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助推河南省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的核心路径便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当前,河南省数字经济整体规模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顶层设计持续优化、创新驱动不断增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稳步发展、数字乡村建设加速实施。同时,也面临数字经济规模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产业数字化转型速度较慢、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数字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数字信息技术对实体经济赋能作用不强等众多挑战。本文提出了因地制宜提升河南省数字经济规模、多措并举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用创新驱动推进数字技术应用、用龙头效应带动数字企业集群发展、探索提升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赋能应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抓住文化创意产业转型机遇,研究适合夫子庙文化推广的文创产品设计路径;方法:以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交互设计为例,结合夫子庙地域文化,通过塑造交互式体验、打造移动应用程序和打通线上、线下市场的方式,营造独特文化与消费体验的服务流程;结果:满足不同用户的消费需求,达到情感的共鸣,提高夫子庙文创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传承与弘扬夫子庙地域文化;结论:在文创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统文创产品设计,还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引入交互设计、服务设计、参与式设计概念.  相似文献   

3.
吴婕 《包装工程》2023,44(14):419-428
目的 总结乡村旅游文创产品文化内涵提炼与再现的方法,实现乡旅文创产品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并存的价值体系,为乡村旅游产业赋能。方法 通过对乡村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发展现状进行调研,以及对昔阳游艺民俗活动进行分类介绍,提出了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将乡村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化设计思路的方式,使产品符合用户的审美需求和体验需求。利用Kano模型将问卷调查得出的全部用户体验需求指标作出筛选,选择用户亟须解决的体验需求,以用户为中心设计出昔阳游艺民俗文创产品和其体验系统。结论 提出开展特色的乡村文化活动,融入服务设计和体验设计理念,增强用户体验感和愉悦感。建立有效的现代乡村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策略,活化了乡村文化资源,构建乡村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的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产业新城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人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基石、以“产城融合”为标志的城市发展创新模式,是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引擎。在产业新城建设发展过程中,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最能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形式,既发挥着公共文化体系中基础设施的作用,也从不同维度见证着区域特色文化的形成乃至成熟。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新城的发展特征,梳理分析公共艺术建设的价值指向和目标构成,提出依靠公共艺术聚合新城文化品牌发展势能,优化提升“城市信息场域”的发展理念,并结合典型案例从项目类型、载体形式、运行机制、传播效能等方面,梳理分析公共艺术赋能产业和文化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杨建宏 《包装工程》2024,(8):409-415
目的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洛阳县区乡村的现况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采用艺术赋能的方式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策略和实践进行探索。方法 组织师生成立“创益援”公益社,采用课程导入的方式和乡镇、企业进行项目对接,结合乡村文化资源与产业,针对乡村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规划赋能、设计赋能、文化赋能方面提出改进策略。结果 依托村落改造规划设计课程及“中原乡村振兴研究院”,完成了多个乡村规划、视觉形象设计、乡村农产品的包装和品牌设计项目,以助力乡村发展。公益社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全国铜奖。结论 艺术赋能是乡村建设中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积极参与乡村规划、视觉形象设计以打造村落的品牌形象,通过产品、包装和品牌设计赋能乡村的品质产业,从而挖掘乡村蕴含的发展潜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郝凝辉  刘晓天 《包装工程》2022,43(22):47-56
目的 探究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策略和工业设计转型升级路径。方法 以全生命周期理念为思想指引,根据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三个发展时期,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设计策略及设计转型路径模式进行探讨。结果 在全生命周期理念的指导下,总结出企业全生命周期设计思维模型、工业设计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设计策略模型以及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制造业设计转型路径思路。结论 以全生命周期设计思维为指导,总结出数字化转型、全生命周期管理、全生命周期评价、设计服务与体验、全产业链融合、设计教育新范式等六大制造业设计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黎泳 《上海包装》2023,(10):60-62
近年来,我国文化旅游产业与竹藤产业快速发展,但现有研究缺乏二者结合的具体应用路径。刘三姐文化旅游需要依托更加新颖的景观规划设计思路,从而打造先进的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总结了竹藤在刘三姐文化旅游中的体现形式,分析了竹藤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刘三姐文化旅游的竹藤景观规划设计创新思路,以期对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武敏  李金霞  刘昌骐 《上海包装》2023,(10):108-110
“文旅+农产品”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创新模式,具备传统文脉赓续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优势,对助力乡村发展、释放文旅消费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山西农产品品牌现状的调研,梳理出在产品规划、产品定位、品牌符号、品牌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以设计为手段赋能乡村振兴的策略,探索依托地方文旅与农产品特色打造本土品牌形象设计的方法与路径,以期对促进地方农产品品牌的良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林霜  黄若涵 《包装工程》2023,44(12):321-327, 331
目的 设计产业价值网模式为设计产业转型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明确设计产业价值网的内涵、要素和运行特征,为研究和实践设计产业价值挖掘和拓展提供理论参考;探索设计产业价值网的共创机制,为设计驱动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互利共赢提供有效思路。方法 从经济学价值网的视角出发,剖析和总结不同时期设计价值的形成与发展模式,厘清设计产业价值网形成的内外价值网络结构和主体构成要素,并分析各要素在价值网内部参与价值创造的具体任务,总结设计产业价值网的运行特征,进而探索设计产业价值共创机制。结论 设计产业从价值链向价值网演进是智能互联时代的必然趋势,价值共创是设计产业价值网发展的最终目标。群智设计、平台赋能和资源整合的运行特征决定了设计产业价值网群智创新、交互反馈和价值创造的共创机制,调节和保证了内外部价值网络中多要素、多节点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实现多方资源共享和价值共创。  相似文献   

10.
闵晓蕾  季铁 《包装工程》2019,40(8):54-59
目的针对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性复杂问题,以文化间性理论研究为基础,探究地域性的"差异性"转化为融入全球价值的"关联性"的动态路径和方法,参与式地促进跨文化交流与认同。方法对文化间性理论进行基础研究,总结和挖掘其内在特性及问题,从而提出参与式设计对话模型,并以"新通道"项目中针对藏文化的设计及社会创新实践为实证案例,通过设计团队与当地文化持有者的设计对话和协同共创,完善并验证参与式设计对话的工作方法。结论在新时代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化间性跨越了文化的边界,具有差异性、平等性、互动性和共创性的内在特性。在此基础上,构建设计对话模型和工作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设计的参与性与协同性,促进本土知识的全球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从而增进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仰韶文化、西周、战国、秦、西汉及唐具有代表性文物为例,对中国传统设计文化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方法 从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文物对比研究、材料科学及加工工艺分析等方法,探索中国古代器物设计的成因与演变,得到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器物的设计特点和发展脉络,设计文化更多体现在“天、地、人”的关系之中,体现了古代“由器至道”“格物致知”的造物思想。结果 证明中国自古以来都存在具有自身特点的设计,其“师法自然”“以人为本”“兼爱及节用”等设计思想对当代设计依然具有参考价值;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当下的设计特征,与时俱进的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设计历程。结论 设计文化的继承不是复古,而是有创新的继承;不仅是“器”或“技”的继承,更重要的是设计思想的继承。中国的设计就是在“格物致知”和“由知格物”的循环递进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2.
罗京艳  马佳淇  李洋 《包装工程》2022,43(14):190-195
目的 缩小传统民俗文创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折扣,创新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结合信息反馈系统,形成文化信息循环传播模式,分析循环传播过程中编码信息与解码信息之间差异性的原因,并根据设计原则完善文创产品,从而在下一阶段的循环传播过程中提升民俗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加深受众对民俗文化的理解。方法 对传统民俗文创中的文化理解程度和信息反馈情况进行用户问卷调研、用户访谈和文献资料研究。结论 结合文化符号学理论,拓宽设计思维,提出文化循环传播模型和文创设计思路模型,解决民俗文化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造成的文化折扣。采用二十四节气的农耕民俗文化对文创产品设计思路进行设计实践,设计出文化折扣相对较小、确保文化有效传播的文创产品。  相似文献   

13.
文化消费语境下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易平 《包装工程》2018,39(8):84-88
目的文化消费作为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和经济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将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置于文化消费语境下进行思考,以期拓展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新思路。方法避免仅从文创设计单向的审美视角出发,以文化消费的角度切入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研究。结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走进博物馆俨然成为社会时尚。围绕文化消费的语境,解析了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新意向,提出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即因势利导、文化创意、受众需求、品牌合力。构建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即文化价值当先,博物馆独创品牌打造;文化主题挖掘,系列产品开发;文化创意延续,二度消费跟进;文化传播为重,非物与实物产品结合;文化消费群体细分,多元产品研发,为设计实践提供行之有效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潇  周欣越 《包装工程》2022,43(10):183-189
目的 通过分析“新文创”时代下文化IP的消费模式、商业模式、社会价值,为文化企业和设计师提供具有实战指导意义的文化IP体系。方法 以“新文创”为背景,分析国内外文化IP的研究成果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文化IP价值演进,以及文化IP开发、运营、传播渠道的发展模式,进行文化IP体系构建研究。结论 通过建立文化IP基因数据库、搭建用户模型库、文化基因符号提取与转化、文化IP孵化路径、打造文化IP全产业链5个维度,逐步构建文化IP体系。以“新文创”为核心的文化IP,将以一种更为严谨、系统的体系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基于“新文创”视角下的文化IP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15.
刘畅  雷青 《包装工程》2023,44(6):286-301, 310
目的 旨在以文化基因理论为基础,从文化场域视角下分析、构建蒙古包文化基因图谱,传承蒙古包文化基因及进行现代设计转译。方法 通过显性与隐性因子结构化分析,从造型、色彩、纹样、材料、工艺、环境、行为与语义8个要素出发,构建基于“人、事、物、场、景”文化场域视角下的蒙古包文化基因谱系图与文化基因评价模型树。结论 文化场域视角下的蒙古包文化基因图谱构建,更能全面、全貌地反映蒙古包文化特征,以其为背景的设计转译也更具高度的场景与文化代入感,从而成为连接文化与造物间的桥梁,也为民族文创产品创新提供可借鉴的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各界探讨的热点,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各领域角度参与进非遗与创新的讨论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大大拓展了我国非遗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但是,由于少有学者对其研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致使非遗现阶段传承与创新开发的规划模式,以及各学科参与非遗与创新研究的侧重点未能系统化呈现。基于此,应当首先梳理非遗及其传承创新工作的诞生起源;其次从“原生态”和“活态”这两条非遗传承研究思路出发,重点对我国非遗保护和开发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非遗的刻录保存和融汇创新两者并行不悖;最终探索出只有坚持走“守真+创新”的非遗传承开发模式,才能更好传承非遗文化精神,创新非遗表现形式,进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  相似文献   

17.
庄冬冬  孙捷 《包装工程》2016,37(22):52-55
目的对聚居在我国南方丝绸之路和滇藏茶马古道之上的,以口承文化为主的白族的锻造技艺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考察的"直接观察法",搜集整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审视白族锻造铜银的技艺及纹饰,以此为标本探讨其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传承与演进。结论白族人仍将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和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仍然是无可替代的,这种"技艺即生活,生活即文化"的传承方式是研究白族文化承传与演进的重要活化石。  相似文献   

18.
服务设计的文化维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国胜 《包装工程》2017,38(4):7-10
目的研究服务设计中的文化差异因素。方法引入符号环境、文化信息系统符号化差异的概念,引入不同符号的文化圈各自吸取对方的符号及其含义作为自己符号与意义系统的补充的过程阐述,符号系统及其价值体系,是构成不同文化群体的文化信息系统的基础。结论区域文化的形成与改变源于环境的改变和人们行为的改变,即文化的进程就是人为事物、环境与群体的行为相互作用的进程,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迭代过程。技术和商业终究超越不了"人的尊严",服务设计基于知识经济的语境,而知识经济的核心价值在于知识源。  相似文献   

19.
周莉  曾俊华 《包装工程》2022,43(16):343-346
目的 探索家具设计中传统传承与创新应用的策略。方法 传统文化元素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对家具设计的影响及融合应用给设计者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促成了多样化的设计思路。以此现实背景为基点,结合传统文化给予家具发展的支持及两者的融合现状,对具体的应用原则进行分析,提出合理提取、符合传统、迎合审美三大应用方向,接着从现代家具设计中的结构形态、色彩、寓意等细节展开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碰撞与实践论述,重点对彼此的融合与创新进行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探讨。结论 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家具的融合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家具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这不仅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要求,还促进了传统与现代的现实交融与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媛霞  殷俊 《包装工程》2022,43(10):326-334
目的 研究国家级非遗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数字文创产品中的创新应用。针对互联网的传播与时代审美需求,探索传统文化的活化路径。方法 运用“文化转译”方法展开桃花坞木版年画文化IP的提取,进行文化IP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的设计转译。在获得视觉要素筛选结果、数字文创APP信息架构、意义体验达成路径以后,采用“APP+IP形象”的思路,进行数字文创设计开发。结果 围绕文化IP,完成APP用户体验设计、角色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与引导页设计。结论 “文化转译”打造文化IP并生成数字文创的方法,融通了传统与现实,有助于深度挖掘非遗类数字文创的文化主题,保证数字文创产品文化层次结构的完整性,是传统文化创新式传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