体的活度解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三元碳饱和合金熔体的碳饱和数据以及其二元子系的精选活度数据作为边界条件,导出了计算三元合金熔体整个液态均相区内务组元活度的解析计算新方法.并用之于Fe-Si-C合金熔体在1873K温度下的活度计算和预测,取得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Fe—Si—C合金熔体的活度解析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三元碳饱和合金熔体的碳饱和数据以及其二元子系的精选活度数据作为边界条件,导出了计算三元合金熔体整个液态均相区内务组元活度的解析计算新方法,并用之于Fe-Si-C合金熔体在1873K温度下的活度计算和预测,取得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提出活度系数预测的新方法,用纯物质的一些性质参数按三参数溶解度参数法结合MOSCED模型计算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选合适的单参数方程求得过量自由焓模型的两个参数,对117个二元溶液体系的2223个组成点的液相活度系数作了预测。与由文献数据相应方程求得的结果相比,平均相对误差约5%。  相似文献   

5.
根据分配系数初选醇水体系的萃取溶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根据分配系数与醇在溶剂中活度系数的关系,初选醇水体系萃取溶剂的方法。用UNIFAC模型计算了醇在溶剂中活度系数,用文献数据验证了本方法的正确性。预测苯酚、丁酸等可望作为醇水体系的萃取剂。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碳饱和三元金属熔体热力学性质的计算方法,将三元金属熔体中碳的饱和溶解度分离为温度T和第三组元j的影响因子kj(或mj)两项,得到用温度T和kj(或mj)表示的组元活度相互作用系数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M-C-j三元熔体中组元j在任意温度下的活度相互作用系数,并可得到组元j的活度相互作用系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7.
氧化铁活度系数r(FeO)计算公式的热力学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前人的实验数据,以根据钢中的氧计算的氧化铁的活度系数和三元相图查出的氧化铁的活度系数为标准,把各种模型计算出的氧化铁的活度系数跟它进行方差计算。结果表明,在整个碱度范围内,可以用正规溶液模型、法国钢铁研究院模型、分子理论模型来计算氧化铁的活度系数,而离子理论模型只在高碱度范围内比较适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含化合物金属熔体的共存理论,Fe-La相图、Fe-O相图,及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确定了Fe-La-O金属熔体的结构单元,进而推导了各组元作用浓度的计算模型.研究表明,计算的作用浓度与相应的实测活度相符合,从而证明所得模型可以反映Fe-La-O金属熔体的结构本质,同时说明计算过程中引用的La2O3的平衡参数"ΔG°=-75 380+17.60T"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9.
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下,C在Mn-Fe熔体(x_Mn=0.0407-0.693 0,x_Fe=0.0336-0.7617)中的溶解度。根据Bale和Pehon提出的相互作用参数模型,利用文献报道的Mn-C系的热力学性质,使用测定的和文献报道的Mn-Fe熔体中C的溶解度值,以及文献报道的Mn-Fe-C熔体中Mn的活度系数值、MnO(s)和CO平衡Mn-Fe熔体的组成,通过热力学推导,实验数据处理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Mn-Fe-C系ε_CFe,ε_CFeFe,εCCFe与温度T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10.
ACW(NH3-CO2-H2O)的汽液平衡对于尿素低常压回收系统模拟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ACW体系汽液平衡计算的发展情况,利用文献数据回归了电解质NRTL模型的交互作用能参数,汽液平衡计算时使用电解质NRTL模型计算液相活度系数,用SRK方程计算汽相逸度系数.将计算的ACW体系平衡压力与文献值进行比较,验证了参数回归的准确性.最后,经过模拟计算表明电解质NRTL模型能很好地满足尿素低常压回收系统模拟计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以Chüeh和Ziegler所得的物料衡算公式为基础,导出一个新的与色谱实验数据直接关联的计算活度系数的公式,提出相应的实验规程。以此对正已烷—邻苯二甲酸二壬酯;正庚烷-邻苯二甲酸二壬酰及苯-1、2、3、4-四(氰乙氧基甲基)甲烷三个体系的挥发组分有限浓度时的活度系数作了测定,温度效应明显,其中n-C_6~0—DNP在40℃时的计算结果与溶解度法测定的文献数据对照,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在1435,1485℃时分别测定了C在Fe-C-V和Fe-C-B熔体中的饱和溶解度.目的在于:用新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获得熔体中溶质组元之间的活度相互作用系数.通过热力学推导和计算,得到熔体中组元之间某些重要的相互作用系数有:εVC=εCV=11.96;eVC=-0.054 2,eCV=-0.244 3;εBC=εCB=14.16;eBC=0.259 7和eVB=0.234 4.  相似文献   

13.
对氨基苯酚溶解平衡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建的溶解度测定装置,分别测定了对氨基苯酚在水、乙醇和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将对氨基苯酚在水中溶解度的实验值与文献值进行了比较,符合良好,验证了实验方法的可靠性。用溶解度模型和S-H活度系数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得出了模型计算所需要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lij,建立了计算对氨基苯酚溶解度的热力学模型。用该模型可对较高温度下对氨基苯酚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进行预测。回归及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4.
利用二元理想液态混合物性质及安托因方程推导了稀溶液泡点随挥发性溶质浓度变化的关系,并借助苯-甲苯、正己烷-环己烷体系相图数据计算溶质的饱和蒸气压,与安托因方法得到的结果符合良好;将此关系推至真实溶液中,可以计算亨利常数与无限稀释的活度系数.本文对多个溶液体系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文献数据较为符合.  相似文献   

15.
基于炉渣结构共存理论,建立了FeO—Fe2O3-SiO2三元渣系的作用浓度模型,计算了1350℃时的作用浓度NFeO和NSiO2,考察了碱度B对它们的影响,并基于该作用浓度模型对铜闪速熔炼过程进行了多相平衡计算.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NFeO、NSiO2与文献实测值αFeO、αSiO2吻合较好,说明作用浓度模型能较好的反映该渣系的结构本质;与采用经验公式计算的活度系数相比,基于作用浓度模型计算的活度系数,铜闪速熔炼多相平衡模拟结果更接近生产实践,表明将炉渣结构共存理论应用于铜闪速熔炼过程热力学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用新型泵式沸点仪测定了101.325kPa下噻吩-甲苯、乙硫醚-甲苯2个二元系在不同液相组成时的沸点,用过量自由能函数Q,采用间接法由Tpx推算了2个二元系的汽相平衡气相组成y。2个二元体系活度系数分别用Wilson模型、NRTL模型、Margules模型和VanLaar模型进行关联,用最小二乘法求出了它们的液相活度系数模型参数。用所得的液相活度系数来计算此二元体系的过量吉布斯自由能函数G^E/RT。用2个二元系模型参数对所测的数据进行关联,建立该系统汽液平衡的热力学模型并计算平衡时的泡点温度。计算的泡点与实验的沸点吻合良好,由面积积分法检验这些模型参数计算的2个二元体系相平衡数据得到很好的热力学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MIVM)及其伪多元法,预测了含钛高炉渣系Al2O3-CaOMgO-SiO2-TiO2中TiO2的活度,并与相应的实验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MIVM预测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均处于同一数量级,所得规律与实验规律相一致.这表明该模型预测含钛高炉渣系组元的热力学性质具有较好的可靠性.MIVM的一个重要优点在于:它仅通过拟合子二元系活度数据或者直接由子二元系无限稀活度系数,就能够预测多元氧化物熔体的热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18.
实验测出在1 Pa真空条件下,1 573 K和1 673 K时Fe-Mn-C熔体中碳饱和溶解度,用两种数据处理方法得到碳饱和溶解度与Mn含量的关系式,计算出了Mn对C的等活度相互作用系数.与常压下的热力学参数比较说明,真空促进了Mn对C溶解度的影响,也提高了Mn对C的等活度相互作用系数.  相似文献   

19.
水-乙酸、乙酸乙烯酯-乙酸系统的汽液平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泵式沸点仪测定了常压下水-乙酸和乙酸乙烯(酯)-乙酸两个二元系在不同液相组成时的沸点,并用间接差分法由TPx推算了与之平衡的汽相组成y,推算值与文献值比较均获得满意的结果,以Margulsa、van Laar、Wilson和NRTL活度系数模型拟合两个二元系的汽液平衡数据,用最小二乘法求出了液相活度系数模型参数,由模型参数推算得到的两个二元系的泡点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张鉴 《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1,20(3):214-218,231
根据相图、质量作用定律和金属熔体结构的共存理论制定了Mg-Al,Sr-Al和Ba-Al熔体的作用浓度计算模型并求得了相关的热力学参数,计算结果符合实际,证明所制定的模型和确定的热力学参数可以反映相应熔体的结构特点,但将相应文献的热力学参数代入同样熔体则未取得符合实际的结果,原因可能与文献中的热力学参数不符合液态下金属熔体内部化学反应的实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