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通过搅拌和浮选试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ICP-AES)检测分析,研究了锂辉石和硅酸盐矿物在不同机械搅拌预处理条件下,矿物表面组分溶出行为和浮选行为。结果表明,随着搅拌转速的提高和搅拌时间的延长,锂辉石浮选回收率提高,长石与石英回收率基本不变,人工混合矿浮选分离效率得到显著提高。锂辉石表面Si组分的溶出量>长石>石英,且锂辉石表面Si组分的溶出量大于Li和Al。预处理后锂辉石浮选速率常数与其表面Si组分的相对溶出速率成正比,其表面Si组分溶出速率是决定其浮选速率的关键。锂辉石矿物表面Si组分大量溶出,导致表面Al和Li组分相对含量增加,促进了油酸根在表面的吸附,提高了锂辉石的浮选回收率。  相似文献   

2.
漫射反射红外光谱法研究浮选药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漫射反射红外光谱研究结果表明,经苛性钠活化和在不同条件下经潜油处理的矿物,其吸附能力次序如下:但辉石>绿柱石>石英;落油脂肪酸或以分子形式或以离子形式吸附,此时,在表面被OH基取代;羧基和矿物表面活化中心之间的结合,在锂辉石条件下最为牢固;在洛油中加入异醇提高了捕收剂在俚辉石表面的吸附作用(异醇的最佳浓度为50mg/dm3);在pH9.05下,油在锂辉石表面的吸附量为最大,而绿柱石和石英则在中性介质中达到最大值。《..》1992,No.9,73-75硫代环烷酸钾与磁化矿物…  相似文献   

3.
采用无沫浮选试验研究二甲基二硫氨基内对有色金属硫化矿的浮选机理,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药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量,应用红外光谱,批描电子显微镜查明浮选矿物表面的吸附成分和性质,研究二甲基二硫氨基甲酸从硫化矿物表面解吸了基黄药的能力以及在矿物表面形成的各种疏水层。研究结果为铅锌矿、铜镍磁黄铁矿的浮选建立新药剂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论文。通过单矿物浮选实验、接触角测试、Zeta电位测试、吸附量测试及红外光谱分析,研究阿仑膦酸钠对萤石与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考查阿仑膦酸钠在两种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单矿物浮选实验结果表明:在仅添加油酸钠时,萤石与方解石在pH值7~12区间内都具有较好的可浮性,难以分离。在添加阿仑膦酸钠后,萤石与方解石的可浮性出现差异,可以实现两者浮选分离。接触角测试、Zeta电位测试、吸附量测试及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阿仑膦酸钠在萤石表面的吸附量较少,对其表面润湿性影响较小,在方解石表面的吸附量大,对其表面润湿性影响较大。阿仑膦酸钠中的两个磷酸基团与方解石表面的钙原子结合,阻碍了油酸分子在方解石表面的吸附,使得方解石被抑制。  相似文献   

5.
黄原酸盐是硫化矿物有效的捕收剂,广泛地用在很多硫化矿物的浮选上。另外,如果溶液中有适当的有机药剂存在的话,黄原酸盐和溶液中的有机药剂一起吸附在矿物表面。黄原酸盐对氧化矿物也会表现出适当的捕收作用。若能知道黄原酸盐对矿物表面的吸附究竟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对于以黄原酸为捕收剂的浮选的基础研究以及对于扩大它的应用范围都将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磁铁矿和金云母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十二胺浮选体系下苛化淀粉对两种矿物浮选分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以十二胺为捕收剂,苛化阳离子醚化淀粉(CCES)、苛化羧甲基淀粉钠(CCMS)、苛化糊精(CD)为抑制剂,对磁铁矿和金云母进行浮选分离试验。采用单矿物浮选试验、Zeta电位分析、吸附量测定、红外光谱分析和人工混合矿浮选分离试验等方法分析苛化淀粉与矿物作用方式。结果表明:金云母和磁铁矿表面电性差异较小,十二胺对两种矿物选择性较差;CCES、CD、CCMS均能吸附在磁铁矿和金云母表面,苛化淀粉与磁铁矿的作用方式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同时存在静电吸附和氢键作用;而与金云母的吸附方式为静电吸附和氢键作用;三种苛化淀粉对磁铁矿的抑制强度为:CCES>CD>CCMS,对金云母的抑制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捕收剂油酸钠对明矾石、地开石单矿物浮选回收率的影响,油酸钠在明矾石、地开石单矿物表面的吸附情况,以及油酸钠在明矾石、地开石表面的红外光谱分析等。确定了油酸钠体系下明矾石、地开石的浮选分离条件,证明了油酸钠在明矾石、地开石表面同时存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8.
金属离子对蓝晶石可浮性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董宏军  毛钜凡 《非金属矿》1996,(1):27-29,40
作者研究了Al^3+、Fe^3+、Ca^2+、Mg^2+4种金属离子对蓝晶石-油酸钠体系浮选行为的影响。认为金属离子在矿物表面的吸附或沉淀,对矿物的浮选行为有重要作用,进而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了金属离子的吸附沉淀百分数(PAP),并用PAP成功地解释了金属离子对蓝晶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脂肪酸在萤石浮选中的复杂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在萤石浮选中脂肪酸作为捕收剂的复杂行为,这是因为捕收剂形成沉淀物以及与矿物表面相互作用.本文仔细考查了典型的棕榈酸羧酸盐的捕收性能.使用几种不同的试验技术来描述水溶液、棕榈酸沉淀和棕榈酸钙盐的性质,以其对萤石润湿性和浮选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矿物浮选试验、Zeta电位测量及红外光谱测试等手段研究了辛基异羟肟酸钠对独居石的浮选特性及其表面吸附机理。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辛基异羟肟酸钠浮选体系中,独居石在pH值5~9可浮性较好。独居石与辛基异羟肟酸钠作用后,表面动电位降低,说明该阴离子捕收剂在独居石表面发生了吸附。当独居石表面荷负电时,吸附仍可继续,说明辛基异羟肟酸钠阴离子可克服静电斥力吸附于荷负电的独居石表面。红外光谱分析证实该吸附作用为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1.
氢键在提高分选效率的药剂吸附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认为氢键键合是普遍存在的吸附机理,而氢键键合对选择性吸附是有害的。通过对氢键键能及其与表面分子结构关系的研究,有可能对选矿中的表面活性剂、高分子絮凝剂、抑制剂和分散剂等的吸附建立新的控制方法。对Stober硅石/聚环氧烷(一种能形成氢键的聚合物)的模型体系进行了研究。考查了两种不同表面处理方法(焙烧硅石与再水合硅石)对两种分子量不同聚合物吸附的影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的拉曼光谱等表面分析表明,吸附行为与矿物表面结构相关。本文讨论了氢键质点和表面结构对竞争(选择性)吸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含钠长石(钠长石)和含钾长石(微斜长石)是晶体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相近的主要长石矿物。浮选似乎是分离这些长石的唯一方法。在一价盐存在时胺一长石体系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性pH范围,某一浓度的一价盐可以浮选分离钠长石和钾长石。在本研究中,在HF介质中有盐存在时浮选分离长石所需要的胺浓度比中性pH时的胺浓度要高。根据钠长石和钾长石所带电荷的不同提出了浮选它们的机理,即在钠长石和微斜长石表面上产生电荷,使捕收剂胺吸附在这些矿物表面上。  相似文献   

13.
常规工业浮选实践中以油酸盐为捕收剂,从白云母、长石、石英等伟晶岩铝硅酸盐矿物中选择性浮选分离锂辉石时,锂辉石表面晶体化学特性是产生选择性分离的决定性因素。晶体学研究认为,锂辉石{110}解理面上的Al晶格质点是油酸盐选择性化学吸附的最佳质点,而其他伟晶岩铝硅酸盐矿物的Al则位于晶胞内部,导致油酸盐不能对其吸附。由于晶面的不同,任何一种矿物特定表面上都含有许多不同的表而原子晶格质点,并且这些表面原子带有不同的断裂化学键。矿物存在的不同类型的晶格缺陷,或者本身固有的各向异性的晶体结构,都会导致矿物表面的不均一性。要正确理解矿物-捕收剂体系中的矿物表面电性、润湿性、捕收剂的吸附等一系列矿物表面化学性质,必须考虑到矿物特定的表面原子晶格质点。本文研究了油酸盐-锂辉石浮选体系的各种表面化学性质,内容包括:油酸盐捕收剂溶液化学、锂辉石-水体系溶液化学以及酸碱处理对锂辉石各种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方法包括:X射线光电子能谱、电泳、油酸盐吸附研究、红外光谱、接触角测量和哈里蒙德管浮选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当pH8时,从其它铝硅酸盐矿物中浮选锂辉石可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此时锂辉石表面荷负电,油酸盐阴离子捕收剂与矿物表面Al晶格质点发生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霓石表面溶出离子Fe3+、Na+对十二胺体系中镜铁矿和霓石可浮性的影响,以0.044~0.074 mm粒级镜铁矿和霓石单矿物为研究对象,进行单矿物浮选试验,并通过Zeta电位测量和溶液化学计算研究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十二胺对镜铁矿和霓石均具有较好的捕收作用;Fe3+对镜铁矿的抑制效果强于霓石,Na+对2种矿物可浮性均无明显影响;加入Fe3+、Na+均能使镜铁矿和霓石矿物表面电位发生右移,表面电位升高减弱了十二胺在矿物表面的静电吸附;Fe3+主要以亲水性Fe(OH)3沉淀形式吸附在矿物表面,使矿物亲水性增大,从而对矿物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Zeta电位、微量浮选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nR)等测量方法研究二异丁基二硫代次膦酸钠(DTPINa)与方铅矿和黄铁矿的作用机理。为了评价金属离子对两种矿物浮选的影响,将硫化矿物放在水中和含Pb^2 、Fe^2 或Fe^3 离子的溶液搅拌。试验结果表明,DTPINa以化学吸附机理吸附在方铅矿和黄铁矿表面上。捕收剂对矿物晶格中的铅组分或吸附在矿物表面上铅组分(如金属水解组分)具有明显的亲合力。铅离子吸附在黄铁矿表面上,因此促进捕收剂的吸附,降低了浮选选择性。DTPINa对铁矿物的亲合力较弱。  相似文献   

16.
胡岳华  王淀佐 《矿冶工程》1990,10(2):20-23,53
本文通过ζ-电位测定,红外光谱分析,吸附量测定,浮选实验及溶液化学计算,研究了脂肪酸钠浮选盐类矿物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油酸钠在盐类矿物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或表面反应,使盐类矿物表面负ζ-电位显著增加,油酸钠在盐类矿物表面的吸附行为与金属油酸盐生成的溶液化学条件有一致关系,磷灰石、萤石、重晶石、白钨矿、方解石浮选回收率显著上升所需捕收剂浓度,对应于表面脂肪酸钙(钡)沉淀生成所需脂肪酸钠的浓度。这表明,脂肪酸类捕收剂与盐类矿物的作用机理是表面化学反应生成金属脂肪酸盐沉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单矿物浮选实验,研究了在十二胺浮选体系中菱镁矿、白云石的浮选行为及调整剂Fe3+对两种矿物可浮性的影响。依据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接触角测试研究了Fe3+的作用机理。浮选实验结果表明:十二胺体系中,在矿浆自然pH值条件下,白云石的可浮性优于菱镁矿,菱镁矿与白云石具有一定的浮游差,添加少量的Fe3+显著提升了两种矿物的浮游差。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十二胺在白云石、菱镁矿表面的吸附主要是静电吸附,白云石-CH3和-CH2的对称和不对称拉伸振动的峰值增大。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少量Fe3+的加入使得白云石接触角明显增大,疏水性增强,对菱镁矿可浮性影响不大,起到了选择性活化白云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油酸钠(NaOL)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混合捕收剂进行磁铁矿与角闪石的浮选分离研究。分别考察了单一捕收剂CTAB、NaOL和混合捕收剂对单矿物和人工混合矿浮选的影响,借助Zeta电位、FTIR对捕收剂与矿物表面的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pH=5.5,CTAB与油酸钠的摩尔比为2∶1的条件下,混合捕收剂较单一捕收剂具有更好的选择性。Zeta电位和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单一捕收剂CTAB和油酸钠分别以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形式吸附在矿物表面,混合捕收剂中油酸钠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CTAB在磁铁矿表面的吸附,但不影响CTAB在角闪石矿物表面的吸附。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矿物晶体各向异性与可浮性差异的关系,以 0~37 μm、37~44 μm、44~74 μm 3 组粒级镜铁矿和霓石为研究对象,通过 X 射线衍射(XRD)分析、单矿物浮选试验、捕收剂吸附量、表面电性计算和 Zeta 电位检测,研究两种矿物的晶面组成在十二胺(DDA)和油酸钠(NaOL)捕收剂体系中的可浮性差异,以及两种捕收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规律和对矿物表面电性的改变。XRD 结果表明,在两种矿物粉碎过程中,镜铁矿(110)与(116)解理面优先解离,而霓石(110)、(310)和(-310)解理面优先解离。浮选试验和吸附量结果显示,在DDA体系中,镜铁矿的可浮性明显大于霓石,可浮性顺序均为0~37 μm>37~44 μm>44~74 μm粒级;在NaOL体系中,两种矿物的可浮性相差不大,细粒级(0~37 μm)镜铁矿和中间粒级(37~44 μm)可浮性最好;吸附量试验结果与浮选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表面电性计算和Zeta电位检测结果表明,霓石(110)面负电荷累积和 R值大于镜铁矿,霓石表面电负性比镜铁矿强,DDA吸附使两种矿物的零电点右移,NaOL吸附使两种矿物表面Zeta电位下降,且霓石表面电位下降幅度大于镜铁矿。  相似文献   

20.
为考察矿物晶体各向异性与可浮性差异的关系,以 0~37 μm、37~44 μm、44~74 μm 3 组粒级镜铁矿和霓石为研究对象,通过 X 射线衍射(XRD)分析、单矿物浮选试验、捕收剂吸附量、表面电性计算和 Zeta 电位检测,研究两种矿物的晶面组成在十二胺(DDA)和油酸钠(NaOL)捕收剂体系中的可浮性差异,以及两种捕收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规律和对矿物表面电性的改变。XRD 结果表明,在两种矿物粉碎过程中,镜铁矿(110)与(116)解理面优先解离,而霓石(110)、(310)和(-310)解理面优先解离。浮选试验和吸附量结果显示,在DDA体系中,镜铁矿的可浮性明显大于霓石,可浮性顺序均为0~37 μm>37~44 μm>44~74 μm粒级;在NaOL体系中,两种矿物的可浮性相差不大,细粒级(0~37 μm)镜铁矿和中间粒级(37~44 μm)可浮性最好;吸附量试验结果与浮选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表面电性计算和Zeta电位检测结果表明,霓石(110)面负电荷累积和 R值大于镜铁矿,霓石表面电负性比镜铁矿强,DDA吸附使两种矿物的零电点右移,NaOL吸附使两种矿物表面Zeta电位下降,且霓石表面电位下降幅度大于镜铁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