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制备一种兼具调热调湿功能的新型复合相变调湿材料(CMPCM),该材料由相变微胶囊(MPCM)与多孔调湿材料合成。作为被动式节能材料,能够有效平抑室内温湿度波动和降低建筑能耗。其中,相变微胶囊由癸酸和十八烷酸的混合物为芯材、二氧化硅为壁材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多孔调湿材料为硅藻土。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法(TGA),正杯蒸发法和等温吸放湿法分析表征了复合相变调湿材料的组成结构、热性能、热稳定性以及传湿系数和湿缓冲值。DSC和TGA结果显示,复合相变调湿材料比普通相变材料有更小的过冷度和更好的热稳定性。传湿特性实验显示,该新材料比单纯的多孔调湿材料有更大的传湿系数和湿缓冲值。  相似文献   

2.
含盐多孔材料湿交换率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潮湿的室内环境使室内空气质量恶化。含盐多孔材料具有调节室内湿度的作用,逐步为人所认识。本文通过分析含盐多孔材料表面与空气间的湿交换过程,建立表面湿交换率公式,进一步提出加强含盐多孔材料湿调节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建筑屋面利用含湿多孔材料被动蒸发降温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利用含湿多孔材料被动蒸发冷却外表面的方法。建立了含湿多孔材料利用太阳能被动蒸发的热质传递过程数学模型。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完整地提示了热过程规律,结果表明,利用太阳能被动蒸发多也材料所含水分降低建筑发面温度的方法是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有机调湿材料的探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酸、丙烯酰胺为原料制备各自均聚物及其共聚物,并通过添加人造沸石和高岭土,对其共聚物进行改性,测试人造沸石、高岭土、聚丙烯酸、聚丙烯酰胺、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人造沸石交联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高岭土交联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吸放湿性能。结果表明:无机调湿材料吸放湿速度快,但湿容量小;有机调湿材料吸放湿速度中等或较慢,但湿容量大。而通过无机与有机调湿材料的交联反应,可以得到吸放湿速度快且湿容量大的调湿材料.  相似文献   

5.
周期性热混作用下多孔吸湿体吸解湿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硅胶作为多孔吸湿体,在夏季气候的周期性热湿作用下,测试了硅胶粒径和厚度对其自然吸解湿性能的影响。表明粒径对自然吸解湿性能有一定影响;硅胶的吸解湿性仅在浅表层中进行,这对于利用多孔吸湿体改善热湿环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调湿材料的合成、制备及测定,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调湿材料的调湿性能达到日本样品水平。  相似文献   

7.
选择硅胶作为多孔吸湿体.在夏季气候的周期性热湿作用下,测试了硅胶粒径和厚度对其自然吸解湿性能的影响.表明粒径对自然吸解湿性能有一定影响;硅胶的吸解湿性仅在浅表层中进行,这对于利用多孔吸湿体改善热湿环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建筑被动蒸发降温效益以多孔材料吸水特性为基础。以广泛应用的多孔烧结陶片为例,相关参数测试方法标准并不一致。笔者参考国际标准采用“单面浸泡法”测试了3种多孔陶片的毛细吸水系数及毛细饱和含水率,实验结果表明,在第1吸水阶段,材料孔隙率与毛细吸水系数及毛细饱和含水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参考中国标准,采用“整体浸泡法”和“真空饱和法”测试了上述3种材料在水中浸泡24 h后的含水率,并与“单面浸泡法”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后者实验结果分别比前两者低3.25%和21.58%。研究表明,第1阶段吸水速率高的材料具有更高毛细饱和含水率,此种陶片更适宜蒸发降温应用。测试方法上单面浸泡法优于整体浸泡法。采用重复性误差衡量实验精确度,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实验的重复性误差均低于2.40%。  相似文献   

9.
以砂子模拟堆积型多孔介质,采用Hot Disk热常数分析仪(TPS 2500)对不同含湿率砂的有效导热系数进行测量和实验研究。研究发现,非饱和含湿砂有效导热系数随含湿率的增加而增大。低含湿率(体积含湿率低于25%)情况下,砂子的有效导热系数难以准确测得,其主要原因是测试过程中,由于加热影响,贴近探头附近的水分因蒸发扩散而逐渐减少,探头周围试样构成不能保持恒定,导致测试环境持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以砂子模拟堆积型多孔介质,采用Hot Disk热常数分析仪(TPS 2500)对不同含湿率砂的有效导热系数进行测量和实验研究.研究发现,非饱和含湿砂有效导热系数随含湿率的增加而增大.低含湿率(体积含湿率低于25%)情况下,砂子的有效导热系数难以准确测得,其主要原因是测试过程中,由于加热影响,贴近探头附近的水分因蒸发扩散而逐渐减少,探头周围试样构成不能保持恒定,导致测试环境持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一种在第三类边界条件下,通过理论计算蒸发规律与实测蒸发规律之间的最佳逼近,瞬态测定计算变物性质扩散系数的参数估计方法。设计并制造了真空蒸发实验装置。在假设质扩散系数为舍湿量线性函数的情况下,对石膏板和水泥板的质扩散系数进行了测量计算。实验和计算结果表明,测试及计算方法简单可行,容易进行控制,测定时间较稳态方法大大缩短,因此比较实用可靠。  相似文献   

12.
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 因其在解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巨大潜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 太阳自身的间歇性和随机性大大限制了太阳能的转换和储存效率。近年来, 基于固-液相变储能材料的潜热储存系统, 由于具有高储热密度和出色的化学稳定性, 有望成为提高太阳能吸收和转换的合适方法。但固-液相变储能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常受到自身相分离、换热速率低、过冷、熔融状态泄漏、性能不稳定等限制。其中一种解决方法是将多孔载体与固-液相变储能材料相结合来制备多孔定型相变储能材料。介绍了相变储能材料的储能机理和传热强化机理, 系统分析了多孔载体材料的种类、制备方法对多孔定型相变储能材料的影响及其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多孔材料的传热特点,修正了气孔内辐射的传热计算,发展了辐射当量导热系数的新概念,建立了多孔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的数学模型,推导出计算多孔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的计算式。试验结果和有关文献的试验结果均证明:该模型更加符合多孔材料的实际情况,计算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季冻区多孔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减轻路面冻融损伤,采用玻璃纤维、硅藻土与沥青路面旧料以改善多孔沥青混合料性能。分析不同材料掺量的多孔沥青混合料在冻融循环下的抗压强度、空隙率及应变变化,并考虑不同材料与不同材料掺量对多孔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基于损伤力学理论以抗压强度为指标表示强度率,研究改性多孔沥青混合料的冻融损伤演化规律;基于CT无损检测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分析玻璃纤维多孔沥青混合料冻融前后空隙数量与空隙面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混合料抗压强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而空隙率与应变呈上升趋势;具有玻璃纤维掺量0.7%、沥青路面旧料掺量15%、硅藻土掺量25%和掺量15%沥青路面旧料及20%硅藻土的4种多孔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最好,其中玻璃纤维的改性效果最佳;掺入玻璃纤维、15%掺量硅藻土与15%掺量沥青路面旧料能减轻多孔沥青混合料的冻融损伤,但硅藻土再生多孔沥青混合料损伤程度均较大,损伤前期强度较高,更适用于短时冻土区;与硅藻土再生多孔沥青混合料相比,玻璃纤维多孔沥青混合料、再生多孔沥青混合料与硅藻土多孔沥青混合料经历了长时间的快速损伤期、短时间的损伤稳定期与损伤发展期;玻璃纤维掺量较低的试样空隙数量增加,平均单个空隙面积减小,而掺量较高的试样表现相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助于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压汞仪等测试手段,比较详细地研究了高强复合胶凝材料的孔结构与强度性能的关系。并且研究了高强复合胶凝材料的孔结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此外,还讨论了高强复合胶凝材料的组成与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含湿多孔介质热湿迁移特性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含湿多孔介质内部的传热传质过程及其热湿传递特性参数,建立一维热湿迁移过程方程组,通过特征函数法解出多孔介质内部温、湿度分布,由测试值作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得到含湿多孔材料的热湿特性参数值。  相似文献   

17.
EffectofStrain-RateSensitivityonDeformationLocalizationinPorousMaterialsSUNYi(孙毅)(Dept.ofAstronauticsandMechanics,Harbininsti...  相似文献   

18.
为得到多孔吸声材料的声学特征参数,提出采用非线性估计方法进行提取,并进行了相应的对比实验,通过对高孔隙率多孔金属纤维样本的声学测试,采用样本吸声系数的实测结果作为响应函数,估计的静流阻率参数与该参数的直接测试结果对比基本吻合,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HA粉体.采用造孔剂法,首次利用NaCl作造孔剂,将纳米HA粉体和NaCl颗粒按一定比例混合压制成型,经高温烧结制备出多孔含NaCl的HA材料.利用XRD、SEM、EDX手段研究多孔HA的组成成分、微观形貌、孔径尺寸及孔隙率.研究结果表明:NaCl是比较理想的造孔剂材料,可制备孔隙率、孔径尺寸、形貌可控的多孔材料.造孔剂含量为30%,尺寸在160~200目时,造孔效果最好;在烧结温度1200℃烧结时,NaCl会与HA发生反应,生成Ca5(PO4)3Cl,Ca9.54P5.98O23.58Cl1.6(OH)2.74等新的物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