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高迪作为一个对19、20、21三个世纪有影响的建筑师,国内对他的了解很肤浅,仅限于对他部分作品从图片上的认识。事实上“高迪学”是一门含有很深哲学意义的建筑学科,本文试着从这方面来介绍高迪的作品及创作思想,并对其作品中给予现代建筑有影响的部分进行粗浅的剖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建筑话语或思想的形成无疑是近代建筑史研究最重要的问题。中国近代建筑的文化观所导致的对建筑民族性的认识,是民族形式新建筑创作的理论基础,而对科学性的追求则是建筑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作为建筑的民族主义基础的文化观和作为建筑现代化基础的科学观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想发展的两把钥匙。  相似文献   

4.
(一)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建筑理论史巨著,其涵盖面之广,内容之丰富,古今之贯通,考据之周详,立论之坚实,是令人惊异的(即便浩繁的注释,对学习者来说,也不乏与正文同样的参考价值,提供进一步深究的线索),这不仅反映了作者在治学上的严谨,也说明了西方建筑理论本身是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庞大体系,很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和研究。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在这浩如烟海的建筑理论史知识中领略要点,融入自己的知识系统,提高建筑理论修养,下列诸点将促使我们加深认识。一、西方建筑理论有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在西方世界,建筑理论不是短时间内一蹴…  相似文献   

5.
本文揭示了在当代世界范围建筑教育体系内并存着两种建筑价值思想体系——他律与自律。通过对现代主义以来西方建筑教育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建筑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深入探讨两种价值体系交织演变的源流及促使其发展的思想驱动力,揭示两者各自关注的建筑问题背后的根本动因,以及在其影响下建筑教学的差异化价值标准。在当前的中国,随着近四十年来大量西方建筑理论的引入以及建筑教学国际化的普及,本文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思考教学内容多样化背后的核心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6.
吴良镛 《建筑学报》2005,24(6):64-66
(二)读完这部理论史著,我深感中西方在建筑学术发展上的差异,当然不能不联想中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并由此联想到了中国建筑发展的道路问题以及提高建筑理论修养之重要与迫切。一、中国有辉煌的建筑文化遗产,但理论“富矿”尚待“发掘”与提炼在中国历史上,建筑理论的发展并没有像西方那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形成一整套较为完整的体系。当然,这并不是说,与西方相比,中国建筑文化显得低下一些,全然不是!否则就无法解释中国古代数千年从名都大邑到各类城市,再到分布各地的集镇村落之一脉相承的发展,也不能解释从宫殿、寺观到坛庙、祠堂,…  相似文献   

7.
顾孟潮 《重庆建筑》2010,9(1):14-16
文章论述了中国建筑设计史的沿革,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建筑设计和对中国建筑设计创作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夏铸九 《建筑师》2017,(4):55-74
百花齐放的都市史成就展现在出版上,包括了社会与文化取向的都市史、在通史写作之外对都市形式课题与对城市设计的历史研究、威尼斯学派的批判史学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理学、社会学与史学等方面的杰出学术贡献。作者指出面对21世纪网络社会的挑战,工业社会崛起时的都市化方法论假设必须通过理论的检验才能面对1980年代后中国大陆都市现实中浮现的悖论性空间与社会。以马克思·韦伯为代表的两方现代城市的普同价值,不仅不易区分中国城市的政治性格与繁华市井的都市氛围,而且面对新的信息技术冲击,在研究分析上显得过时,在实践上难接地气。所以,值得由比较的角度重建亚洲的都市史写作,而规划史则是其中重要的现代专业者反思空间实践的历史环节。  相似文献   

9.
住宅建筑设计应注重细节设计,使住宅空间与住户生活相适应。住宅室内设计应强调功能与审美的统一,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并为住户日后的装修留有余地。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步到位是住宅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国内高校建筑教育发展现状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抚英  金秋野 《华中建筑》2009,27(7):235-237,240
该文分别从梯级划分、专业办学模式、专业发展方向、专业教学改革等不同角度对目前国内高校建筑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Between 1890 and the outbreak of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Vienna Technische Hochschule was among the leading training grounds for modern architects and designers in central Europe.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school's curriculum and the role that its doyen, Carl König (1841–1915), played in the training of many of the region's modernists. By stressing such issues as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spatial planning rather than the search for a modern style, König, despite his own conservative approach to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vided crucial lessons for his students, many of whom were able to trace novel and widely divergent paths to modernism.  相似文献   

12.
萧默 《建筑学报》2005,(8):14-17
文章回顾了西方建筑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及各种新潮流派的发展历程,主张立足于中国国情,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回归现代主义的"合理主义"的基本精神,借鉴后现代主义对于传统的关注,反对新潮派的个性张扬,走中国自己的"新现代主义"之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社会经济的腾飞,城市建筑遗产却在城市更新的脚步中不断遗失,并面临断层的危机。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任重而道远,该如何正确认识建筑遗产的价值,并平衡好城市跨越式发展与建筑遗产保护之间的种种矛盾,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The rural has long occupied a valuable, if under-theorised position in modern architectural history. Here, Cole Roskam ,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ighlights key moments in this history and, in doing so, illuminates a central paradox at the heart of architecture's various turns to the countryside; namely, can architects maintain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integrity of the rural when they are themselves a fundamental vector of its changing character?  相似文献   

15.
王燕飞 《华中建筑》2009,27(3):108-110
该文通过介绍夏洛特·贝里安(Charlotte Perriand)的设计工作,描绘了现代主义设计的一些历史细节,揭示了在她的工作中反映出的现代主义设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进一步理解现代设计中的理论指导、资料收集、细节挖掘等设计方法,对于今天的设计如何处理现代与传统关系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冯先生以95岁高龄离开我们远去了。自1947年初在同济大学任教至今,整整63年,他不仅是同济大学建筑学科的缔造者,更是包括建筑、城市规划和景观园林三位一体的现代建  相似文献   

17.
王蓉  吕昀 《中外建筑》2004,(1):49-50
本文试图从现代主义建筑入手,探讨建筑信息对建筑的影响与作用,科学技术对建筑发展的推动作用,剖析影响建筑发展的影响因素.诠释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过程,探究建筑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西方现代建筑发展的回顾,分析了中国现代建筑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国建筑未来发展的思考与见解。  相似文献   

19.
李宁 《城市建筑》2007,(12):65-66
方体空间工作室是青年建筑师王昀于2002年在北京成立的建筑事务所,其鲜明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得到了业界的认可。特别是卢师山庄西山别墅项目更是使王昀成为行业内外瞩目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The first public botanical garden of Korea, the Changgyeongwon Botanical Garden,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taste’ in 1909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cept of ‘taste’—‘shumi’ and ‘chwimi’—in order to show how the Changgyeongwon Botanical Garden played a role as a colonial botanical garden in Korea during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t the end of the Meiji period, the concept of ‘shumi’ to acquire cultural improvement justified the Japanese authorities’ proposal to establish the botanical garden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shumi’ and developing Japanese taste in Korea.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Korea, the concept of ‘chwimi’ to develop knowledge, refinement and virtues, and the discussion on the roles of botanical gardens in improving ‘chwimi’, provide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hanggyeongwon Botanical Garden to be acknowledged as a symbol of good taste or popular culture despite its Japanese colonial orig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