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Planning》2019,(9)
<正>我是一名用"生活"写作的作家,虽然完稿部分不长,但已收获不少读者。读者中有关心爱护我之人,亦有批评指摘之士。身为作家,不应独处象牙之塔,而应俯身倾听读者,却仍坚持写"有我"之书。两种方式并不矛盾,均是对读者的尊重。一定要俯身倾听读者呼声。我不是看透世事的仙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9)
<正>【文题展示】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得·失     
<正>音乐教父小虫曾这样评析过,"你所有的并不是你自己该得到的,是你遇到的甚至是你未知的人的齐心加持,你要对此感到荣幸!"诚然,设计中总有得与失,生活中总存在苦与乐。那么身为设计师,有的人认为"设计并非生活的全部",有人将"处世树为模,本固任从枝叶动;立身钱为样,内方还要外边圆"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有的"表达真实的自我",有的人相信"蝴蝶效应"……这样的众生相,值得慢慢品评!  相似文献   

4.
慎独     
《Planning》2018,(6)
<正>"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告诉我们:环境会影响人的品性,人应在好的环境中生活。而我却要说,对人的影响更大的是自我的修炼,在无人监督时,尤其需要坚守本心,不失自我。君子慎独,就是这个道理。慎独者往往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即便在无人监督时也会用道德、法律约束自己。现在有许多人在人前是一副"陌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2)
<正>人的生涯是一个持续选择的过程,是一个人的愿望与可能性之间权衡和妥协的过程。而生涯规划就是对自己未来的生活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安排,从"做别人的英雄"到"变成自己的英雄"。要成为"自己的英雄",第一步且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认识自我,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才能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然而,  相似文献   

6.
张永和甚至不好意思以"坚忍不拔"来形容作为建筑师的自己。因为要诚实地面对建筑和生活本身,通常需要颠覆人们的平常习见。"干建筑这行有抽大烟似的兴奋,没办法。"仿佛这个理由太过自我。正因疯狂地喜欢,才可能在"平常"与"非常"中反复斟酌建筑的本质乃至刨根问底,而不是简单粗暴。最近,他被指有非竹子不说话之势。  相似文献   

7.
双重人格宅     
<正>华黎老师在任务设计书写到:"我们将为自己或你非常熟悉的人设计一栋自宅。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兴趣假定房子主人的身份。首先,我们需要谈出对房子主人生活的理解,拟定主人对空间的需要并进行阐释。这类似于每一个人都讲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之后,自己拟定一个基地,并对基地有自己的感受、理解和想法,然后开始设计。"在这个设计中,华黎老师强调建筑始终都应被理解为场所,建筑实际上只是一个界面,人与自然的界面,以及人与人的界面,因此一定不要只看到建筑本身作为一个物质体,而更应该关注它所能承载的生活。最终对于建筑的表达同时也是  相似文献   

8.
崖上之宅     
<正>这是一个从内心出发,关注人的感受的题目,而空间在这里是作为场所被理解的,强调的是它所承载的人的活动与精神。在"理想自宅"这个题目下,首先要拟定的是"自己",这来源于个人体验的图景会作为最根本的主题影响设计中的每一方面。我们可以自己选择与这个精神内核相呼应的场地。而建筑则比较注重空间氛围的塑造,对于材料,光影的考量等等,来体现这种情绪和精神。因此这个设计首先是一段发现自我的内心旅程。"理想自宅"意味着一个理想的人格和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这可能就要进入一个相对私人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居雅何须大     
不管你现在多大年纪,生活其实有无限可能!选择自己要过的生活,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别忘了与最亲爱的人,分享每一个可以更幸福的机会,让每个都会或即将步入老年的人,都能拥有最简单的心灵满足。——最受憧憬的女性生活方式缔造者塔拉·杜朵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9)
<正>有人说:"人生如同不断誊改的诗稿,从青丝到白发,有人还在灯下。"而我们埋首于生活的几案,拾起笔却满心踯躅时,总有纷扰的杂音在背后响起,指点我们将于何处落笔。于是,我们心中朦胧的理想蓝图便被涂鸦所淹没。总有人认为作家心中要装着读者,顺着读者的呼声走;也总有人认为作家要坚持自我,不被外界左右。当我们成为生活的执笔者,我想,我们应将外界呼声化作心中期许,以笔下风云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我们以笔墨为杖,行至今日已对父母不绝于耳的叮咛嘱咐感到麻木,可我们总还记得第一次妈妈摸着我们的头,爸爸拍拍我们的肩,目送我们尚稚拙的身影去迎考时眼底饱含的热泪与期望。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