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9)
<正>【文题展示】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文学与记忆     
《Planning》2021,(Z1)
<正>文学唤醒我们内心的记忆文学的记忆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呢?比如莎士比亚这样的作家,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空间和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截然不同,可是我们为什么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依然会如此的着迷?我想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们唤醒了我们的记忆:已经被我们慢慢地忘记了的美好的事物和动人的情境。这也是文学之所以能够进行下来的一个重要理由和原因。  相似文献   

3.
拉罗之夜     
这篇文章是海杜克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讲演《奥斯陆秋天的夜晚》中的后一部分。海杜克对讲演稿做了一点修改。这是他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直到生命结束,所写下的不多的文字之一。海杜克在文中阐述了他的后期建筑观的核心概念——天使、女性。它为我们理解他的"假面舞会"和宗教画提供了难得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1)
<正>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我们的一切情感、一切思想都要诉诸语言,一篇文章,内容充实固然重要,若有了华美的辞藻,就如同插上一对翅膀,翱翔于天地间。从古至今,许多语言大师,都在语言上下功夫。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可见,写好一篇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不断地锤炼语言,推敲语言,反复修改,文字才能渐趋完美。所以我们写文章时,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4)
<正>能否灵活自如、独特精当地写好作文开头往往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成败。写作时一定要写好开头,吸引老师的目光,让他"一见钟情"。如何才能绘好这个"凤头"呢?如何才能妙笔生花、起笔不凡呢?记叙类文章的开头方法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妙用题记,揭示真谛设置一个富有意蕴的题记,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1.明月本无价,近水皆有情。爱在何处?却把身边寻。——《爱在身边》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0)
<正>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忠告:"一个人只有在他每次蘸墨水时都在墨水瓶里留下自己的血肉,才应该进行写作。"此话虽略显极端,但是就高考作文而言,考生还真是非得用心血去浇铸语言不可。因为如若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语言,就很难于第一时间获得阅卷者的认可。2019年高考《考试大纲》对发展等级作文"有文采"拟定四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7)
<正>《中学时代》就像一本成长记事本,不仅带给我们似曾相识的感觉,还会帮助我们解决成长道路上的各种疑难困惑。记得2013年3月刊"写作擂台"栏目里有一篇文章《小确幸》,讲述村上春树的新词"小确幸"带给他的爱与感动。文章说,生活中的小确幸积攒下来,就是我们拼命找寻,总说找不到,其实就潜藏在我们身边的幸福感。这些微小而确实的幸福一点点充实着我们的世界:寒冬里的一杯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11)
<正>无锡锡山高级中学的"活动体验式教学中的写作课"提出"学生写作要有自己的精神立场"的观点让我颇受启发,试作如下几点思考:(一)写作是一场情感和思想的旅行著名作家歌德曾说:"没有情感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中学生写作也应该注重"有感而发",我们语文教师不能用应试写作代替写作教学,更不能号召学生背诵范文,且倾心指导学生套作技巧。当我们感慨学生在应试作文学习过程中费时费力低效,应该要去思考问题的症结。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1,(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需和学生生活贴近,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现实,使学生大胆动笔,愿意表达,抒发真情实感。可见,只有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才能写出血肉丰满、内容生动、情感丰富的作文。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让写作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7)
<正>套用"文无定法"的写作之道,我以为我们在上小说鉴赏课时,从哪里开讲,以什么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阅读或思考,也要做到灵活多变。我们常先解题、介绍作者、交代背景,常从小说的线索、叙述顺序、结构特点开讲,我们也从环境、人物、事件突破,我们还从表达情感、艺术手法、语言风格入手,我们甚至可以从词、句、段开始……在上外国小说《素芭》时,我采用从结尾部分入手,巧妙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尝试于文本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