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讨中塔对大跨度三塔连跨悬索桥抖振性能的影响,以世界第一大跨度三塔连跨悬索桥——泰州大桥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有限元的结构非线性时域分析,研究了中塔型式和中塔纵向刚度对大跨度三塔连跨悬索桥风致抖振响应的影响。实测模态参数与计算模态参数的对比验证了所建立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人型中塔,A型中塔可显著降低主梁扭转抖振位移并削弱竖向与横向位移响应;主梁侧向抖振位移几乎不受中塔纵向刚度的影响,增加中塔纵向刚度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主梁竖向及扭转抖振位移响应;中塔纵向刚度变化对边塔平动抖振位移影响微弱,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中塔纵向刚度可以显著降低中塔顺桥向平动和扭转抖振位移,同时在略微增加边塔扭转抖振位移的前提下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中塔横桥向平动抖振位移。  相似文献   

2.
三缸单作用往复泵是广泛使用的流体输送设备,其动力端结构参数对泵的液力特性影响较大。在柱塞泵动力端运动及受力分析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动力端连杆比结构参数对压力参数的影响,以及对流量脉动特性的影响,为三缸单作用往复泵的优化设计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机参数链式结构系统的动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随机参数链式结构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链式扭振系统的传递矩阵法建立了求解系统固有频率的方程,对系统的转动惯量和扭转刚度具有随机性时的系统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利用代数综合法推导出系统特征值随机变量数字特征的计算表达式,并提出基于概率的结构动力特性求解方法。通过算例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性和所提方法的正确性、有效性,并考察了系统物理参数的随机性对其动力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流体机械》2016,(8):38-44
为研究分流叶片对高温熔盐泵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以IS50-32-160型低比转数高温熔盐泵为研究对象。对有/无分流叶片方案不同工作温度、不同工况下的泵转子进行基于ANSYS Workbench的数值计算,分析了泵内部的应力、变形和模态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分流叶片后,叶轮的等效应力明显减小,说明分流叶片能够有效提高叶轮的承载能力;分流叶片使得转子的变形情况也得到一定的改善,从而降低了叶轮变形对内部流场的影响,且叶轮内的变形分布变得更均匀,从而可减轻泵转子的振动;同时,不同工作温度对泵转子的固有频率及各阶振型影响均不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一个三层砌体结构房屋进行了模拟地震状态测,根据振动台面再现的地震记录及各层的位移反应时程测量数据,用系统识别的方法对该框架的刚度,周期,阻尼等动力特性参数进行了识别,研究表明该方法对抗震研究有重要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正常与故障齿轮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研究了齿轮出现裂纹故障后齿轮啮合刚度的变化以及对整个齿轮传动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通过对正常系统和故障系统动力特性的对比分析以及对正常和故障齿轮系统进行试验,表明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对齿轮机械系统的设计和对故障齿轮系统进行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并对齿轮系统进行实时监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虽然气动元件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但可以把它看成是由许多节流口组合起来的。利用节流口串接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许多重要结论,这些结论为实验所证实。该文还对结构形状与S值及b值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主轴系统结构设计参数对其动力特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以某车床主轴为研究对象,应用有限元和实验建立轴和支撑系统的动力学模型。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轴承等效径向(轴向)风度与阻尼参数、轴承预紧力、跨距,附加集中质量和阻尼等设计参数对主轴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为主轴系统的动态优化设计进行了有意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声振耦合对薄壁圆柱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声振耦合是航空航天飞行器在运行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问题.针对具有代表性的薄壁圆柱结构,建立声场-结构直接耦合的三维动力学模型,其中结构和声场分别采用实体有限元和三维声单元剖分,并且采用无限元模拟自由声场边界.通过理论和数值分析研究声场中薄壁圆柱结构的模态、幅频响应、相频响应等振动特性的变化规律,讨论声振动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及机理.研究发现声场在大多数情况下降低了结构的固有频率,在低频段声振动相当于给结构增加了附加质量,但是在高频段,声振动和结构阻尼的影响比较相似.随着声场流体密度增大,结构的大多数固有频率值明显减小,结构响应幅值在低频段增大,在高频段减小.声速对声场模态有显著影响,但是对结构模态频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结构的损伤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用试验测试结构及其损伤后的固有频率、加速度响应,结果表明,固有频率与加速度动力响应对结构损伤不敏感,即结构发生损伤时上述值均没有明显变化。同样,由共振时的响应值可以推知,振型也不宜作为结构损伤的判断标准。应变模态在损伤处发生突变表明,结构损伤时,损伤位置的应变会有明显变化,因此应变模态可以作为结构损伤的判据。基于曲率模态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依然对损伤很敏感,对多处损伤的检测也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平衡悬架钢板弹簧动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Adams/Chassis Leafspring专业模块自动生成钢板弹簧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该专业模块本质上是针对传统钢板弹簧建模所设计的,同时又存在板簧的端部接触和各片之间的摩擦等关键部分处理粗糙的问题,因此对模型的关键部分进行重新定义从而得到了基于Adams/Chassis Leafspring专业模块基础上的二次开发模型。利用相关试验设备对平衡悬架钢板弹簧实物进行力学特性试验,并将试验测量结果与模型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保证了板簧二次开发模型的可靠性。对于平衡悬架钢板弹簧而言,还提出一种计算动刚度的公式并对该公式的定义进行详细的解释。针对板簧二次开发模型进行不同工况下的仿真分析,总结出平衡悬架钢板弹簧所具有的动态特性,为改善整车平顺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运用多体动力学SIMPACK软件建立车辆动力分析模型,仿真模拟车辆模型在高低和方向不平顺复合轨道谱激励下以200 km/h时速行驶时一系悬挂系数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一系纵向定位刚度在0.5~1.5 MN/m范围变化时和一系垂向阻尼在15~25 k N·s/m范围变化时,对车辆系统脱轨系数、倾覆系数、轮轨力和车体加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对液压悬置特殊的非线性弹性特征及其动特性匹配的复杂性,建立了驾驶室的弹性体模型。在试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后导入多体动力学软件中,建立了以弹性体驾驶室为基础的液压悬置系统模型。通过驾驶室悬置系统的振动响应试验验证了系统模型的正确性,确定了系统的响应峰值,并在这些峰值频率下对悬置的动刚度和相位角曲线进行优化匹配。根据优化结果,调整液压悬置的结构参数,并试制了悬置样件,进行了整车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4.
工程车辆悬架橡胶弹簧动力学特性的试验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蓓蓓 《中国机械工程》2006,17(12):1313-1316
基于橡胶弹簧的动特性试验,建立了一个能真实反映工程车辆悬架橡胶弹簧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模型,并进行了性能仿真试验,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表明所建立的模型符合实际情况,可以为整车悬架系统的动态分析和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了解某车用橡胶悬置的静动态特性,对该悬置进行了应力松弛试验,利用试验数据在有限元软件ABAQUS中获得了橡胶材料拟合应力松弛系数,建立了橡胶的超-粘弹性材料模型,对该悬置的静动刚度、阻尼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并进行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6.
17.
针对青藏铁路冻土带路基下沉问题,为了实现高原机车转向架低动力作用,基于车辆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两种不同悬挂方案的高原机车动力学模型,研究了不同一、二系悬挂刚度比μ对车体、构架以及轮轨垂向振动的影响。发现一、二系悬挂刚度比在0.5~3范围内变化时,轮轨垂向力和构架垂向振动加速度增大了11.24%和12.2%,车体平稳性指标和垂向加速度分别减小了11.3%和15%,并分析了高原线路上两种悬挂方案机车动力学特性。计算结果表明,选择刚度较大的二系悬挂,虽然一定程度上恶化车体平稳性指标,但较小的一系刚度在中低速范围内,能够降低由轨道不平顺引起轮轨垂向冲击,显著抑制了对轨下部分损伤较大的低频振动,减小运行过程中机车对轨下部分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经典操纵稳定性二自由度线性数学模型研究方法,通过力学分析建立了包含悬架K&C特性参数的汽车操纵稳定性线性数学模型,并建立其MATLAB模型。将经典操纵稳定性二自由度数学模型和引入悬架K&C特性参数的操纵稳定性数学模型对整车不足转向度及横摆角速度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悬架K&C特性参数与操纵稳定性的关系。依据三种小型SUV的悬架K&C数据及整车阶跃试验数据,对两种操纵稳定性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引入悬架K&C特性参数的操纵稳定性数学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以直线电机抽油机悬点运动的数学模型为基础,采用MATLAB软件的Simulink模块建立悬点的运动模型,对直线电机抽油机的悬点进行动态仿真,得出了悬点的速度、加速度以及位移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现场采油时的实际情况分析比较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