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游览路径是联系园林空间与游者的媒介,对园林的游观体验起决定性作用。分形几何作为空间复杂性的度量方式,其对不规则形状的量化描述有优势,适合中国传统园林路径的量化研究。本研究基于对留园游览空间进行量化,根据其空间分形维度量化结果归纳其空间布局特征,并以空间布局特征为变量抽象、提取路径,计算其分形维数。通过相关性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探讨空间布局对园林游览路径分形维数的影响,进一步讨论空间布局方式对游览体验的影响。结果表明:留园空间分形维度变化在空间尺度、曲折度变化和停靠空间处变化明显;空间尺度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全局游览路径的分形维,而将停靠空间与空间的曲折度作为整体考量时,对全局游览路径的分形维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边谦 《风景园林》2019,26(1):111-116
以园主或设计者所策划的游线来解析一座园林的山水游观体验,将有助于理解这座园林的真实造园意匠及其背后的空间经营目的。以苏州怡园为例,本文在梳理其新近史料的基础上,考证了园主顾文彬于光绪三年(1877年)时所述的怡园游线,并在利用该游线完整解析怡园山水游观体验的过程中,总结指出这一游线本质上是在“快速概览园貌”与“细致品味园景”之间所取得的平衡。而对此的认知,或将促进怡园营造艺术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3.
城市景观应被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复杂统一体,人们须以整体和动态的方式去感知城市景观,才能理解人对视觉空间的真正体验.同样,只有考虑到人的行动与思想是有机发展的,才能设计出更加现实的城市景观方案.采用文献综述与实地考察法,从人的视觉行为心理出发,结合威尼斯的城市实践,探索人们对城市的视觉感知逻辑.  相似文献   

4.
东湖绿道是武汉市民亲近自然的"生态绿心"。目前绿道一、二期已投诸使用,三期的提升工程需以前期的使用后评价作为参考。该文从骑行者视觉感知的需求角度出发,通过现场问卷和拍摄记录的调研方式,从骑行者社会特征、行为特征以及景观要素特征三方面探究其感知结果的影响因素,继而通过语义评价法、图片分析法提取不同类型绿道的骑行感知特征,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绿道生成不同景观意象结构,并与视觉要素中自然要素的设计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雨花台烈士纪念区为例,从视觉感受出发,结合景观叙事,探讨参观者在步行状态下对纪念性景观的主观感受与景观空间构成序列之间的联系。纪念性景观空间构成序列需要考虑空间、时间和情感3个方面。从空间元素、空间形式和参观者视线等角度出发,结合参观者的空间内部感受时间长度,对各个节点空间和空间序列进行分析,揭示参观者视觉感受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征。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城市空间中的自然山水景观视觉价值与重要性受到更多关注.以城市山体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种基于混合精度模型的定量视觉分析框架,从"观"与"被观"2个方面提出了若干视觉量化指标.结合南京紫金山案例研究,从客观角度深入分析紫金山在南京老城中的空间视觉特征,利用基于混合精度模型的定量分析方法获...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8):137-138
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影视观影模式,让用户获得沉浸式的体验。VR电影也被视为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不断呈现,而将VR技术与宣传片相结合,又会有不同的体验,带来更多的品牌效应。文章首先介绍VR技术及其在校园宣传片中的应用,其次重点分析了VR全景影视制作的前期工作和视频制作过程,最后结合5G技术的发展谈VR全景视频制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依据意境文化传播中主客体交流的规律,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出发,运用主客观认知结合的原理,通过GPS技术结合问卷调查的方法,以苏州留园为例,开展景观意象感知热点发掘的实证研究.GPS数据表明,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有不同的感知热点区域,且构成元素与感知行为特征均不同.问卷数据表明,游客感知受4类因素影响:1)经济:2)园林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9.
旅游景观是旅游地的核心吸引物,景观视觉的认知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游览地形象,也影响着游览者的游憩体验、空间行为。依据“景观视觉吸引”原理,总结梳理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空间景观视觉吸引的建设机制。以西安市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等为对象,结合实地主观反应调查发现,关中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空间中能够对游览者产生视觉吸引的景观刺激客体接近20项,不同客体刺激物吸引游览者的分布规则为:在进入游览区文旅空间的初始阶段,“名胜古迹、摄影取景点、庆典装饰物、店招、传统建筑构筑物”等刺激物类型对游览者有较高的视觉吸引度。随着游览者滞留时间的增长与空间的转换,“名胜古迹、销售物品、店招”3类视觉刺激物产生明显的视觉吸引衰减,而“标志系统、交通车辆”等刺激物的视觉吸引度逐渐增强,需要在关中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空间建设中予以重视。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其他地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亦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园服务设施直接影响着游人的游憩体验质量,是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关键因素。以贵阳市黔灵山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实地体验观察和访谈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探讨公园服务设施对游人在公园内游憩休闲使用的重要度,以及游人对公园服务设施使用后的满意度。结果表明:1)公园服务设施的8个类别维度对游客影响的重要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安全设施卫生设施信息设施管理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休憩设施科普宣教设施商业设施;2)游客对公园服务设施使用后满意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安全设施信息设施商业设施交通设施科普宣教设施管理服务设施休憩设施卫生设施。各维度在观测上的数值差异反映了游客在公园内进行游玩时更注重体验设施的存在度和使用感。  相似文献   

11.
重点对声景体验模式和视景关注点进行分类研究,并结合案例分析城市景观中的视听环境综合分析模拟给设计实践带来的新思维.首先阐明人们对景观的理解除了具有空间和时间的性质,还具有多种感官感知和相互作用的基本属性.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分析谢菲尔德城市声景调查结论,并得出声景体验模式;利用布拉格视觉景观的眼动仪实验得出视觉关注点的部分眼动规律.然后,对谢菲尔德和平公园进行视听景观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行城市景观视听综合设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写仿,指对已有作品进行模仿的创作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修建过程中普遍存在。台湾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板 桥林家花园与苏州留园之间被认为有着写仿的关系。但现有文献论述尚未足以支撑这一观点。考虑古典园林的“历时” 属性,将两座园林放在特定历史时空节点审视,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还原与林家花园修建同时期的留园空间,再 从空间布局、游园节奏与节点设置等方面进行比对,得到更多两园紧密联系的有力的证据。证明板桥林家花园与留园 之间写仿关系的确实存在。将“历时性”视角引入古代园林研究,可以对全面理解园林空间提供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卞梧  张云  都铭 《中国园林》2022,38(10):98-103
乡村环境中存在一类日常而平凡的景观,和专家视角下具有突出价值的景观一样,它们同样是文化和社会关系的表征空间。在新型城镇化中,这类景观对形成以人为本的、完整适宜的生产生活环境单元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解读。以江苏盐城普通村落八灶村为典型案例,分析八灶村村民对日常景观的价值感知及其时空分布情况,识别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场所类型,包括惯常行为空间、主题活动空间、个人所属领地,其意义产生于不同物质空间基础上村民多样的日常活动中。发现意义场所的分布存在一定边界,其热区由住宅区向周边扩散,密度级别逐渐降低。意义场所的感知具有时间特征,主要集聚在明代、人民公社时期和2000年前后,是村落集体记忆的体现。最终提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应重视日常景观中意义场所的识别,并在村落的更新和重建中予以响应和重塑,藉此延续村落的内在活力和乡村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绘画对造园影响深远,二者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由中国画独特的画面秩序和组织结构产生的以非透视手法空间营造的现象引发了对于园林中类似效果的观察与思考。总结了5种用于对照分析绘画与园林的非透视性手法:时空连续与无尽空间、分解重构与消解空间、内部画框与重叠空间、镜像构图与虚实空间,以及近小远大与尺度模糊。意在找到一个新的角度解读古典园林的空间构成,为当下传统造园的传承和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历史文化街区景观体验评价更多基于主观问卷调查展开。为了突破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框架限制,构建多元评价模型,以广州永庆坊为案例,借助眼动追踪技术,辅以主观问卷调查印证,建立凸显定量特征的体验评价数学模型。首先基于网络大数据筛选永庆坊街区代表性场景,并依据城市意象理论进行场景分类。然后利用场景照片,展开眼动追踪实验,采集数据。进一步对各类眼动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构建基于平均绝对距离、眼跳次数和总眼跳时间3个眼动追踪指标的体验评价模型,并阐述体验过程中的主体差异和意象要素差异。最终将模型评价结果与问卷评价模型结果相互印证,确证眼动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赵晶  沈子晗 《风景园林》2023,30(3):48-54
【目的】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园林该以何种方式让世界认识东方文化中的价值与内涵成为重要课题。【方法】基于此观照,结合“具身认知”理论,对海外中国园林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具身性进行剖析,探讨在特定的园林空间中的身体体验。【结果】通过身体感知,仿古园林以精致的要素与空间组合展现“中国性”;通过意境隐喻,现代展园以崭新姿态传达中国的审美情怀与文化取向;通过体验互动,园林活动以具身表演与时空环境的深度融合将中国文化艺术推广至海外大众。【结论】最终可以发现:通过以上3种方式,海外中国园林在景观体验中成功挖掘了游客的认知并引发多样性的探索和想象,持续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17.
留园、拙政园景观规划中的视觉控制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留园、拙政园景观规划中,以楼阁建筑等制高因素为构图中心或景观控制元素,以60°水平视角控制园景组织,将主要景点组合在60°水平视角的视野范围内,以获取丰实、完整的景观。  相似文献   

18.
视觉评价研究作为城市研究及实践过程中反应公众 环境偏好程度的主要手段,有助于全方位地评价、管控并提升 城市景观风貌形态。过往的视觉研究多聚焦于静态视点的分析 评价,缺少对于人群不同观景行为方式动态视觉感知的充分考 量。延续“景-观”互动的双向规划理念,提出动态观览评价 的视觉景观研究新方法,并结合南京滨江型公共空间的实例研 究对评价方法加以验证,试图丰富既有视觉景观评价体系,为 后续城市形态量化及视觉评价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愈发重视景观所能带来的丰富感官体验,以往视觉环境特征主导的城市公园营造方法难以满足人们的更高需求。视觉和听觉作为人们最主要的环境信息感知途径,探索二者与景观体验之间的关系可为优化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提供新的视角。研究选取了视景感知、声景感知、声源感知和公园功能特征4个维度共计13项指标,对公园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成都环城生态区内3类具有不同主导功能的公园视听感知品质进行评价,探索各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总体感知评价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公园主导功能特征与其视景、声景协调时,呈现的总体评价结果相对较好,且不同功能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的影响因素、影响方式均不相同。研究在揭示案例公园视听感知品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利用视听交互影响间接提升公园景观体验的思路,为优化不同功能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提供科学依据和灵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