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王佳煜  陈天 《风景园林》2021,28(12):16-22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关键议题,科学构建重点修复区域识别方法与技术体系是实现精准高效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决定性前提。以澳门特别行政区为例,整合传统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效能评测、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等研究方法,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技术框架。设定ESs优先、CER优先以及ESs-CER协同3类修复情景,并采用元胞自动机(CA)动态模拟土地利用扩张趋势,利用InVEST生境质量模块与景观格局指数量化并评测综合修复效能。研究发现:ESs-CER协同修复情景能够兼容生态系统保护与城市发展效益,有助于定量划定澳门特别行政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该方法明确了各生态修复区功能定位与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为系统性、针对性地修复国土空间生态关键区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敏  宋昊洋  朱雯  汪洁琼 《风景园林》2022,29(12):36-42
城市水网空间是典型的蓝绿耦合空间,大多面临蓝绿空间结构失衡、与城市腹地缺少互动、人工干预措施低效三大问题。如何构建多目标集成的蓝绿生态空间,高效修复退化受损的城市水网空间,积极回应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空间诉求,成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水网空间生态修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理念的启发下,选取江苏省太仓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模型,在河段尺度下进行近自然整体生态指标评价,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两方面构建评价方法,构建城市水网空间的近自然修复规划框架。并在宏观尺度“蓝绿耦合”,协调构建“三横三纵多点”的整体生态格局;在中观尺度“以蓝养绿”,提出5类河段空间发展引导策略;在微观尺度“以绿愈蓝”,引导重点地块近自然修复。研究表明,城市水网空间的近自然修复是实现蓝绿要素耦合关联、多价值协同的有效技术途径,有助于提升水网空间治理理念的全局性、治理内容的统筹性、治理方式的耦合性和治理策略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汪雪  王志文  俞蔚  李森林  姚珏 《规划师》2023,(12):115-120
海洋生态修复规划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对海洋生态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总结国内外海洋生态修复规划模式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我国海洋生态修复规划转型策略,探索构建海洋生态修复规划工作框架,并将该策略引入浙江省三门县的海洋生态修复实践,基于海洋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开展海洋生态网络分析,构建海洋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不同类型的海洋生态修复分区并制定生态修复策略,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海洋生态修复规划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生态修复已经由过去注重单一生境 和单一生态要素的修复,发展到如今关注国 土空间的综合生态修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已成为恢复生态学及国土空间科学最前沿的 领域和热点。本文讨论了生态修复的概念及 发展趋势,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为对象,从 空间尺度、生态演替及功能恢复等方面进行 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理论辨识。针对国土 空间的多尺度、多层次复合生态系统特点,提 出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技术范式,包括多尺 度、跨学科的流域一体化生态修复,多要素、 多时空组合的生命共同体生态修复,自然做 功为主、人工调控为辅的生态修复,重形态结 构、更重功能的生态功能恢复及优化,传统 智慧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的新生态工法。以 期对涉及多尺度、多层次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提供基本的科学及技术范式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沈大炜 《室内设计》2023,38(1):23-28
建立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多 规合一”是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 措。为支撑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如何构建国土空 间高品质发展新格局成为国土空间规划关注的 重点问题。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为研究对 象,立足现状—战略—空间—布局的技术逻辑 方法,从生态优先的视角,探索生态型小城镇落 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国土空间规划策略。通过 分析隆安县作为国家生态移民搬迁与城镇化融 合发展的典范意义,识别隆安发展现阶段发展 的背景与优势,提出从构筑生态本底保护、区域 协同发展、生态产业构建及空间格局优化角度 为隆安县筑牢生态底线、推进绿色转型发展提 供国土空间规划方案支撑,实现国土空间保值增 值。本文探讨生态格局引领小城镇高品质发展 的规划策略,以期为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小城镇 绿色转型发展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6.
森林生态系统评价是"三生"协调下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重要前提,以郑州国土空间为研究尺度,基于Arc GIS平台,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及城市建设3个方面,选择25个指标,运用ARCGIS软件的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三生空间协调分布下的森林生态系统复合评价体系并开展评价。结果表明:适宜建设开发区面积为2 246 km~2,占29.90%;近郊生态缓冲区面积为3 707 km~2,占49.36%;远郊生态保育区面积为1 558 km~2,占20.74%,并提出相应的经营管理措施。试图从国土空间规划角度出发,统筹空间区划下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开发与保护、投入与效益,为森林资源保护、培育、恢复、营造和管理提供重要的调控理论及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国土空间功能重要性评估既是理解和识别区域多功能特征的基本途径,又为实现区域资源整合及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了调控基础。以攀西为案例区,构建国土空间功能分类及其重要性评价体系,利用2种生态位计算模型对6类国土空间功能的重要性开展定量测度,集成2类单项评价结果得到综合评估结果,将3类结果与攀西主要空间规划进行一致性对比。研究表明:攀西地区的农产品生产功能重要性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中部诸县,产业发展功能、矿产资源供给功能重要性高值区主要位于西南部诸县,人居服务功能重要性高值区出现在南部诸县、西昌市及雷波县等,旅游休闲功能重要性高值区分布于西昌市、冕宁县及盐边县等,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高值区则主要是木里、盐源、冕宁、盐边、会东及会理等诸县。综合评估结果与《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攀西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的国土开发布局的一致性更高。本研究为区域尺度上的国土空间功能定位及其多功能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系统性视角。  相似文献   

8.
海洋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海洋空间的规划,既是实现海洋空间管控的重要工具,也是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重要单元.为促进我国海洋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本研究旨在分析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海洋空间规划面临的主要挑战,思考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理念融合且运用到海洋空间规划实践中,最终为构建科学且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提供借鉴.研究认为,未来的海洋空间规划须准确把握海陆空间治理的整体性和独立性,基于保护和修复理念,将生态保护和修复区域纳入海洋空间格局划定中,进行发展方向和管制原则设计,最终促进陆海统筹,实现"多规合一",促进陆海一体化发展和保护,为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供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9.
正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指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基于自然地理格局,适应气候变化趋势,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对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系统受损、空间格局失衡、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的生态、农业、城镇国土空间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的保护修复的活动1。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框架体系下,生态修复规划更加注重规划的可实施性与可操作性。然而,传统的生态修复工作,多数聚焦于单一目标或特定环境2,面临投入成本大、治理难度大、修复效果不佳等现实问题3,  相似文献   

10.
翟端强  卓健  徐弈 《规划师》2023,(2):53-60
生态风险是指在人类活动与自然活动综合作用下产生生态负面效应的或然性。生态风险评估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加强生态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研究对深入推进规划编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概括总结了我国国土空间生态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其次,针对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风险评估中“人类—自然”互动关系的客观情况,借鉴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详细阐释了生态风险和景观格局之间的耦合关系,说明这一耦合关系对完善生态风险评估方法的作用和优势。最后,基于耦合关系视角提出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优化建议,从基础数据整合、影响因子选取、评估体系构建、适用性分析、情景分析及应用五个方面对评估框架进行补充修正。  相似文献   

11.
生态空间规划从传统城乡规划体系的“补丁”跃迁 为当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先行系统,多元分析技术介入 的评估路径是合理了解生态空间本底特征和制定规划管控策略 的科学保障。以襄阳市为例证区域,运用生态敏感性分析、生 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最小阻力模型、电路理论廊道模拟等多 元技术遵循“本底评价-格局优化-分级管控”的路径逐级开展 生态空间规划。襄阳市生态空间占比56.33%,共识别35个 生态源地和73条最佳生态廊道;构建“一干七支、西屏北网、 三楔四区多点”的襄阳市生态安全格局;制定生态空间分级分 要素管控策略和用途管制的正负面清单,并提出“护绿、增 绿、补绿”的生态修复策略。以期对新时代国空体系下的生态 空间规划实践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2.
罗彦  蒋国翔  陈少杰  刘菁 《城市规划》2022,46(1):7-17,52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即"双评价")、主体功能区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已基本形成共识。本文提出"双评价+"概念,探索"双评价"在统筹三线划定、生态系统修复、全域防灾减灾等领域的拓展性应用,有效发挥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支撑作用。同时,提出发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引领作用,加强其与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协同实施,强化其对空间格局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配套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通过对"双评价"和主体功能区开展认知评判并提出优化应用建议,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编制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生态空间网络是促进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协同与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途径,但当前相关研究和实践很少 同时考虑生态系统服务的供应和需求,难以充分发挥生态空 间网络的生态与社会效益。以上海大都市区为例,测度生态 系统服务的供需水平,通过热点分析识别生态源地和供需失 配区,运用最小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形成面向生态系统 服务供需协同的生态空间网络。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 出分级分类规划管控指引,以期为大都市区生态空间的规划 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绿地系统规划 创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同时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提升到了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继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也延续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明确要求"保护生态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在此背景下,与以上工作内容密切相关的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及时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进行重新审视,自身地位和作用是否发生了变化?并以此为出发点,思考绿地系统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如何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如何通过绿地布局以实现游憩、生态等产品有效供给,如何协同其他专项规划以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从解读2019年颁布的《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51346-2019)的角度,就管控思维、体系地位和编制创新3个方面对全新规划体系下的绿地系统规划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5.
彭钦一  杨锐 《风景园林》2021,28(12):53-5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自然环境的退化,生态保护和人类开发利用的冲突将愈发不可避免。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梳理了保护冲突的概念、研究进展和治理策略。在概念上,保护冲突是指2个或多个群体对保护对象持有相互抵触的观点而引发的心理对立或对抗性行为。在识别方法上,可分为基于叠图法的定性识别方法,以及基于冲突二元识别框架的定量识别方法。在治理策略上,行为控制、态度转化和目标协调,是保护冲突治理的重要切入点。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保护冲突的识别与管理将成为关键课题,可作为协调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3条控制线及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构建高品质、多样化 的魅力国土空间,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游憩需求。景 观特征评估及景观空间格局构建是提升国土游憩空间供给品质 的重要基础。以具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漓江流域为例,基于游 憩导向,运用LCA-MSPA-MCR综合模型评估喀斯特景观资 源并构建景观游憩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漓江分为23个景观特 征类型、211个特征区域,共识别13个景观源地,5个一级景 观点、3个二级景观点、5个三级景观点,22条景观游廊道, 划分喀斯特山水景观区、城市风光景观区、山地森林探险区、 水库休闲与森林康养区四大游憩区域并提出空间管控与发展策 略。研究结果将为喀斯特景观资源保护和开发游憩的协调共 存、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就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实践而言,近期呈现出快速推进的趋势,学界和业界亦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相关的研究进展值得梳理并总结。笔者借用CiteSpace文献分析工具,基于中国知网(CNKI)核心数据库,梳理了2010至2020年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文献,绘制知识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内容具体囊括内涵与构建逻辑、行政管理与法规政策体系、编制体系、支撑技术及平台标准、行业及学科展望等5个方面。现阶段国土空间规划的体系构建和学科发展均处于探索求进的初期,需要开展更具外延性的交叉学科研究以及更为深入的内涵式讨论,为加快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制度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8.
赵智聪  王沛 《风景园林》2022,29(7):12-17
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区域,其功能的有效发挥有赖于连通性良好的自然保护地网络的形成。通过对生境破碎化和气候变化危机背景下自然保护地连通性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辨析自然保护地连通性相关概念,梳理相关研究和实践,提出中国自然保护地连通性的概念,并从概念层次、生态对象、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4个层面进行辨析,探讨自然保护地连通性与国土空间规划,自然保护地连通性与气候变化,自然保护地连通性评价体系、监测体系、提升路径和保障机制6项关键议题。  相似文献   

19.
三峡人居空间景观的生态特质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科学总结其生态经验,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其山水环境、簇群人居、滨江岸线和多维绿地4个方面景观生态特质的提炼,分析三峡人居景观与特殊自然环境的系统耦合关系,识别山水关联、簇群交错、蓝绿网络、复合格局主导的景观生态模式与特征.结合三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