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刘涛 《广东水利水电》2022,(2):74-77,83
对克孜河渡槽进行了连续6级充水试验,阐述了渡槽充水试验的试验要点,渡槽跨中各主梁的应力应变、竖向位移等安全监测结果,并对安全监测内容进行分析,采用三维实体有限元分析结果校核充水试验监测数据,应用工程实例论证了充水试验的必要性和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青弋江东干渠花园渡以水试验方法及试验中采取的一些技术措施。并就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孙宇航 《治淮》2022,(11):11-12
为了解大跨径渡槽在充水试验下结构挠度变形机理,以结构形式为(65+120+65)m的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某大跨径渡槽为研究对象,选取关键截面支撑结构及槽身结构挠度变形为研究对象,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结合现场二等水准监测数据加以对比分析,判断了结构的刚性,总结了结构受力行为的一般规律,进一步验证了渡槽设计理论和假定,探索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为发展设计计算理论、完善现有规范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某大型渡槽两次充水试验,对渡槽展开了包括结构挠度、开合度、垂直位移、水平位移、应力应变监测等多方面的监测及数据分析,分析表明建筑物结构稳定、安全,缺陷处理效果良好,充水试验及分析结果为正式通水和后期运行提供了保证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检验淠河总干渠钢渡槽的结构安全性与施工质量,同时为后期通水安全运行及工程验收提供技术支撑,对渡槽进行充水试验。试验首先合理确定最大充水水深,然后分级充水加载和卸载,实时监测钢渡槽主要截面应力应变、结构动力特性变化,观察渗漏情况,分析支座和伸缩缝工作状况,对钢渡槽的整体质量进行检验与评价。充水试验结果表明淠河总干渠钢渡槽结构、伸缩缝、支座等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试验方案及成果分析评价方法可为同类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蒋业龙  颜其林  章琪 《陕西水利》2023,(4):80-81+87
引江济淮工程舒庐干渠渡槽施工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为保证工程安全性,在工程通水之前,对渡槽进行充水试验。通过试验,监测不同水位下槽体应力应变及结构变形,并与数模计算成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各项目实测值与数模计算值吻合较好,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同时通过槽体充水试验,对渡槽的工程安全性及实体质量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为了检验徐家湾连续刚构渡槽箱梁的安全性能,经过近42天5级加载充水试验,监测结果表明:徐家湾渡槽箱梁竖向位移与设计理论值一致,渡槽施工质量良好,结构安全。其成果可供类似连续刚构渡槽充水试验参考。  相似文献   

8.
沙河渡槽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综合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物,应通过充水试验检验渡槽实体质量,为南水北调中线全线顺利通水提供技术保障。文章对沙河渡槽充水试验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提出针对沙河渡槽工程特点的充水试验方案及技术要求,对堵头及堵头作用下的渡槽槽身结构进行复核,证明了试验方案的安全适用。  相似文献   

9.
《人民黄河》2015,(8):126-128
为检验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沙河渡槽结构质量、安全情况,按照预定方案开展了全段渡槽充水试验工作。试验共发现槽身裂缝、止水缝、施工缝及螺栓孔四类质量问题造成的渡槽质量缺陷72处,总体上混凝土施工与止水安装质量较好,发现的质量缺陷不影响工程结构安全,对其进行混凝土灌浆和表面封闭处理后,渡槽结构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充水试验期间,对渡槽变形及应力应变进行了全面监测,最大挠度2.90 mm,最大沉降量18.72 mm,最大沉降差5.53mm;沙河渡槽预应力槽身结构在各工况下均处于受压状态,普通钢筋混凝土槽身结构应力应变均在允许范围内。充水试验证明,沙河渡槽整体结构安全稳定,在各设计工况下均处于平稳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10.
11.
分析西江经济带现状供用水情况,计算西江经济带可利用水资源潜力并进行评价;按照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分析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并提出合理调整经济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用水方式,以及加强水资源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汶河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庞清江  李白英 《海河水利》2003,(2):39-41,45
利用实地调查、勘察和监测数据资料,根据流域可持续发展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的要求,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及物质循环和能量平衡原理,借助数学模型对大汶河水环境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计算,其计算结果可为流域排污总量控制规划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以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原位模型试验研究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桩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性状。选取材质和桩径相同、入土深度不同的6组模型桩,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在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进行单桩原位竖向承载模型试验,得到了单桩荷载-沉降曲线、单桩轴力沿桩身分布曲线、单桩侧摩阻力沿入土深度分布曲线。结果表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模型单桩荷载-沉降曲线均存在显著陡降,极限状态拐点明显,竖向极限承载力随着长径比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荷载作用下,随着长径比的增加,桩顶沉降逐渐减小且减小趋势逐渐变缓,在较大荷载作用下超长桩荷载-沉降曲线中桩顶沉降的减小速率几乎为零,存在有效桩长;在同级桩顶荷载作用下,单桩桩端阻力占总桩顶荷载的比例随着长径比的增加而逐渐变小,由最大29.8%减小为0.8%;不同入土深度的单桩在极限荷载作用下的桩侧极限摩阻力变化不大,均稳定在40 k Pa左右。  相似文献   

14.
地基承载力是黄土地区工程设计的基本和关键参数,直接决定着工程建设的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通过实测甘肃省不同地区、不同时代成因黄土的地基承载力,分析了黄土地基的压缩变形规律与机理。研究表明,孔隙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黄土地基的破坏模式及承载力大小,黄土地基承载力同时也与土体含水率、液塑限密切相关。尽管依据土体物理指标确定地基承载力的回归关系式形式有所不同,但计算结果在一定条件下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通过对比分析各回归关系式的适宜性及优缺点,结合规范推荐值和实测值,给出了甘肃省陇西地区和陇东地区一般新黄土的地基承载力表。  相似文献   

15.
联合采用swipe加载模式和固定位移比加载模式, 通过数值模拟,对条形浅基础在水平与力矩荷载作用下的承载性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 主要探讨了埋深、地基土不排水强度的各向异性对于复合加载条件下浅基础破坏包络面的影响, 揭示了地基在水平和力矩荷载的不同组合条件下的失稳破坏机理。计算结果表明: 当浅基础埋深与宽度之比大于0.5时, 基础的破坏包络面出现比较显著的倾斜, 而且不满足前人建议的包络面方程; 在归一化荷载平面内, 埋深对于包络面的形状有较大影响, 而在给定埋深情况下, 其形状与地基土强度的各向异性无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基于AHP的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物元模型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在分析北部湾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将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组成模糊物元,以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模糊量值构造复合模糊物元,构建了北部湾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运用层级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计算欧氏贴近度。结果表明:南宁市的欧氏贴近度大于Ⅲ级,说明其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低;钦州市、北海市,特别是防城港市的欧氏贴近度较小,水资源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7.
根据浑南新区的具体条件及资料情况,选取了如下11个指标组成了本次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对其承载能力作出多因素综合评价,从而全面地分析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况。本文通过对沈阳浑南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研究,对浑南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长江南京段水污染现状及限排总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乐 《水资源保护》2013,29(1):55-60
通过长江南京段18个水功能区水质的5 a变化趋势,分析主要污染源及其入江排污量,提出了各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和入江污染物削减建议。结果表明:长江南京段2005—2009年期间,83.3%的水功能区达标率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2009年83.3%的水功能区所有的水质监测点均没有达到其水质目标;主要污染源头为通江河道,其COD、NH3-N排放量分别占入江排污总量的65.7%、49.9%;工业、企业排污口的COD、NH3-N排放量分别占入江排污总量的20.9%和25.0%。长江南京段水体COD限制排污总量为6.59万t/a,NH3-N限制排污总量为0.26万t/a;需要削减污染物的水功能区包括5个饮用水水源区、1个保留区和3个渔业、农业、工业用水区;削减任务最重的为饮用水水源区,其COD和NH3-N削减率分别在87.0%~99.0%和17.8%~97.4%之间。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淮河流域纳污能力浅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依据江苏省水功能区的水质保护目标要求 ,对现状水资源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江苏省淮河流域最突出的超标污染指标为CODCr和NH3 N。用小型湖泊、水库纳污能力计算模型和中小河道纳污能力计算模型 ,对江苏省淮河流域部分湖泊和河道的纳污能力、污染物削减量、总量控制目标进行计算分析 ,并提出目标水平年的污染物削减量和污染物的入河控制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