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问题总是在发展中解决的,即使"区块链"不是通向理想中"远方"的那把钥匙,但它是肩膀,指明了我们会向哪些方向前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科技的进步也是如此,先是"苟且"现实中的自己,一地鸡毛;接着是"诗"性被发现,给人美妙诱人的想象;最后是"远方",虽然开始是一幢空中楼阁,但美好的憧憬让人热血沸腾,并最终逐步迈向理想的生活。"区块链",已经从一个陌生的技术术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2)
<正>【文题展示】我们习惯了品读别人,却很少品读自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认识你自己。"也正是这样才使他在哲学上发现了"自我",造就了他的伟绩。"品读自己"即"认识你自己",不需要别人对自己的解说,是自己去读自己这本厚厚的画满符号的书。在生活中发现自己,一个人的生活体现着方方面面,它不能决定你最终的目标,但左右着你最终的成败。请以"品读自己"为标题,联系生活经验和认识,写一篇作文。要求:(1)自定立意;(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相似文献   

3.
正二次元,一个始源于日本的词汇,其本意为"二维"、"平面",以动漫、漫画等二维图像表现的世界被称为"二次元世界",而与"二次元"相对应的则是"三次元",即我们存在的这个次元,也就是现实世界。有时我们也会把一些热爱动漫,待人处事及思考方式与动漫世界中的人物十分相似的人称为"生活在二次元世界的人",因为他们与"现实世界"中的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本期我们和大家分享的家具作品也会带点"二次元"的特性,但这并不是说这些家具作品是平面的、二维的,或是它们的灵感来源于动漫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9)
<正>萨特说:"我是一个顺从的孩子,但我只顺从于我自己。"我们生活在千千万万个个体聚集的密集丛林,倾听他人的建议便好像为我这株小草拨开了一片迷雾,让我能感受到遥远的阳光,但这丛林中的声音太嘈杂,我必然要仔细分辨哪些声音能真正地帮助我,我会感激每一个这样的声音,我更会坚定自己的方向。"读者"千千万。新媒体时代,我的生活这部"作品"被彻底地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我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被人追逐。不论是早晨路上拈起的第一片落叶,或傍晚因焦虑而落下的最后一滴眼泪,只要我想,这一切都是"社交网络"上成就"我"这个形象的素材。随之而来的,是纷繁的各方评价。倾听是好的。领导者的智囊团是社会运行的修理刀,矫正每一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9)
罗伯特·库特拉于1930年出生于巴黎。在他去世30年后的1985年,他的作品被艺术界重新评估,使库特拉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库特拉对自己作品的预言也成为现实:"我确信不管世界变成什么样,被我作品所吸引的人即使在我被遗忘很久以后,他们也会找到它并热爱它。"库特拉可能远离了艺术史的经典,但他的作品在今天仍能到达我们的内心深处,引起我们重新审视现代艺术体系所支撑的"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1,(27)
<正>生活中有许多乖巧懂事的小动物,像温顺可爱的小猫咪、美丽娇俏的小金鱼,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们时而奔跑,时而飞舞;时而驻足,时而凝望,惹人喜爱。请看:小鱼身穿一条金黄色的晚礼服,上面有闪闪发光的珠片。瞧!它那双葡萄般的大眼睛可有神了,身材苗条匀称,两边有橙白相间的"扇子",精致的鱼尾像华丽的公主裙摆。这仙女长相,真让人羡慕!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2,(4)
作者与作品间往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通过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作品又体现着作者的创造性,作者和作品都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想要全面评价或深入理解一部作品,就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方向,创作宗旨、文学观点等方面。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最多产且成就较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边城》展现了湘西异域的奇幻和浪漫。要全面评价或理解《边城》,也应注意作者与作品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13)
<正>尼采说过:"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我们固然不必如尼采一样,每天都来上一段"生命的舞蹈",但总要有一些时间与平素不同,总要有一些事情须特别看重——以此来彰显生命的严肃与庄重。很羡慕那些认真生活的人,无论他们的境况如何、地位怎样,都能生活得一丝不苟,让人生中留存一种真真切切的仪式感。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2)
隐逸在中国古代较为盛行,它是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一种思想形态。当下,我们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只有真正静下来,将自己"隐逸",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生活中不一样的美。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2)
<正>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是指针对学生某个阶段学习、品德、体能等整体表现情况的一个总体"诊断",有时也可能是对学生在某件事、某方面的表现所作的局部的"诊断"。无论是整体的还是局部的"诊断",它们的本意都是一样的:一方面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以便更好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扬长避短,以便日后更好地学习、生活、成长。总之,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它是一种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