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蒲晓璐  崔玥  王琳  刘易东 《食品工业》2022,(12):266-271
为了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国家提出“新工科”,积极推进面向未来与产业需求、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工程教育改革。文章阐述了在食品类专业教育中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与新工科高等教育要求相融合、与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的应用价值,总结了坚持立德树人-强调思政引领、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构建双创教育实践平台、产学研创协同育人四种主要应用途径,归纳了目前国内外高院在食品课程和专业建设上创新创业思维的应用成效,为新工科食品类创新创业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为深化双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本文以陕西科技大学轻化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剖析后疫情时代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提出了实践教学理念与新形势要求的匹配性、实践教学体系多环节之间的衔接性等关键问题。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新工科建设理念,形成了“强+弱”实践环节分类培养体系、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理念、智能化实践教学平台等3大模式。通过后疫情时代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构建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符合新工科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建设要求传统工科专业的内容、标准、方法技术等均需进行不同程度的变革创新。“食品技术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食品类工科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其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创新对培养更高质量的优秀食品类人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新工科建设要求及“食品技术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和评价体系方面探讨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期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其更契合新工科理念,进而促进食品类工科专业创新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在渤海大学食品专业向应用型转型的关键时期,为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面向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尝试。在把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演变历程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提高、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造和升级原有理科优势专业,摸索和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技术性应用型的食品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5.
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对该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从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培养方案的特色与创新点、实践效果3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了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相适应的"阶段式"服装专业卓越人才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创新性实践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6.
新工科教育要求高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文章以行业高校和新升本科院校为例,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提出了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改善实践创新条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和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全面成长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此研究可为同类高校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新工科"建设目的在于通过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来助推高等教育发展,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加快中国迈向工业强国的步伐。基于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针对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新工科"导向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并从优化课程设置、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科研训练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8.
针对食品专业工程人才培养过程重科学轻工程的问题,为培育新时期食品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工程人才,以新工科的全新视角探索食品工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在食品工程人才专业培养方案中,充分发挥食品物理类课程群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的支撑作用,以物理类知识体系为主线,从基础物理、工程物理、应用物理三个层面打造食品人才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强化食品产业优质资源融入高校人才培养、高校智力资源融入产业创新与创业的机制,激活产业与高校之间共同创新、融通育人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新工科”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以“新工科”的内涵及要求为导向优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反向设计机制、“评价-反馈-持续改进”循环工作机制。搭建由基础认知实践平台、专业导向实践平台和创新融合实践平台三部分构成的能力递增式实践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实践技术以及科研素养的创新型人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期望为服装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为新工科复合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0.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既是我国加快高等教育大众进程的重要举措,更是我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品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工科建设是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抓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食品专业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上,一要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建设优秀师资团队,二要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效果评价及反馈体系,三要融入现代教育方式方法,四要建立应用型人才共育平台和基地,五要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实施新工科理念下食品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是要做到校政企融合互动。  相似文献   

11.
校企合作是高校工科专业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文章以福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分析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探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必要性。通过增设企业课程、共建大学生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举办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途径,培养工科基础扎实、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强、具有持久竞争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2.
2017年以来,国家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在加强高等教育建设的同时,助力创新科技产业的转型升级。食品行业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与国家的发展。探究食品类专业的创新教育模式是新工科发展的迫切需求。所以,在新工科背景下,要以创新的人才教育理念、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途径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多元化、创新型的卓越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为深化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校企紧密合作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有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高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校企合作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改革思路、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创新实践,探索切实可行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模式和管理方法,为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陈凌华 《食品工业》2023,(11):249-252
新工科视域下,培养与社会需求适配的具有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食品科技人才,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所要面对与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立德树人,以能力为本,从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实践应用、师资队伍与评价标准等方面探索研究,以期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面向新工科的创新应用型高层次食品工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具有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有极高需求。在新工科背景下,对应用型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育人模式展开研究及实践,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尤为重要。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作用及效果,在“知识-能力-素质”的总要求基础上,重点突破学生的项目化工程技术能力培养,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对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创新,打造一支高频素质的校企师资队伍,形成一整套制度化成果,有效推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面向区域产业需求、培养符合地方经济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近年来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热门方向。根据襄阳区域经济现状及需求,提出基于汽车产业链专业群的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思路,构建面向襄阳区域产业需求的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实践创新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类似地方性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面向新工科分析了机器人行业的人才状况,说明了增设机器人工程新专业的必要性。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内容的设置、学时及教学方法的设置、校企协同育人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研究了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教融合与学科交叉,使机器人工程专业成为应用型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特征之一,为新工科及智能制造行业发展提供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卓越人才"计划要求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卓越人才"计划是对食品工程类人才的本质要求,也是解决食品科学工作者动力能力不足的主要改进措施。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积极开展"221"卓越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证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培养出适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提高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是新形式下食品工程类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9.
《广西轻工业》2022,(1):126-129
西藏工科教育发展的目的是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有用人才,其目标是培养工程技能型人才,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以便让毕业生更快适应生产。为进一步深化西藏工科专业综合实践教育改革,给西藏地区的建设输送更多工科专业人才,本文通过分析西藏工科人才培养现状,在现有大环境下提出西藏工科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建议,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正在大力改革、发展的西藏工科教育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正>为了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工程教育强国的建设与发展,教育部在2016年提出“新工科”建设要求,近年来高校新工科教育建设已进入实施阶段。相比于传统工科教育,新工科教育提出着重培养符合未来新兴产业与新经济需求的,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这要求学生不但精通本专业,还应当具有理解并运用交叉学科的能力。“功能性食品学”是一门立足于食品专业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