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吴正旺  马欣  杨鑫 《华中建筑》2013,(10):46-48
对北方工业大学校园内几种建筑布局及其绿地中空气的pM2.5浓度所进行的调查表明,不同建筑布局会影响其PM2.5的浓度分布,而不同绿地形式也会对PM2.5浓度产生相应的影响,进一步地,建筑布局与绿地形式的不同结合也导致了PM2.5浓度的变化.调查还显示:①灰霾天气条件下,建筑群中空气的PM2.5浓度远超国家标准;②所调查的多种绿地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气的PM2.5浓度,但效果小于植物群落;③建筑布局的高度、围合方式对空气中PM2.5的浓度具有一定影响;④多层合院式布局中的林荫道能有效减少PM2.5浓度.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当注意采取适当的布局,以利于减少PM2,5暴露.  相似文献   

2.
基于武汉市典型居住小区建筑布局,以8种代表乔木建模,借助微气候模型,模拟分析夏季8种植物在3种不同植被布局中的降温通风效果;研究中以植物间高宽比(Aspect Ratio of Trees, ART)量化描述植被布局。结果显示:乔木布局、植物物理属性(叶面积指数、冠幅和树高)均会影响绿地降温通风效果;当乔木以ART2布局时,小区绿地能有效降低居住小区内平均温度,显著提升户外热舒适度;当乔木以ART≥2时,居住小区中乔木对风速的阻挡最小;叶面积指数大、树冠大的高大乔木,有较强的温度调节能力,能积极改善户外热舒适度。  相似文献   

3.
薛思寒  马悦  王琨 《建筑科学》2021,37(6):86-95
面对当前严峻的全球性空气污染问题,如何改善住区空气质量成为住区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寒冷地区郑州市分散式、片状集中式和带状集中式3类典型绿地布局的住区为研究对象,借助微气候观测,描述住区内PM25时空变化特征.进而采用相关性分析、中介效应分析和回归分析,逐步剖析空间形态参数与住区内PM2.5的关联,探究建筑和绿地布局对PM2.5浓度的综合影响,为住区冬季室外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与优化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建筑视图因子(BVF)、天空开阔度(SVF)与植物视图因子(TVF)对PM2.5浓度影响权重排序:TVF >BVF >SVF.TVF每增加10%,PM2.5浓度上升约20 μg/m3;2)BVF对PM2.5浓度的直接效应最强;SVF主要以相对湿度间接影响PM2.5浓度;3)分散式绿地布局空气环境均质稳定性最好,带状集中式次之,片状集中式最差.  相似文献   

4.
以城市道路行道树绿带植物群落为材料,对45个样方分别进行减尘率以及不同高度、宽度、时间条件下PM2.5浓度的测定,分析行道树绿带对PM2.5细颗粒物的滞尘效应及其时空变化。研究显示,不同结构植物群落对PM2.5滞尘效应的强弱顺序为:乔草型乔木型草坪型乔灌型乔灌草型灌草型;植物种类丰富,具有乔木、草本植物或灌木球零散布局的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对PM2.5的滞尘效应较强;群落垂直空间中PM2.5在10m高处浓度最高,5m处最低;而PM2.5浓度在群落水平空间的中心位置最高;群落中PM2.5随时间的大致变化在9:00浓度最低,之后曲折上升,在15:00达到最高,随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绿化功不可没:公园内绿地PM2.5浓度比园外裸地处PM2.5浓度低20%。夏季空气佳:夏季北小河公园绿地内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平均浓度为四季最低。多栽针叶林PM2.5浓度低:从全年平均看,北小河公园内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内PM2.5浓度排序为:乔灌草型>乔草型>草坪>篱草型>纯针叶林。  相似文献   

6.
郭晓华  戴菲  殷利华 《风景园林》2018,25(12):75-80
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道路绿带承担着城市道路重要的生态环境改善功能,道路绿带的断面布局是道路绿地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首次将ENVI-met运用于城市道路断面绿带规划设计模拟中,定量研究城市道路绿带断面形式对PM2.5的消减作用,结果表明: 1)道路横断面绿化类型对PM2.5分布有显著影响。道路绿化导致机动车道PM2.5浓度增加,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PM2.5浓度减少;2)道路绿化能明显消减人行道PM2.5浓度。从PM2.5的消减面积来看,四板五带式>两板三带式>一板两带式>三板四带式;从PM2.5的消减程度来看,两板三带式>四板五带式> 一板两带式>三板四带式。3)两板三带式、四板五带式绿化消减效果最佳,人行道消减率最大提高了18%。研究证实了道路绿化确能改善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的颗粒物污染,为绿色基础设施消减PM2.5浓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2020年哈尔滨市冬季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室外PM10和PM2.5浓度的影响因素。文中采用相关性分析法探讨气象因素对PM2.5和PM10污染物的影响。得出冬季室外颗粒物的浓度相对较高,并且不同地点的颗粒物浓度相差较大,绿地PM2.5、PM10浓度最低,PM2.5、PM10受室外气象因素的影响,与温度及太阳辐射呈负相关。经研究发现,室外颗粒物浓度在不同地点相差很大,并且温度与相对湿度对其影响较大,风速与其相关性较低。  相似文献   

8.
以PM2.5为主要诱因的灰霾污染对我国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国内外对PM2.5浓度分布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城市居住区等中、小尺度景观上普遍存在着PM2.5浓度分布的不均匀现象。造成这种不均匀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城市居住区景观格局的不同、机动车道等污染源的不均匀分布、建筑布局方式的差异、绿地率的大小以及绿地植物群落构成的优劣等。在城市居住区规划的选址、居住区景观格局的总体规划、住宅建筑与绿地等开放空间的结合设计、居住区道路网的布局、最佳绿地率的确定以及建筑高度安排等方面遵循若干设计导则,可改善其微环境、减少居民的PM2.5暴露。  相似文献   

9.
居住小区绿地的功能及布局设计对小区环境和居民的行为方式起到关键影响作用。本以深圳市南山区后海路蔚蓝海岸社区公共绿地设计为例作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10.
莱茵春天居住小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  邹颖 《建筑学报》2006,(4):67-69
基于对我国居住小区现状的研究,制定出如下设计方法来创造自然生动、有识别性的住区空间:结合地形,采用自由的建筑布局;在小区主路旁设带状绿地,并与宅间绿地空间相互渗透;在某些元素统一的约定下,由多名设计师参加方案设计,使小区的建筑造型既相互协调,又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连续监测苏州市工业园区现代大道30块街旁绿地内PM2.5的质量浓度、群落微气候因子及植物结构因子,探究城市街旁绿地的PM2.5浓度消减能力,并从颗粒物消减视角提出城市街旁绿地优化设计策略。结果表明:1)植株郁闭度、种植密度、常绿植株数量占比与PM2.5浓度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PM2.5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空气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在研究中应将两者统筹兼顾,缺一不可,PM2.5浓度的日变化趋势为早晨、上午、傍晚浓度值高,变化趋势曲线呈现“U”字形;3)在绿地空间植物配置中,多选用当地的乡土树种和优势树种进行种植。在植物配置模式中,“乔灌草-乔灌”多层种植模式的消减作用最强,能有效消减绿地PM2.5浓度。研究结果为城市绿地的系统布局提供较有效的布置建议,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思路和参照。  相似文献   

12.
陈明  胡义  戴菲 《风景园林》2019,26(12):74-78
缓解大气颗粒物污染、营造清洁健康的城市环境是中国绝大部分城市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城市绿地能有效缓解PM_(2.5),然而当前对绿地空间形态的研究不足,导致能在规划设计中直接应用的成果不多。基于武汉市9个城市绿地空间形态要素量化差异与实地测量的PM_(2.5)浓度大小,探索二者深层的量化关系规律。结果显示:1)PM_(2.5)消减量随绿地规模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当规模大于5~10 hm~2消减量减缓;2)绿地面积、周长及形状指数与PM_(2.5)的消减量显著正相关,分维指数与近圆形形状指数相关性不显著;3)PM_(2.5)的消减效率随绿地规模的增加急剧下降,当绿地规模超过5~10 hm~2,消减效率变化不明显。通过量化分析,揭示对PM_(2.5)消减具有显著影响的城市绿地空间形态指标,提出适当的规模、不规则或复杂的绿地形态及分散式的布局等绿地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杭州市区春季绿地及其周围的环境对PM_(2.5)颗粒物的影响机制,本文选取了8块样地作为研究对象,每个样地各设5个样点进行PM_(2.5)数据采集,并对样点进行植物群落结构、郁闭度、周边环境调查。结果表明,PM_(2.5)浓度与污染源距离成反比;城市绿地对PM_(2.5)颗粒物的消减有明显作用;以乔灌草为主、郁闭度大的绿地对PM_(2.5)具有较好的消减作用;水面与铺装为干扰类环境因素,使城市绿地对PM_(2.5)颗粒物的消减作用变得不稳定;在不同的空气质量等级下,城市绿地对PM_(2.5)的消减能力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陈明  杨超  戴菲 《中国园林》2023,39(10):104
城市公园绿地具有较大的生态功能,尤其对PM2.5 的消减作用显著,然而当前研究缺乏对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及 周围环境的考量。以武汉市10个公园绿地为对象,通过实地 测量PM2.5数据,从绿地的总体特征、绿色空间格局、周围 建成环境3个方面定量分析它们对PM2.5消减的影响。结果表 明:1)公园绿地规模与PM2.5消减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绿化 覆盖率具有潜在影响;2)公园绿地的绿色空间格局方面,核 心、分支越多的绿地,其PM2.5消减量越少,其中核心的贡献 度更高;3)公园绿地周围建成环境方面,最高建筑指数、建筑 密度、平均建筑高度、建筑体积密度在5个缓冲区中发挥着对 PM2.5消减的相似作用,且对PM2.5的贡献度依次递减,尤其 需注重300m范围内这4项指标的管控。从改善大气颗粒物污 染的角度,为公园绿地自身的空间格局及周围建成环境的优化 调控明确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建筑工地周边重点区域扬尘污染特征,选取广州市某典型建筑工地为研究对象,以 PM2.5、PM10 作为扬尘监测指标,采用激光散射扬尘监测仪对建筑工地周边的下风向区域、出入口区域、居民区一定范围内的扬尘浓度进行了监测,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角度分析了建筑工地周边重点区域的扬尘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建筑工地周边下风向区域因空气流通较好,扬尘浓度随距工地边界距离增加而衰减;周边出入口区域因施工车辆频繁进出,扬尘污染极为严重;周边居民区易形成街道峡谷效应而不利于施工扬尘的扩散,居民区内扬尘浓度衰减不显著。监测期内,每日扬尘污染差异较大,PM2.5、PM10浓度范围为 21.8μg/m3~71.7μg/m3、41.2μg/m3~143.2μg/m3,这与背景浓度变化和差异性的施工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Residential green spaces are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urban green space types. Aiming at filling a gap in the existing greening indicators with considerations on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of residential green spaces, as well as to inform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green space service, three greening indicators, i.e. residential unit’s green coverage rate, green view index, and park ratio within a 500 m service radius,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is study selects 14,196 residential units in built area of Shenzhen City in 2017 to measure the greening rate and the geographic spatial factors of the units upon multi-sourced geographic databases such as land cover maps and street view images.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1) the three indicators can all independently measure the greening rate within or around residential units; 2) the studied residential units are low in residential unit’s green coverage rate and park ratio within a 500 m service radius, but high in green view index; 3)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sparities of the greening rate and the surrounding parks in 500 m service radius among the studied units, and among different housing property rights, showing a disequilibrium in green space service; and 4) the greening rate of residential units is mainly impacted by factors such as development intensity, types of housing property right, altitude, and location. In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urban green space layout should prioritize improv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layout of residential green spaces, especially for the socially vulnerable population. Finally, the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park ratio within a 500 m service radius can be adopted as a supplement to existing greening indicators for residential areas.  相似文献   

17.
陈明  戴菲 《中国园林》2020,36(10):63
在城市用地紧张的背景下,优化绿色基础设施(UGI) 空间形态,对缓解大气颗粒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UGI空 间形态与大气颗粒物的研究主要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极少 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角度展开。基于武汉建成区内 16个空气质量监测点为中心形成的1 000m×1 000m研究单 元,通过MSPA和UGI连通性分析,研究MSPA要素、UGI 连通性对PM 2.5 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6个研究单元的 MSPA要素存在较大差异,可分为以核心与边缘为主导要素 的2种形态,其相应的UGI整体连通性前者高于后者;PM 2.5 污染越重时,研究单元的UGI比例、MSPA要素与PM 2.5 浓度 相关性越显著,整体而言,PM 2.5 浓度与核心、孔隙的面积以 及孔隙、环的数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孤岛、分支的面积呈显著 正相关,与边缘面积在轻度污染时呈显著正相关;整体连接度 连接指数EC(IIC)与可能连接度连接指数EC(PC)均与PM 2.5 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最后,从改善PM 2.5 污染的角度,提出增 加UGI的核心并减少孤岛面积、以环线加强UGI内部连通性与 提高UGI的整体连接度等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方舟  刘骏 《园林》2021,(3):55-62
以重庆沙坪坝老城区社区公园的规划建设为例,选取31个社区公园和临近的居住小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最小路径测算及可视化分析,将步行可达性程度归为高中低3类,并利用地图分类叠加法,从可达性空间分布、路网条件、用地分布3个维度,总结老城区社区公园分布特征,梳理主要现存问题,提出老城区社区公园的布局优化策略,在有限用地范围内寻找可用地块以构建社区公园,如,合理改建条件优越的防护绿地;系统性规划周边零散绿地形成"口袋社区公园";构建山地景观步道串联居住区与公园等。以期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能为老城区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与公园绿地公平有效配置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