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20,(4)
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正式学习英语,就与朗读打下了交道。朗读是一种语言内化的过程,能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的提高。我们的学生需要多读,大声朗读,熟练朗读直至背诵。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采取一系列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学生朗读习惯,激励学生的朗读热情的措施,引导学生爱上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2)
众所周知,朗读是习得语言的有效方式,英语的学习离不开大量反复的朗读训练。老师在组织小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时,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英语朗读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准确掌握英语的读音,积累英语知识,丰富阅读感知,增强表达体验,感受英语的独特魅力,形成强烈而积极的学习动力,实现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44)
<正>英语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一直是初中英语学习的重要形式,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文形式指导学生加强朗读训练,要引导学生学会朗读方法,从学习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提高英语朗读效果。1.根据朗读内容确定朗读方法英语的朗读方法很多,可以用个人大声朗读,可以是小组集体朗读,还可以班级集体朗读。朗读的次数也要根据朗读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选用不同的朗读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33)
大声朗读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中包括语感、词汇、语法以及段落大意等。加强牛津英语朗读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大有裨益。本文将指出初中牛津英语朗读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并且结合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努力提高初中牛津英语朗读的教学质量,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18)
<正>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为学生进一步学好英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真实的语言实践契机,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语言知识,增强口语交际能力,充分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那么,我们应如何更有效地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供参考。一、充分利用早读,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朗读对于英语学习来说至关重要。从科学的角度讲,高声朗读能充分调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9)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性语言,语音朗读和音高、语速、节奏以及爆破音有关,将英语歌曲运用到英语的口语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所有语言材料汇总起来,进行巩固学习,使学生的朗读技能以及语音练习能力进一步加强,从而开阔学生学习英语的眼界,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老师的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在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中引用英文歌曲的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10)
朗读伴随着小学英语的整个学习过程。要让学生学会英语单词的发音,感受到英语的独特韵味,可以通过朗读来加以实现。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就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而且要形成一定的朗读计划,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加以执行。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36)
<正>英语学习中朗读是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从而形成语感。因此,英语朗读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1.制定培训计划,培养朗读习惯英语朗读应该是英语教学中的必要环节,无论在哪种课型中,都需要有朗读时间的安排。每一节英语课,教师在课堂设计时都要给学生留出朗读的时间,即使是语法讲解练习课,也要让学生大声的朗读一段课文,使朗读变成英语课堂的常态,帮助学生养成朗读的习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2)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锻炼语感、内化文本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要"读"占鳌头,通过回归文本解读,引领学生充分地读,逐层深入地读,给朗读以生命,用朗读在学生与文本情感沟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握主线,做到读通文,抓住重点,读懂意,张扬个性,读出情,让学生能实实在在地通过朗读感受语言背后的生活场面、情感真谛,从而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33)
理性回归英语阅读教学,注重朗读灵活运用能使得阅读更有趣味。引导学生大声读出文本素材,便于他们在尝试出声阅读中找到学习的切入点。突出自我朗读、同伴互读、集体齐读等模式的运用,使得学生在趣味盎然的阅读过程中产生学习内生动力,从而发现更多的英语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