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换流站交流开关场最后断路器/线路保护逻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后断路器/线路保护逻辑是直流输电工程中所特有的,本文结合云广(云南-广东)±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送电端楚雄换流站的实际情况,详细介绍了楚雄换流站交流开关场最后断路器及最后线路的动作逻辑及保护动作跳闸情况。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政平换流站二期扩建后最后断路器保护可能发生的误动问题,指出了电流闭锁判据失效的原因,分析了各种负荷丢失情况下导致的工频电压升高幅值,依据阀的绝缘能力设定运行行为,给出了相应地解决办法,并根据现场实际给出了最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深圳换流站最后断路器及线路保护的改进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兴安直流输电工程深圳换流站交流开关场4类最后断路器及线路保护逻辑。基于这些逻辑对兴安直流实际工程调试过程中出现的保护动作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时相关的设计缺陷,例如交流滤波器连线保护跳闸继电器自保持,无法对5072断路器合闸;最后线路无自动重合闸闭锁功能等,提出了改进建议。有的建议已被设备厂家所采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负荷快速增长,电网密度不断提升,短路电流超标问题日益严重,精确评估系统短路电流水平对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对此,提出一种基于断路器支路故障电流的短路电流评估方法。针对220 kV及以下电压等级双母双分段接线变电站和500 kV 3/2接线变电站,分析不同故障位置、断路器拉停等情况下流过断路器的短路电流,并提出线路出口单相故障单跳单重阶段断路器所需遮断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明确了变电站内断路器所需遮断最大短路电流,将短路电流校核标准精准化到故障后流过各断路器的最大短路电流不超过其遮断能力。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评估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文中综述了目前直流工程最后断路器保护研究及应用现状,针对目前各种最后断路器保护策略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存在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模块化的最后断路器保护策略。模块化指按阀组配置最后断路器保护功能模块,功能模块由输入信号、输出信号、逻辑判据组成。保护策略为:在最后断路器保护使能的情况下,与运行阀组存在电气连接的交流母线上无交流出线相连且满足功能辅助判据则最后断路器保护动作,立即闭锁该运行阀组。理论分析和工程实际案例表明,该保护策略适用于不同的直流运行方式和交流场接线方式,模块化配置灵活便于校验和重用,无需新增硬件设备节省投资,无额外延时动作迅速,模拟量辅助判据避免保护误动,更好地保障了设备和电网安全。  相似文献   

6.
特高压直流与常规直流工程最后断路器保护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防止逆变站交流系统甩负荷后引起的严重过电压,通常会在逆变站安装最后断路器保护。在±800 kV向家坝-上海直流工程中,ABB公司采用了不同于常规直流的最后断路器保护设计理念。从保护信号采集、保护逻辑、存在隐患等方面,阐述了特高压直流和常规直流中的最后断路器保护,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常规直流最后断路器保护在设计上的局限性以及特高压直流最后断路器保护在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该研究有助于提高现有直流工程的运行可靠性,并对将要投产的特高压直流工程的运行维护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结合贵广直流输电工程500 kV交流开关场的3/2接线方式,介绍了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所特有的交流开关场最后开关/线路保护逻辑.并同时结合实际工程竣工验收过程中出现的500 kV母差保护动作异常情况,对最后开关逻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结合贵广直流输电工程500kV交流开关场的3/2接线方式,介绍了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所特有的交流开关场最后开关/线路保护逻辑。并同时结合实际工程竣工验收过程中出现的500kV母差保护动作异常情况,对最后开关逻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中最后断路器策略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糯扎渡送电广东直流输电工程额定功率5 000 MW,每极采用双极12脉动阀组串联接线方式,额定电压±800kV。为了使阀组在与交流系统失去联系的同时执行直流紧急闭锁程序,保证主设备避免过电压的危害,为每个阀组配置了最后断路器保护。文中分析了以往工程阀组最后断路器保护跳闸的原理,指出阀组最后断路器判断逻辑仅考虑本串是不完备的;且针对现有最后断路器先验式判断逻辑的不足,提出基于路径上重合节点的判断方法,能根据交流场的实时运行工况判断出每个阀组的最后断路器。该方法规则统一,逻辑完备,对后续高压直流工程设计、应用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电网结构逐步加强引起的短路电流超标问题,对比了不同限制措施带来的影响,针对2/3接线厂站提出了拉停边断路器限制短路电流的措施,应用PSASP软件计算分析了该措施对短路电流限制效果,总结了拉停边断路器限制短路电流的优点、可推广性及适用范围。分析结果表明,拉停边断路器限制短路电流的措施既可避免削弱电网结构,又可有效降低短路电流,有利于调度部门安排运行方式及厂站规划阶段合理化配串。  相似文献   

11.
峰值电流控制DC/DC变换器的恒值限流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亮  方宇  李吉  邢岩 《电工技术学报》2006,21(10):86-89,105
讨论了峰值电流控制DC/DC变换器中的稳定性问题,分析了解决稳定性问题的斜坡补偿原理及实现方法,研究了斜坡补偿对开关管电流峰值限流保护点的影响,揭示了过流保护值随占空比减小而增大,且有损开关管安全工作.提出了同步补偿实现开关管恒定峰值限流保护解决方案.并以UC3846控制的交错并联双管正激变换器为例进行了实验研究,给出了实现电路的设计原理和方法,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直流配电网以其控制灵活、稳定性高、电能质量好等优点,成为了未来配电系统的发展趋势。直流断路器作为直流配电网的保护设备,对于直流配电网的稳定性、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提出了一种在直流配电网中应用的全固态混合式直流断路器方案。该断路器由三条支路构成,其主通流支路由晶闸管串联IGBT构成,转移支路由压接式IGBT构成,能量吸收支路由避雷器构成。对该断路器方案进行了仿真验证,并开发了10kV/1kA试验样机以及相关试验平台。试验样机在10kV和7.5kV电压等级下分别成功开断2kA和5kA短路电流。样机在10kV电压额定通流下效率大于99.94%。  相似文献   

13.
3/2接线为500kV变电站的主要接线形式。针对某500kV变电站第2串中间的断路器在合闸运行后该串3组电流互感器(TA)均产生电流不平衡的问题,构建了电路模型并结合实际回路电阻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产生三相电流不平衡的原因为站内或电源至站内的三相阻抗不平衡所致,针对不平衡电流造成的影响等因素,提出了运维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电流量的断路器失灵保护闭锁新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网的日益坚强,电源容量不断增加,母线背后阻抗不断减小,越来越多的长线路末端发生故障时,母线电压下降不明显,容易出现断路器失灵保护电压闭锁元件定值灵敏度不足的问题,进而导致断路器失灵保护拒动。在分析现有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电流量的失灵保护闭锁方案。利用故障后失灵支路电流情况及其占母线上所有连接支路的比率关系,开放该支路的失灵闭锁元件。RTDS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有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分立式漏电断路器漏电流处理模块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片机实时采样处理的漏电流处理方法。给出了该方法的硬件原理图及软件流程图。试验表明,该方法稳定可靠、精度高,并为现场总线化的漏电断路器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低压直流配电网具有故障电流持续时间短、系统运行方式多变、故障电流振荡等特征,对继电保护正确判断和定位故障提出了挑战.文中详细分析了低压直流配电网的故障特征,并据此提出了包含电流方向比对法、方向预测法、极值比较法的直流网络化保护方案.采用所提方案的保护单元在直流配电网故障发生后,可以对故障区域进行快速定位,完成故障的切除...  相似文献   

17.
采样值差动保护直接对离散采样值进行差动判别,计算量小且动作迅速,但易受干扰影响,其可靠性需要深入研究。针对此现状,在研究采样值差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电流波形特征的母线保护原理。通过合并同时刻方向相同的各支路故障分量电流采样值,将多支路电流等效合成为2个虚拟电流,根据虚拟电流在母线不同运行状态下的波形特征差异,引入相关技术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利用多点相关度的大小和分布情况来区分母线区内外故障。理论分析和动模实验表明,该判据能快速可靠地切除母线故障,不受故障类型和区内故障流出电流的影响,并具有一定的电流互感器(TA)饱和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8.
高压断路器非全相保护的运行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连辉 《供用电》2009,26(2):40-43
断路器非全相运行保护的不同技术方案有不同的特点。结合福建省电力系统情况,阐述了配置高压断路器非全相保护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非全相保护的常见方案的技术特点及适用范围,探讨了3/2断路器接线的非全相保护方案的选择,以及设备在运行维护和装设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