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双转子系统联轴器不对中振动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双转子系统不对中普遍存在,影响系统振动特性的问题,对内转子含有联轴器不对中的双转子系统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及振动分析。以某型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为对象,通过施加不对中引发的附加载荷,建立双转子系统联轴器不对中动力学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特定工况下转子系统随不对中量增加,内外转子振动的频谱特征及轴心轨迹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内转子联轴器不对中振动特性可通过中介轴承传递到外转子,外转子支撑位置及中介轴承对应位置均可监测到内转子联轴器不对中振动响应;一倍频对联轴器不对中故障不敏感,二倍频幅值随联轴器不对中量的增加而增加,且距离联轴器越近的支撑位置的不对中响应越敏感;轴心轨迹随联轴器不对中量的增加由"椭圆"形变为"内八字"形。  相似文献   

2.
齿轮联轴器不对中转子系统的稳态振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明 《机械强度》2002,24(1):52-55,65
对不对中齿轮联轴器连接的轴承-转子系统进行了动力学分析,讨论了齿轮联轴器不对中力的组成。理论分析表明,齿轮联轴器的不对中而产生的作用力是联轴器内齿套的惯性力和联轴器内阻尼共同作用的结果,转子系统的稳态响应振幅与齿轮联轴器的不对中量、内阻尼、转子的转速和齿轮联轴器的结构参数有关。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弯曲振动中转子系统会产生工频的2,4,6,8,…等偶数倍频分量,而在扭转振动中会产生工频的1,3,5,7,…等奇数倍频分量,并且这些倍频分量在齿轮联轴器附近处表现得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3.
齿式联轴器联接不对中振动机理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相关学科中的一些原理和方法,通过对齿式联轴器联接不对中故障的受力和运动状态方面分析从二维领域推广到了三维立体领域,对该种故障的振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齿式联轴器联接不对中在稳定啮合时内齿环轴线与外齿环轴线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以及用内齿环的力和力偶平衡的方法来求其轴线间夹角的一般方法,并得出了齿式联轴器联接不对中故障所具有的一些振动特征。  相似文献   

4.
由于对柔性联轴器 转子系统进行分析时,常将柔性联轴器等效为轴段单元或直接忽略它的存在,为了探索含有柔性联轴器的转子系统的精确建模方法,选择螺纹联轴器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螺纹联轴器对不对中故障较为敏感这一特性,建立了螺纹联轴器 转子系统不对中故障的有限元模型,将螺纹联轴器的高次非线性特性表示为每一增量时间的有效载荷项和有效刚度矩阵的一部分。对一微弱不对中角度α=0.25°进行仿真与实验,对比得到轴心轨迹吻合最好时的螺纹联轴器的关键性参数,建立了精确的螺纹联轴器模型,进一步研究了该系统不对中故障。  相似文献   

5.
为了使含有多跨转子的大型磁悬浮旋转机械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开展联轴器不对中对转子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通过将联轴器不对中量等效为施加在转子上的旋转力,建立具有联轴器不对中的磁悬浮转子系统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仿真分析了转子的轴心轨迹和振动频谱,给出转子位移信号中转速二倍频分量幅值与转速、联轴器不对中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磁...  相似文献   

6.
从磁流变液的流动特性出发,推导了磁流变液联轴器内外转筒不对中时传递扭矩的理论公式,讨论了磁流变液的工作模式,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对中对磁流变液压力分布、转筒受力及传递的工作扭矩的影响,得出不对中只会影响磁流变液联轴器的粘性力矩的大小,对磁流变液传递的稳定工作扭矩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但会增加一个周期性变化的压力,在对磁流变液联轴器转筒进行强度设计和密封设计时应计及这一附加压力。  相似文献   

7.
双转子不对中故障振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4,(12):1916-1920
建立了带有中介支承的双转子不对中故障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解析分析、数值分析和实验验证,揭示了双转子系统存在平行、角度不对中故障时,高、低压转子的振动特性。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由于高压转子采用中介轴承的支承方式,高、低压转子的振动相互耦合,低压转子的不对中振动特征会传至高压转子,在双转子系统临界转速的1/2处会发生2倍频共振。  相似文献   

8.
针对梅花弹性联轴器的平行不对中工况,对梅花弹性体的花瓣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基于径向简单剪切、切向简单压缩的物理建模,进而推导出平行不对中的两半联轴器在回转过程中的力学状态,并对六瓣弹性梅花联轴器平行不对中的力学状态进行了具体计算。  相似文献   

9.
不对中转子系统振动特征分析与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型机组转子系统不对中的受力特点和运动特征,通过对故障信号图谱的实例分析,提出了利用全息谱技术诊断转子系统不对中故障的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一个多跨转子-轴承系统试验台,并进行了具有联轴器不对中故障的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试验,重点分析了平行不对中和交角不对中转子的动力学特性和振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对中转子系统的稳态响应中,除了工频外还存在倍频振动分量,并且随着转速的提高倍频分量增大。在转速较低时,不对中转子的轴心运动具有同步振动特征;随着转速的增加,轴心轨迹呈现出"8"字形或多环椭圆形,且轴心轨迹在某些位置处曲率变化较大。对于具有平行不对中故障的转子-轴承系统,在转速较高时,还会出现和差型谐波振动分量。  相似文献   

11.
高速列车弹性车体垂向振动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立包含车体弹性的高速列车单车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针对车体垂向振动,分别在一系悬挂和二系悬挂系统中采用半主动控制策略,研究控制策略对车辆运行平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系天棚阻尼半主动控制与二系阻尼连续可调型半主动控制均能有效降低车体低频处的刚性振动,相对而言,前者对于低频振动抑制效果更佳,但对较高频率的弹性振动无明显作...  相似文献   

12.
叠片联轴器不对中的力学模型建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轴器装配不对中是引起旋转机械中异常振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将一种使用在大型风机上的长距离叠片联轴器做为研究对象 ,将联轴器及电机视作一个电机—转子系统 ,建立了不对中引起的电机—联轴器扭矩力学模型。理论分析结果表明 ,不对中引发的振动频率为电机基频的偶数倍 ,当系统固有频率接近或达到电机基频的偶数倍时 ,将发生共振 ,使不对中引发的振动放大成为系统的主振源。因此应避免系统固有频率为电机基频的偶数倍  相似文献   

13.
电动改装轿车车身结构拓扑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云凯  孟德建  姜欣 《中国机械工程》2006,17(23):2522-2525
把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引入某电动改装车的承载式车身设计,利用先进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在电动改装轿车车身结构拓扑优化分析中实现了多工况、多状态变量条件下的拓扑优化设计,确定了下车身的最佳结构方案,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模态、刚度和强度分析,设计出最终的下车身改造结构。  相似文献   

14.
采用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辅以手工编程的方法,研究了变载荷作用下轴-轴承系统动力学、摩擦学、刚度和强度耦合分析问题的建模和求解,着重讨论轴受载变形倾斜对轴-轴承系统动力学行为、轴承的摩擦学特性和轴颈表面动应力的影响。耦合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动应力在轴颈表面沿轴向和周向的分布与油膜压力沿轴向和周向的分布密切相关;动应力随时间的变化与轴-轴承系统的动力学响应密切相关。轴倾斜使得轴-轴承系统的动力学响应、润滑性能以及轴颈表面动应力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某地铁车辆辅助变流器分别进行装车通电测试和车间台架通电测试,确定了导致车厢地板振动过大的原因,证明了当前车载设备振动评估指标的不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在车间或实验室评估变流器等车载设备对地铁车厢地板振动影响的方法。试验测试结果表明,该评估方法误差在10%左右。该方法能够指导变压器、风机等车载设备的选型及避免大批量装车振动故障的出现,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根据车体的结构属性和质量分布将其考虑为多段变截面欧拉梁,建立包含车体一阶垂弯模态的车辆垂向动力学模型,研究车体一阶垂弯振型的节点位置对高速列车振动舒适度的影响,提出改善车体弹性振动的措施。基于变截面欧拉梁模型分析车体各截面的质量和抗弯刚度分布对模态振型的影响,发现不同截面之间的抗弯刚度和质量分布对整体模态振型影响显著,提高车体中部结构的抗弯刚度并减小其质量,可以增大节点间距和提高模态频率,而传统均直等截面梁模型则不能准确描述振型的幅值和节点位置。采用频域分析方法计算车辆在轨道随机激励下的振动响应,将车体垂弯振型节点调整到转向架二系上方附近时,车体的弹性振动水平显著降低,在车速为300km/h时车辆舒适度指标可降低50%。  相似文献   

17.
根据我国通用铁路客车车体钢结构的特点,基于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应用参数化程序设计语言APDL对铁路客车车体进行参数化建模,并采用TCL/TK语言为界面二次开发语言,实现ANSYS内部参数与对话框输入参数间的相互传递,更好地适应了人机交互。通过对话框调整车体结构相应参数,便可自动生成车体钢结构几何模型,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了设计效率,为后续快速进行有限元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车身结构复杂曲面的二维工作图,以Pro/E软件为载体,提出了CAD三维空间逆向造型的机械加工法、点线重构法和综合法等三种造型方法.这对新车身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