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栖霞市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主要地质灾害有泥石流、崩塌和滑坡,尤其是泥石流灾害频发,其 形成主要受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和人类经济活动影响。因而在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基础上,将泥石流 的发育频度、面积密度和规模进行了分级,采用袭扰系数法对区内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趋势进行了分区 评价,确定了泥石流灾害的高危区、中危区和低危区,为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08时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大地震.大地震同时诱发大量滑坡、崩塌等同震次生山地灾害.据现场应急调查,地震次生山地灾害主要以中小规模崩塌灾害为主,根据灾害发生的地层岩性,分别归纳了砾岩地层崩塌、砂泥岩地层崩塌、灰岩直立地层崩塌、堆积层滑坡及滑坡碎屑流5个主要类型.在对典型灾害体灾害特征、破坏模式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构造背景为“4·20”芦山地震次生灾害的主控因素.芦山地震次生灾害具有群发性、滞后性特点,在后地震时期降雨激发条件下可能产生严重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因此,后地震时期在极震区特别是集中安置区,山地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震后次生山地灾害对山区道路的危害及防治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地质地貌条件复杂,使得我国山区道路沿线的山地灾害广泛发育,5.12汶川地震诱发的生山地灾害使得山区道路沿线的环境进一步恶化。分析了汶川地震震后两年多时间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及其对山区道路的危害,其中震后崩塌滑坡主要以小型的堆积层崩滑为主,且分布范围广,而震后的泥石流则表现为规模大、频发性、群发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为保证山区道路的畅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威胁道路的次生山地灾害进行综合防治,提出了震后山区道路灾害防治与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滑坡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渝怀铁路沿线滑坡发育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滑坡的发育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及气象条件等自然地质环境及人类活动等人为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滑坡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渝怀铁路沿线滑坡发育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滑坡的发育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及气象条件等自然地质环境及人类活动等人为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s7.0级地震,此次地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备受各界关注。基于遥感解译与震后现场调查,对芦山地震的地质环境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芦山地震的地质环境影响主要有:诱发较为广泛的崩塌等次生山地灾害,崩塌以小型为主,主要分布在双石—大川断裂带槽谷以及北西向几个深切峡谷段,如S210省道芦山—宝兴峡谷、芦山—双石峡谷、龙门—太平峡谷,其中震中区宝盛、太平镇崩塌密度最大;泥石流动静物源有不同程度增加,崩塌新增了泥石流沟的物源;斜坡上缓坡带也堆积有新的崩塌物源,使震后沟谷泥石流与坡面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增加;斜坡震裂现象较普遍,震动引起斜坡表层覆盖层不均匀沉降,宏观上表现为地面开裂、房屋开裂以及公路路基失效等;沙土液化加重灾害程度,震动引起发震断裂槽谷区砂土液化,使发震断裂带上地基失效,震害加重;厚覆盖层场地效应使地震下盘平坝区震害异常,下盘前陆盆地厚覆盖层地区地震波放大效应使芦山县龙门、清仁以及天全县老场、仁义平坝区及斜坡地带震害严重;芦山地震地质环境影响最大的区域是震中区太平—宝盛一带,其次是断裂带下盘5 km—上盘5 km 的地带、宝兴县城区域及前陆盆地带。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地质条件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较为发育.分析了工程区主要山地灾害的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深入研究了山地灾害存在和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泥石流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崩塌、滑坡的发生也具有季节性,随着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崩塌、滑坡发生的频度会更高,危害更...  相似文献   

8.
高位崩塌灾害是矿山典型且频发的地质灾害,常常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本文以河津市石佳矿山为研究对象,基于已有地质资料和现场调查情况,分析崩塌发育特征以及失稳模式类型,并通过Rocfall模拟危岩体失稳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受采矿扰动形成高陡裸露岩质边坡,陡倾裂隙发育,在差异风化作用下危岩体将达到极限状态,最...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后北川干溪沟山地灾害及长期发展趋势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地震在干溪沟内激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根据航空影像数据解译,干溪沟内发育成片的崩塌滑坡91块,总面积10.42 km2,占全流域的28.95%,而暂时没有泥石流活动痕迹.干溪沟内山地灾害在坡度、坡向、高程、断裂距离、地层岩性等方面存在如下规律:1)发生崩塌滑坡的坡度主要分布在30°~50°,随着坡度的增加,发生崩塌滑坡的概率越大;2)崩塌滑坡的坡向主要分布为向南方向;3)崩塌滑坡主要分布在1 000~1 600m高程内,其中,1 000~1 400m尤其集中;4)绝大部分崩塌滑坡都分布距离北川断裂2000m或距离其他主要断裂1 000m的范围内;5)T1f+t地层是"5·12"汶川地震的易发山地灾害地层.通过初步分析,预测干溪沟泥石流长期发展趋势为:1)总体呈活动强度下降趋势,可供形成山地灾害的松散固体物质来源总量呈下降趋势,泥石流总量下降;2)活跃期-平静期交替、活跃期逐渐缩短、平静期逐渐延长;3)泥石流活动类型表现震后一段时间内为输移控制型、然后为输移控制型向松散固体物质控制型过渡,最后发展成为松散固体物质控制型;4)汶川地震后第一个活跃期为10~15 a.干溪沟的山地灾害现状及其长期发展趋势分析为下一步制定减灾方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泥石流灾害受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是山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产物.介绍了河南省泥石流概况,分析了河南省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最后提出了针对河南省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对策,可为其他地方同类地质灾害治理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是日本多发且危害性较大的自然灾害。在长年与山地灾害抗争的过程中,日本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防治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本文基于日本山地灾害领域中的统计数据、科研文献及其成果,综述了近年日本在该领域中的研究现状、高新技术的应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对中国的山地灾害研究及其治理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以地学背景分析为基础,探讨了地学背景与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关系。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新构造运 动形成的渭河地堑内的西安凹陷,地学背景对于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重点体现在新构造运 动奠定了文化遗址形成的环境背景,区域水系及地貌结构为半坡先民提供了良好生活环境,秦岭北坡及附近的 岩石为石质工具的物质来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安宁草铺磷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模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可避免地要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针对新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存在的不可预知性和模糊不确定性,以往对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的现状评价不再适用.本文研究并引入了模糊综合评判原理,以云南省安宁草铺磷矿为例,选取资源毁损、地质灾害、环境污染三个要素,分选土地压占破坏、矿产资源破坏、水资源破坏、植被资源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水土流失、水污染、土壤污染、植被污染13项指标作为评价因子,运用熵值法和专家—层次分析法综合确定权值,力求对新建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科学的等级评价,该等级评价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土工离心机是地质灾害模型实验研究中的重要装备,它通过高速旋转产生离心加速度模拟超重力环境。应用离心机进行山区地质灾害模型实验时,对模型缩尺比要求各不相同。总结了滑坡、降雨、泥石流模型实验的研究现状和实验缩尺比要求,归纳了国内外离心机技术的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摘要:汶川地震诱发了大规模、群发性次生山地灾害,严重损毁道路设施,中断交通,阻碍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进程。通过对都汶公路漩口-雁门段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阐述了次生山地灾害类型与分布规律,初步分析了都汶公路沿线路基、路面、桥梁、隧道的损毁情况,并结合次生山地灾害的时空活动特性,提出了道路交通系统防灾减灾和恢复重建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强震引发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山地灾害,其中崩塌3863处、总面积达68.9km2,泥石流沟74条,滑坡18处,堰塞湖5座,长度大于1km的地裂缝5条;(2)地震以及次生山地灾害严重损毁道路交通,汶川县漩口至雁门段,都汶公路阻断299处、掩埋和断道23.814km、80%的道路被破坏、87座桥梁和10座隧道受损,省道303线阻断18处、损毁比例75.1%,县乡等道路阻断3015处、断道长度178.213km、损毁比例37.97%;(3)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主要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受地震烈度、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的控制,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延续性;(4)利用GIS和遥感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动态监测与灾情评估,从而为应急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陕西潼关、大柳塔及辽宁阜新矿区为例,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矿产资源开发中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差异性响应的主要因素。上述3个矿区矿产资源开发中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20世纪90年代以前,陕西潼关金矿区是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十分混乱的矿区之一,地下开采的采矿废石随意堆排导致了极为严重的矿山泥石流地质灾害及其隐患,“三废”无序排放导致土壤、河水及其底泥的重金属及氰化物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带的陕西大柳塔煤矿区,20年大型机械化地下煤炭资源开采导致大面积地面塌陷及其链生的地下水含水层破坏严重,但矿区土地沙漠化程度总体没有呈现加重的趋势,水土环境重金属呈轻度污染;具有百年开发历史的辽宁阜新煤矿区,露天开采使土地生态破坏严重、边坡滑坡灾害频发、土地压占与破坏突出,地下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对地表建筑物及人居安全影响严重,但相对于金属矿区,该矿区水土环境重金属污染相对轻得多。对比上述3个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得到其差异性响应主要因素:矿产资源种类、原生地质环境条件、开采方式及矿山环境保护意识等。  相似文献   

17.
崩塌是石质山区主要的地质灾害,崩塌源通常存在稳定性较低的大量危岩体,其形成机制是防治崩塌灾害的关键环节.现场调查发现,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岩山崩塌源的危岩可分为坠落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座滑式危岩和扶壁式危岩4类,所占比例分别为70%、15%、8%和7%;具有4级陡崖的地形特征、硬质砂岩和软质泥岩交互沉积、近于正交的3组岩体结构面是红岩山崩塌灾害孕发的主要环境地质条件;根据现场观测,岩腔后侧壁泥岩压裂风化速度5.2 cm/a左右,是斜坡表面裸露泥岩气候风化速度的3~6倍,岩腔的形成过程是崩塌灾害演绎的起搏器;运用地貌学方法揭示了红岩山崩塌灾害链式演化规律,当岩腔深度超过3 m后,岩腔顶部的危岩块易于发生崩塌.  相似文献   

18.
矿产资源的开发大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导致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实地调查,首先介绍了云南省东川铜矿因民矿区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构造与岩性以及土壤植被等地质环境背景,接着概括了该矿区的主要非污染型环境地质问题,重点就矿山非污染型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分类探讨。结果表明:地形地貌复杂、旱季大风少雨、处于落因破碎带、地表岩石破碎松散、山体风化剥落强烈等环境地质特点是该矿区地质灾害发生的有利条件;该矿区主要非污染型环境地质问题分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破坏与复垦、滑坡、泥石流、岩体崩塌以及地面塌陷等,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矿区特殊的地形、地质构造、水文等以及长期矿业活动的共同影响。为防止矿区非污染型环境地质问题继续扩大,提出了治理这些问题的3点建议: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治理力度,建立健全监督监管机制;加强内部管理等。  相似文献   

19.
泥石流形成过程复杂,所以泥石流启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太行山区泥石流中砾粒质量分数较高,即以太行山区泥石流为原型,在室内进行人工模拟泥石流的试验,分析在坡度一定的情况下,土体中砾粒质量分数对泥石流启动的影响.通过筛分,配成5组不同砾粒质量分数的土体(分别为65%,70%,75%,80%,85%),对不同砾粒质量分数土体的启动流量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砾粒质量分数高的土体启动流量大;砾粒质量分数不同,泥石流暴发形式也不同;砾粒质量分数为65%,70%的土体,伴随着表面出水,土体整体突然垮塌形成泥石流;砾粒质量分数为75%,80%和85%的土体,在整体垮塌前,总是伴有局部的塌陷和表面径流.研究结果可为太行山区泥石流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