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先进陶瓷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以及较高的抗高温氧化性能等。但是先进陶瓷材料由于硬度较高、可加工性能较差,导致陶瓷材料的机械加工成本较高,所以限制了陶瓷材料的广泛应用。为了改善和提高陶瓷材料的可加工性能,向陶瓷基体中加入六方氮化硼形成可加工氮化硼系复相陶瓷。可加工氮化硼系复相陶瓷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和优良的可加工性能,氮化硼系复相陶瓷可以进行机械加工。目前研究和开发的可加工氮化硼系复相陶瓷主要包括:Al_2O_3/BN复相陶瓷,ZrO_2/BN复相陶瓷,SiC/BN复相陶瓷,Si_3N_4/BN复相陶瓷,AlN/BN复相陶瓷等。目前可加工氮化硼系复相陶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氮化硼系复相陶瓷的制备工艺,力学性能,可加工性能,抗热震性能,抗高温氧化性能等。本文主要叙述可加工氮化硼系复相陶瓷的制备工艺,力学性能和可加工性能,抗热震性能,抗高温氧化性能等。并叙述可加工氮化硼系复相陶瓷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可加工氮化硼系复相陶瓷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2.
江涛  黄一丹 《陶瓷》2023,(11):50-54
Ni-Si金属间化合物具有很多优秀的性能,例如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秀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等。Ni-Si金属间化合物包括Ni3Si、Ni2Si和NiSi,陶瓷材料也具有很多优秀的性能。陶瓷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良好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可以将Ni-Si金属间化合物与陶瓷相复合制备Ni-S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Ni-S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等。笔者首先叙述了Ni-S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力学性能、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等,并叙述了Ni-S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Ni-S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未来研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3.
三元层状结构陶瓷材料主要是指Mn+1AXn相,三元层状结构MAX相陶瓷材料具有金属的特性还具有陶瓷的特性,三元层状结构MAX相陶瓷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良好的耐磨损性能和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并具有良好的抗高温氧化性能等,还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能。三元层状结构MAX相陶瓷材料主要有Ti3SiC2,Ti4SiC3,Ti3AlC2,Ti2AlC,Ti4AlN3和Ti2AlN等。本文主要叙述三元层状结构MAX相陶瓷材料的制备技术,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力学性能和耐磨损性能,耐腐蚀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以及其他性能等。并叙述三元层状结构MAX相陶瓷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三元层状结构MAX相陶瓷材料的未来研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4.
可加工磷酸盐/氧化物陶瓷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抗高温氧化性能,良好的耐磨损性能、耐腐蚀性能,同时还具有优良的可加工性能.可加工磷酸盐/氧化物陶瓷复合材料主要有Al2O3/LaPO4、Al2O3/CePO4、ZrO2/LaPO4、ZrO2/CePO4等复合材料.本文主要阐述可加工磷酸盐/氧化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相似文献   

5.
氮化硼(BN)纤维具有较高的强度,较低的密度,良好的耐高温氧化性能,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具有良好的透波性能等特点,在工程领域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因而氮化硼纤维的研究成为新型陶瓷纤维领域的研究热点。氮化硼纤维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以及具有其他优秀的性能等而被广泛的应用在工程领域中。氮化硼纤维的制备工艺方法有无机前驱体转化法,静电纺丝法,有机前驱体转化法,硼酸和三聚氰胺化学反应合成法等。本文主要叙述氮化硼纤维的制备工艺方法,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力学性能和其他的性能等。本文还叙述了氮化硼纤维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本文对氮化硼纤维的未来研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6.
延性材料作为层状陶瓷复合材料的一种典型夹层材料,对层状陶瓷复合材料性能的提高具有独特的作用。本文从层状结构设计和制备、增韧机理、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等方面,对近年来采用延性金属和有机树脂作为夹层材料制备的层状陶瓷复合材料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以B_4C为基体层材料,BNNTs为基体层补强增韧剂,TiB_2为硬夹层,采用水基流延成型和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B_4C-BNNTs/TiB_2-B_4C层状陶瓷复合材料。研究了基体层与硬夹层的层厚比、硬夹层组成和烧结温度对层状陶瓷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层厚比为1,硬夹层组份为80 wt%TiB_2+20 wt%B_4C,烧结温度为2050℃时,可以制备出力学性能良好的B_4C-BNNTs/TiB_2-B_4C层状陶瓷复合材料,其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达到570.54 MPa和7.74 MPa·m~(1/2)。  相似文献   

8.
首先将环氧树脂与少量膨胀阻燃剂进行复配出环氧树脂/膨胀阻燃复合材料,再将石墨、氮化硼两种材料同时进行微波剥离,制备出纳米层状石墨/纳米氮化硼,将其与环氧树脂/膨胀阻燃复合材料进行协效阻燃,制备出阻燃型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分别研究了微波剥离出的纳米层状石墨/氮化硼作为协效阻燃剂对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燃烧性能、固化行为的影响。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石墨、氮化硼剥离前后的差异,发现经合适的微波剥离工艺可有效制备纳米层状石墨/纳米氮化硼;使用热重分析仪对比纳米层状石墨/纳米氮化硼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与环氧树脂/膨胀阻燃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残炭率提高了30%;使用锥形量热仪对比纳米层状石墨/纳米氮化硼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与环氧树脂/膨胀阻燃复合材料的燃烧性能,结果表明燃烧时间延长了51 s,平均热释放速率降低了29%。  相似文献   

9.
利用流延法成膜和热压烧结工艺制备出了ZrB2-SiC层和石墨层交替排列、层厚均匀、界面清晰的ZrB2-SiC/C层状复合陶瓷.采用循环氧化法对ZrB2-SiC和ZrB2-SiC/C层状复合陶瓷在1000℃及1300℃空气中的氧化动力学曲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000℃氧化增重时,ZrB2-SiC/C层状复合陶瓷在氧化反应初期表现为氧化增重,随着时间的增加,表现为氧化减重.在1300℃时,ZrB2-SiC/C层状复合陶瓷由于基体层ZrB2-SiC和弱夹层石墨相的氧化规律的相互叠加,使得其氧化增重曲线表现为抛物线规律.由XRD分析及扫描电镜观察发现,1300℃氧化15 h后,试样中不存在弱夹层石墨相,由于石墨相的挥发,材料残留孔隙.  相似文献   

10.
张启彪  乔英杰 《炭素》2005,(2):8-12
研究了在炭石墨材料基料中均匀掺杂TiC陶瓷粉体,经高温烧结、原住合成反应、石墨化,制备了TiC改性炭石墨复合材料。研究了TiC改性炭石墨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了TiC掺杂对炭石墨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从微观角度解释了TiC对炭石墨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机理。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TiC掺杂可使炭陶瓷复合材料的抗折强度提高13.4%,抗压强度提高38.1%,气孔率降低16.9%;其机理在于TiC掺杂在炭陶瓷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能促进石墨化,使晶体更加完整、细化,有利于力学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Glass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based on thermosets are the traditional materials used for many applications due to their good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 non-recyclability of these materials has led to the necessity to develop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and industrial processes for their manufacture [1]. The present paper deals with the preparation of thermoplastic pre-pregs unidirectionally reinforced with Twarn® and their 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相似文献   

16.
17.
18.
钟志光  陈强  张海峰  方永康  张震坤 《化学试剂》2007,29(4):223-225,234
采用DUO-ICP-AES同时测定精对苯二甲酸中钴、铬、铁、锰、钼、镍、钛,并对仪器的分析线选择、背景校正、入射功率、雾化器压力、辅助气流量、冷却气流量、蠕动泵转速的影响及共存元素的干扰、硝酸铯灰化助剂等因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方法的检测限:钴0.0097 mg/L;铬0.0021 mg/L;铁0.0078 mg/L;锰0.0012 mg/L;钼0.0027 mg/L;镍0.016 mg/L;钛0.0027 mg/L,回收率和精密度分别为93.0%~99.5%和0.37%~3.2%。该方法快速简便,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适用于进出口精对苯二甲酸的日常检验。  相似文献   

19.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thods for preparing polyfunctional organometallics has made a broad range of such reagents available for various transition metal-catalyzed cross-couplings. An overview of the most general preparation methods will be presented. Applications to practical cross-coupling procedures will be covered, emphasizing the functional group compatibility and the reaction scop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