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各油田都已进入较高程度勘探开发阶段,寻找新的储量接替区和提高采收率已成为油田发展的主要难题。经过多年的实际应用,地震解释技术在油气勘探与开发阶段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东营北带为例,针对该区的实际情况,系统地总结了三雏测井约束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等地震解释新技术的原理、技术思路及在砂砾岩油藏滚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情况,并列举了一些成功的实例。希望对其它地区的勘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系统总结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扇体沉积类型、分布规律、组合特征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钻井、地质与地震资料,建立了砂砾岩扇体的地震识别模式;通过对砂砾岩扇体的地震地质特征的总结,指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湖盆边缘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砂砾岩扇体;根据扇体的地震识别模式可以在地震剖面上直接寻找各类扇体,并判定其成因及储层物性,分析有利含油气部位和油藏类型,以此来指导勘探部署工作。  相似文献   

3.
陆相湖盆陡坡带砂砾岩扇体的沉积模式及地震识别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砂砾岩扇体是一种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本文利用地震资料建立了各种扇体的沉积模式和地震识别模模式,根据外形特征和内部反射结构可以直接识别扇体。砂砾岩体从发育位置上可以分为湖崖型,阶地型和断崖型三类;从成因上也可分为近崖下水扇,扇三角洲和水下浊积扇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砂砾岩扇体发育特征及地震描述技术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刘传虎 《石油物探》2001,40(1):64-72
箕状断陷盆地陡坡带具有坡度陡、物源近及构造活动强烈、古地形复杂等特点,以断裂带为依托发育了洪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深水浊积扇、滑塌浊积扇等6类砂砾岩扇体。本文在对砂砾岩扇体的沉积类型及特征、地震相模式、成藏规律细致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适合于砂岩扇体的地震描述技术,应用于DY、ZC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扇体的勘探中,取得了显著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5.
根据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南段荣兴屯、大平房及桃园 3个地区获得工业性油流的77口井不同层段的原油常规物理性质分析资料和随机选择的不同层段16个油样多项地球化学测试结果,综合分析确定上述地区内煤型油占有一定的优势,其次为湖相原油,部分为这两类原油轻一中度降解后形成的中一重质原油.该区发现具有工业规模的煤型油,为我国东部深埋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油气勘探增加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6.
根据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南段荣兴屯,大平房及桃园3个地区获得工业性油流的77口井不同层段的原油常规物理性质分析资料和随机选择的不同层段16个油样多项地球化学测试结果,综合分析确定上述地区内煤型油占有一定的优势,其次为湖相原油,部分为这两类原油轻-中度降解后形成的中-重质原油,该区发现具有工业规模的煤型油,为我国东部深埋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油气勘探增加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7.
沾化凹陷埕南断裂带沙三段中可识别出7个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这些沉积旋回是古水深和湖平面相对升降变化的沉积记录。在分别假定构造持续匀速沉降和气候保持温暖潮湿条件下,从沙三段沉积时的水位相对升降变化四级周期曲线可分解出构造沉降和气候变迁所引起的水位升降变化分量。其中,构造沉降分量远远大于因气候变迁引起的沉降分量。由此不难看出(1)若断裂活动的旋回周期与气候变化周期同步,则两者对砂砾岩体的发育都有影响,为双重驱动,但断裂活动的贡献更大;(2)若两者不同步,砂砾岩体的形成主要受断裂活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部陆相单断式盆地地震相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描述了中国东部陆相断陷在其早、中、晚三个阶段的演化过程中,其一侧发育有单断湖盆的四个沉积背景区(陡坡区、缓坡区、湖心区和长轴入口区),在背景区上有序地分布着17类21种地震相的模式,并逐一描述其特征。双断式湖盆一般有中央隆起带的存在,其两翼次凹通常可与单断型盆地类比,故单断型模式的建立与分析,即可概括东部断陷的地震相模式。   相似文献   

9.
作为特殊储层类型之一,砂砾岩体的含油气重要性逐渐被认识。以沾化凹陷罗家-垦西砂砾岩体为例,从其构造特征和沉积相2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该区发育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及湖底扇4种沉积相类型,它们主要受古构造、古地形、古气候和古物源供给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北带沙四下亚段深层砂砾岩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成因机制认识不清的问题,给该地区油气勘探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综合运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岩心物性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结合压力演化史、油气成藏史、有机质热演化史等研究成果,对东营凹陷北带沙四下亚段砂砾岩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北带沙四下亚段砂砾岩储层储集空间以残余原生孔隙为主,相对含量占60%以上,含有少量的次生溶蚀孔隙及微裂缝。在早期异常高压、早期油气充注以及膏岩层的发育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东营凹陷北带沙四下亚段砂砾岩储层原生孔隙得以有效的保存至深层,从而为油气聚集提供了优质的储集空间;沙四下亚段深层砂砾岩储层经历了酸性→碱性→酸性的溶解过程,溶解作用相对较弱,次生孔隙含量低,对储层物性的贡献量小。  相似文献   

11.
库车坳陷东部下侏罗统砂体特征与储集层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库车坳陷目前已在侏罗系至第三系发现丰富的天然气 ,因此认识下侏罗统沉积砂体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储集层性质的控制作用对该区天然气勘探极为重要。通过露头调查、取样测试和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 ,该区下侏罗统自下而上为辫状三角洲、湖泊三角洲和较深湖沉积组合 ,主要沉积微相为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辫状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 ,其次为河口坝。分析该期沉积砂体的时空叠置模式 ,按砂体成因可以划分为 9类砂体 ,其中辫状河道砂体 ,辫状分流河道砂体 ,类曲流河河道砂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阿合组和阳霞组的主要砂体类型 ;按层序结构分有 5种砂体 ,而据砂体的形态可分为积木式和迷宫式 2种类型。砂体特征对储集层性质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粒径大小上 ,较粗粒级砂岩的储集层性质明显变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对该坳陷的储集层性质进行了评价 ,提出克 依构造带西段为致密储集层或裂缝性致密储集层分布区 ;东段为优质储集层分布区 ,是下一步的有利勘探方向。这一认识已被钻探结果所证实。图 5表 2参 3  相似文献   

12.
中生代晚期中国北方沉积盆地地热梯度恢复及对比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与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在大陆动力学研究中亦占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当代地学研究 的前缘课题。中国北方是由不同板块拼合而成的,其构造位置较为重要。发育其上的沉积盆地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演化历史复杂。不同学者先后对不同盆地作过古地温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1-3]。但仍存在着一些古地温研究的空白区,对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整体地热演化史及其规律性的研究则较为薄弱。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西部盆地现今地温场具有冷盆性质^[4],但在地质历史时期地温场状况如何,中国东部和西部地温场的分界在哪里及有何差异,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对油气资源的评价,而且对大陆动力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十多年来,笔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样品分析、资料收集及野外地质工作,对中国北方各盆地地热演化史进行了研究,发现中生代晚期中国北方以阿尔金断裂为界东部和西部盆地地温场存在明显差异,其盆地发育的构造背景及样式也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3.
页岩层系岩相类型的精细识别与划分是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评价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关于页岩岩相的识别划分标准及分类方案尚未达成共识。为此,以四川盆地中下侏罗统陆相页岩层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全岩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薄片鉴定、总有机碳含量(TOC)及氦气孔隙度测试等多种手段,在页岩全岩矿物组成及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岩相划分方法,开展页岩层系岩相类型识别与划分,研究不同尺度下岩相组合特征,并探讨其对页岩气勘探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利用新建立的全岩矿物分区—TOC分级—矿物结构与沉积构造校正及完善的3步岩相划分方法,在该区陆相页岩层系共识别出6类20种页岩岩相类型,其中以中—高碳黏土质页岩岩相、纹层—薄层状黏土质页岩岩相及低—中碳粉砂质页岩岩相为主,次为低—中碳黏土质介壳灰质页岩岩相、含—低碳粉砂质黏土质页岩岩相;②黏土质页岩岩相和介壳灰质黏土质页岩岩相的平均TOC、平均孔隙度均高于粉砂质页岩岩相和粉砂质黏土质页岩岩相,页岩矿物成分及岩相类型对于页岩气源、储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③该区陆相页岩层系可识别出泥灰沉积、泥砂沉积及泥灰砂混合沉积等3类组合,依次体现了湖泊相环境下远源区、近源区、过渡区的沉积特点,对于不同岩相组合的刻画有助于判识页岩沉积环境的差异;④对于高黏土矿物含量的陆相富有机质页岩中灰质介壳纹层与薄层的数量、频次的识别与统计,可以为富气层段储层可改造性评价、最佳勘探开发层段优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55,自引:8,他引:55  
中国大陆显生宙以来的多旋回发展历史使海相一海陆过渡相古生界与陆相中、新生界叠置,形成叠合含油气盆地。按不同阶段的叠合样式将叠合盆地分为继承、延变与改造三大类,其油气资源潜力、分布与使用的勘探思路和技术不同。叠合盆地有些石油地质现象超出了已有石油地质理论范围,深层和超压条件下的生、排烃机理与成藏、油气分布不完全遵从“源控论”,“退火”背景下超晚期成藏,大油气田分布不遵从已有模式,深层与早成藏、晚埋藏和次生作用有关的储集体的物性好于按常理的预测。对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认识应坚持以过程重建为主线的综合研究,选择勘探技术应按不同阶段和需要而有不同侧重,并配套使用,求得勘探高效益。图8表1参20关量词:墨合盒地;复合合油气系统;继承;延变5超晚期成藏5勘探思路;技术  相似文献   

15.
南沙海域主要沉积盆地局部构造特征及组合样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局部构造是盆地油气聚集的场所,研究其形态和成因以及空间展布特点,有利于认识盆地的油气富集规律和油气藏特点对提高钻探成功率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总结了曾母盆地、北康盆地和南薇西盆地局部构造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局部构造的组合样式以及配套形成的油气圈闭类型,认为南沙海域具有形成有利局部构造的区域构造环境。主要沉积盆地中形成的局部构造与断层的控制因素密切相关;各沉积盆地局部构造的组合形式和圈闭类型,取决于构造发育部位以及所受区域构造运动的改造程度。  相似文献   

16.
日前,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在川东复兴地区部署实施的涪页10HF井测试日产气5.58×104 m3,日产油17.6m3,取得了该区东岳庙段陆相页岩气勘探的重大突破。为了有效指导该区陆相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同时为四川盆地和国内外其他地区陆相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基于岩心、钻井、测录井和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复兴地区东岳庙段陆相页岩凝析气藏的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页岩品质、资源规模、保存条件、地表条件、压裂改造以及试气试采技术等方面分析了复兴地区东岳庙段陆相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前景。综合研究认为:东岳庙段陆相页岩原生品质好,资源规模大,具有形成大型页岩气藏的物质基础;复兴地区为低山和丘陵地貌,东岳庙段埋深适中、地层平缓且断裂不发育,具备开展大规模页岩气开发的有利条件;东岳庙段粘土矿物含量高和可压性较差,"高密布缝体积改造"的压裂工艺技术已基本实现对东岳庙段陆相页岩的有效改造;东岳庙段为高压力系数的页岩凝析气藏,油、气产出规律不清,合理高效的开发方式仍需要持续开展探索。  相似文献   

17.
综合地震、测井、岩心及试油等资料,对廊固凹陷古近系沙三中下亚段深水期大兴砾岩体的成因类型、孔渗特征及油气产能进行研究。在沉积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岩心、地震相和测井相,建立了断槽重力流、颗粒流型近岸水下扇和泥石流型近岸水下扇3种砾岩体成因模式。断槽重力流砾岩体主要由杂基支撑的砾岩和颗粒支撑的砾岩组成,砾岩中各类次生孔隙发育;颗粒流型近岸水下扇砾岩体主要由颗粒支撑的砾岩组成,储集空间以砾内溶孔、晶间孔和裂缝为主;泥石流型近岸水下扇砾岩体主要由杂基支撑的砾岩组成,孔隙类型主要为砾内溶孔。不同成因的砾岩体,其储集层特征和油气产能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颗粒流型近岸水下扇砾岩体储集层的孔渗条件最好,油气产能最高,是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8.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迄今在该区浅层及中深层除发现大量成熟-高熟偏腐殖型气(煤型气)资源外,在浅层还发现了大量生物气与亚生物气显示和单独成藏的生物气与亚生物气气藏。为弄清该区生物气与亚生物气资源前景、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及成矿成藏模式等关键性地质问题,根据历年来天然气勘探所获得的大量地球化学资料,结合该区油气成藏地质条件,深入分析和阐明了南海西北部莺-琼盆地及东北部珠江口盆地生物气与亚生物气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新近纪及第四纪生物气与亚生物气烃源岩的展布特点。在此基础上,初步预测和估算了莺-琼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生物气的生成量与资源量。评价结果表明:该区生物气与亚生物气资源丰富,完全可作为南海北部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气源;同时,通过南海北部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成因类型的地球化学分析,亦进一步证实该区目前勘查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应属“自源扩散型”生物成因成矿的水合物类型,其气源供给主要来自原地或其附近以生物气为主的混合气,而水合物成矿成藏模式则属于原地及其附近近源运聚的 “自源扩散型”成因模式,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东段供烃区位于南部的侏罗系生烃凹陷,源储距离较远,断裂和不整合是该区主要的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断层输导性评价表明,近南北向断裂是该区主要的油源断裂,主要控制油气垂向运移,在成藏关键时期油源断层输导性控制油气差异成藏。"TR"不整合是该区最重要的区域角度不整合,可分为基岩不整合和侏罗系不整合2种类型,均发育3层结构,包括底砾岩层、风化残积层和半风化层,其中基岩风化残积层和半风化层具有较强的输导能力,主要控制油气的长距离横向运移。断裂和不整合配置关系可分为2种组合类型、3种组合样式,组合类型决定成藏模式,组合样式控制优势运移通道和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致密油评价标准、主要类型、基本特征及资源前景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致密油是指以吸附或游离状态赋存于生油岩中,或与生油岩互层、紧邻的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等储集岩中,未经过大规模长距离运移的石油聚集。在明确了致密油的概念和内涵基础上,提出了10项评价致密油的关键指标。据孔隙度与渗透率划分出3类致密油储层。根据致密油层与生油岩层紧密接触的成因关系,确定了3种致密油类型:① 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② 深湖水下三角洲砂岩致密油;③ 深湖重力流砂岩致密油。中国致密油分布广泛,目前在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7段、准噶尔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四川盆地中-下侏罗统、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泉头组等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勘探发现。分析未来致密油发展前景,运用资源丰度类比法初步预测中国致密油地质资源总量(106.7~111.5)×108 t,是中国未来较为现实的石油接替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