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Firms Pest Control有限公司生产一种新的选择性化学除莠剂,可以应用于控制甘兰等蔬菜中什草的生长,其商品名称为Semeron,现正在进行应用试验。它的化学名称为2-甲基硫醇基-4-甲胺-6-异丙氨基-1,3,5,三氮什苯,目前尚无普通名称。Semeron是一种25%可湿性粉剂,几乎无毒,使用处理过的作物无危害性;使用后5~10星期,残余物低于0.1ppm。Fathen类什草是英国主要甘兰生长地区的较大什草问题,当甘兰已达三叶阶段,即可应用Semeron,每英亩使用1磅,溶于10~40加仑水中,在三叶阶段前不能应用。据估计,作物产量可增 相似文献
2.
4.
5.
克洛基林(Кротилин)的正式名称是2,4-D的γ氯丁邻烯酯(γ-2,4-д)。克洛基林的合成工艺简单,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所以成本较低。虽然克洛基林和2,4-D的丁酯具有相同数目的碳原子,然而由于它是一种含氯酯,沸点较高,挥发性小,因此在使用上比较安全。它也不象2,4-D钠盐那样有特殊气味和难溶于水。它可以使用飞机喷洒。经过试验证明克洛基林对于清除谷类作物中的杂草效用很高。曾经在苏联不同地区的4000公顷土地上进行了试验,表明它可以用在小麦、大麦、黑麦、玉米、燕麦、稻米等地里清除阔叶类双子叶杂草。克洛基林的效力为2,4-D钠盐的三倍。在生荒地和熟荒地上进行了 相似文献
6.
7.
一、前言1841年,艾德曼(O.L.Erdmann)将氯靛红、二氯靛红在醇溶液中进行氯化,第一次制得了五氯酚。但当时对它的真正结构还不够了解。后来,兰特(A.Laurent)于1843年,用苯酚进行氯化,也得到这一化合物,并确定其分子式应为C_6Cl_5OH。1938~1939年美国孟山都化学公司(Monsanto Chem.Co.)的工作人员对它的性质与用途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特别有兴趣的是:1952年日本在使用五氯酚纳作为血吸虫中间寄主钉螺的防除药剂的同时,发现它还具有除稗的作用,更为五氯酚的用途打开了新的出路。近年来,各国的五氯酚产量迅速增长。如美国从 相似文献
8.
9.
目前,三嗪的衍生物已广泛用作許多作物的除莠剂。三嗪系的除莠剂中,只对2-氯-4,6-双(乙胺)-均三嗪(辛馬嗪,(?))作过较多的研究,它广泛地用于玉米地和葡萄园中除草,也用于铁道上及其他地方大片地消灭杂草。2-氯-4,6-双(异丙胺)-均三嗪(普洛巴嗪,(?))的性质与它相近,是一种对玉米毒性較小而且能消灭多种杂草的除莠剂。它对胡蘿卜和高粱也此較安全。与上面两种相比,2-氯-4-乙胺-9-异丙胺-均三嗪(阿特拉嗪,(?))易溶于水,且可用于玉米发芽前除草,也可用于出苗后除草。三嗪系中最有前途的除莠剂还有: 2-氯-4-乙胺-6-二乙胺-均三嗪(特列塔嗪,(?)),它适用于豌豆、馬鈴薯、烟草的除草,以及洋葱和胡蘿卜的局部除草; 2-氯-4-异丙胺-6-二乙胺-均三嗪(依巴嗪,(?) 相似文献
10.
有一种新的稻田除莠剂STAM F-34由美国罗姆赫斯公司(Rohm & Hass Co.)制成问世。据报导:这种除莠剂的主要成分是3,4-二氯丙烯替苯胺(3,4-dichloropropionanilide),制成乳剂形式供应,既适用于水稻田,也适用于旱稻田。对人畜的毒性仅 相似文献
1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农业上应用的化学除莠剂主要还只是硫酸铜、硫酸铁、砷酸钠、亚砷酸钠以及硼酸盐等无机化合物。大战以后,新的具有选择性的有机合成除莠剂不断出现。无机除莠剂则逐渐淘汰。兹就世界各国应用比较广泛的新型除莠剂,扼要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2.
引言用化学除莠剂消灭杂草对於正在迅速走向农业合作化和机械化的我国农业的今天,已经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使用化学除莠剂不仅能节省很多人力,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克服一些人力所不能解决的困难问题;因此,化学除莠剂的需要量必然会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14.
15.
介绍了以六六六无毒异构体为原料生产除莠剂2,4,5-涕(钠盐)的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和50t/a规模建厂投资情况。 相似文献
17.
18.
3-氨基-1,2,4-三氮唑在农业上作为除莠剂应用,始于1954年左右。近年来,国外已有商品销售。这种除莠剂特别适用于灭除一年生和多年生杂草,还能用来控制作物的生长,对森林、园艺、棉花等方面都较适合。在棉花播种时应用3-氨基-1,2,4-三氮唑就能控制棉花的脱叶,防止棉花早期徙长。在森林培育上可以用来杀死杂草、杂树。此外它还是一个很好的杀鼠剂,能使田鼠的淋巴致癌。3-氨基-1,2,4-三氮唑是一白色或灰白色的固体,易溶于水,稍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和丙酮。熔点为150~153℃。 相似文献
19.
20.
以KOH、CS2和2-溴代丙酸乙酯为原料在无水乙醇中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RAFT聚合链转移剂O-乙基黄原酸丙酸乙酯,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确证所制备最终产物为目标产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