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Planning》2021,(1):134-136
1950年,茅盾的长篇小说《腐蚀》由柯灵改编,黄佐临为导演搬上荧幕。电影版《腐蚀》对小说原著做了诸多改编。原著的赵惠明"大女人"性格,被编成了"小女人";狱中小昭时隔三年重逢前女友赵惠明"旧情复燃"时的柔情、迷茫,被电影过滤掉,小昭被塑造成对赵惠明及其背后的特务系统嫉恶如仇的革命者形象;赵惠明和小N(电影中的安兰),摆脱特务系统后,踏上了归家、寻亲之路,电影版《腐蚀》则将其设置为在革命者小昭、顾恺(小说中的K)引导下,走入了解放区的"革命之家"。文华影业公司1950年这部改编电影《腐蚀》,既属于文华人对于市场、艺术、革命三者之间关系的思考,同时也可以作为考察1950年新旧政权交替之际,私营电影公司适应时代潮流,进行自我改变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9)
《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古典现实小说之一。《红字》则被认为是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这两部小说虽国度不同却都采用了"红色意象"的象征手法。以"红色"为切入点,本文对这两部经典小说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总结出中西方文化中红色意象的内涵差异。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4):91-92
电影《一九四二》是根据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而成,电影忠实于原著小说,在主题上都表现了对民族灾难的再现、对乡土情怀的流露、对国民性的叩问、对生存与希望的思考、对人性与尊严的拷问等。在叙事手法上,电影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线索有所变化,情节有所增删,人物设置也有较大的突破。在改编的基础上,电影运用了黑色幽默的艺术手法和原汁原味的河南方言,增加了黑猫、风车和"圣经"等意象。电影的改编,在成功地表现灾难主题的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5)
拍摄于冷战时期的《奇爱博士》,是电影大师库布里克改编自彼得·乔治的小说《红色警戒》,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以及黑色幽默的讽喻手法,让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后取得了空前好评,虽然未获奥斯卡,但是在198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因为这部影片有着"重要文化意义"而与《卡萨布兰卡》、《公民凯恩》、《飘》等一起列进了第一批国家电影保护收藏目录。本文就《奇爱博士》剖析导演独特的电影风格和其中的深层隐喻。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5)
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自1998年发表以来就是学术界和文艺界关注的热点,先后曾荣获"笔会/福克纳小说奖"、"普利策小说奖",并于2002年板上电影银幕。有学者将其称为现代版的《达洛维夫人》,或者说是"《达洛维夫人》二十世纪情境下的重读"。它讲述了20世纪不同时代三位女性一天的生活。也将从这三位女性的精神状态去分析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9)
<正>成绩二〇一八年是闪小说(指篇幅在六百字以内的小说)概念提出的第十一个年头,由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微型小说选刊》《微型小说月报》、作家网、中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创作基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二〇一八世界华语微型小说年度系列评选"中,"闪小说异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6)
从莫言小说《白棉花》到电影《白棉花》的改编,文本上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差异。小说《白棉花》延续莫言的整体写作风格,透露出一种激情澎湃、情感张扬的内在生命力。主人公们贫穷落后,却骄傲的拥有青春。而电影迎合大众审美趣味在小说的形而上意义上作了降低。本文通过比较两个文本间的差异探讨小说《白棉花》电影改编的意义及局限。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3):49-51
张爱玲广泛地接触了各种电影文艺,并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电影艺术手法,使其笔下的作品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本文从蒙太奇、空镜头、化入与化出、特写、电影化意象等方面来分析小说《半生缘》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品读她笔下演绎着的平凡而苍凉的人生,深入地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小说的"影视化"创作,有效地拓展了文学的生存与传播空间。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5):294-295
<正>前面的《白鹿原》是陈忠实的小说,后面的即是电影《白鹿原》。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创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出版于1992年。尽管很早就有人要把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但直到2012年9月,改编自小说《白鹿原》的同名电影《白鹿原》才与观众见面。自这部小说1992年出版以来,整整过去了20年。电影《白鹿原》表达了一个什么思想主题?是否也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9)
桑弧在我国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改变的同名电影是桑弧在战后的"十七年电影"时期的重要电影作品。这部作品同时也集中反映了桑弧导演的影戏思想。本文拟以《祝福》为主要作品分析对象,从影片的主旨、镜头的隐喻意义、画面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挖掘出桑弧导演主要秉承的影戏思想。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21):297-298
近年来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改编影视剧,让经典IP小说在影视界内部变得炙手可热,为影视界输送了新鲜血液,开辟了影视时代发展的新纪元。电影《悲伤逆流成河》改编于郭敬明的同名小说,完美的将小说人物重塑,为小说赋予了新的文学价值。本文主要从《悲伤逆流成河》从小说到电影拍摄之难、人物内在的重塑、人物外在的变化四个方面分析电影《悲伤逆流成河》,探究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具有的文学价值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15)
红色电影《沂蒙六姐妹》讲述一段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大地涌现"六姐妹"投身革命、团结奋进、无私奉献并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故事。本文从女性文化、民俗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解析电影《沂蒙六姐妹》,通过质朴的情感向观众传达沂蒙人民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8,(4)
<正>池莉当代作家,著有《池莉文集》(7卷),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等,长篇小说《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以及散文、随笔集多部,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50余项。此外,她有多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在作家的笔下,会将暖暖的亲情化作笔尖留下的一抹抹痕迹,来记录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池莉也不例外,她已为女儿亦池著有3本书,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16)
美国作家史蒂芬妮·梅尔的小说《暮光之城》一经出版即风靡全球,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系列电影更是使书中冷峻的吸血鬼形象深入人心,众所周知,本书中的吸血鬼形象较以往的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吸血鬼形象有很大的创新,同样,广大的读者也会注意到,除了吸血鬼,书中的另一超自然群体"狼人"在形象上也与以往十分不同,为本书增色不少,值得读者关注。本文将从狼人的起源、狼人的变身等几个方面讨论小说《暮光之城》中狼人形象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2)
<正>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杜拉斯的成名作是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一九八四年她的小说《情人》获得龚古尔文学奖。杜拉斯的文学作品包括四十多部小说和十多部剧本,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如《广岛之恋》《情人》,同时她本人也拍摄了几部电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们》。一九九六年三月三日逝世,终年八十一岁。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4)
<正>《海上花列传》自问世一百多年来一直不乏知音。前些年侯孝贤执导的电影《海上花》打造了一个奢靡颓废的影像空间,谱写了台湾人对于旧上海的传奇记忆。惟独张爱玲自译的国语版《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以下简称《海上花》)保留了韩邦庆的"平淡而近自然"之风,读起来仿佛游荡在19世纪末的上海租界,一个个活泼泼的人物迎面而来。《海上花》开篇点明了小说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8,(7)
<正>"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当耳旁响起这首熟悉的旋律时,大家脑海里是不是第一时间就出现了小英雄潘冬子的身影呢?对啦,这个就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插曲《映山红》。提到这部电影,相信大家都能够如数家珍。但是,有没有人知道《映山红》诞生的故事呢?偷偷告诉你们,它可是在计划外意外诞生的哦。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1973年的时候,八一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和儿童有关的红色电影。当电影剧本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1)
小说《山楂树之恋》,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作品完成后,因先在网络上拥有了大量"粉丝",才出版成小说在市面上广泛发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该故事凭借其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和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收到广大读者的热捧,且该小说在无意间为拍摄电影做铺陈,凭借人物形象和场景营造上优异的画面感,为以画面见长的张艺谋的电影提供了最初的触动和必要的过渡。本文将以电影《山楂树之恋》为例,从三个方面,分别是:改编人物的对比、改编意象的对比、改编情节的对比,来分析张艺谋电影中对于小说文本的改编艺术。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6)
苏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美国知名畅销书作家,其擅长于运用具有奇幻色彩的文学语言进行文学创作活动,代表作品有《饥饿游戏》、《地下城》系列等,被《时代杂志》评选为"百大影响力人物"。在小说《饥饿游戏》中,作者苏珊·柯林斯以虚构的大灾难后的北美洲帕纳姆国为故事发生发展的背景,讲述了作为"贡品"参加"饥饿游戏"的少男少女特殊的人生际遇,其中以主人公凯特尼斯、皮塔等人物的"游戏"经历为小说的主要内容和线索。本文通过对小说《饥饿游戏》中各个典型人物角色进行分析,探讨作者苏珊·柯林斯在对典型人物塑造过程中所表述的现实意义,展示作者为美国文学创作与发展所作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12)
改编自文德琳·范·德拉安南的小说《怦然心动》的同名电影,用男女主人公不同视角的双向叙述方式,配合优美精致的画面以及动人的情歌,为我们讲述了上个世纪50、60年代小男孩布莱斯和小女孩朱莉·贝克之间有趣懵懂的成长故事。在儿童题材电影当中,《怦然心动》无疑是部佳作。本文从儿童心理和行为角度去分析影片当中极具代表性的梧桐树、鸡蛋、叔叔和"first kiss"等话题,提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都是非常重要的环境,提倡导演能够深入儿童心理和行为拍出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电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