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张杰 《硅谷》2012,(11):71-72
马20块由于油层层段多、含油井段长,不同砂岩组渗透性差异大,加上多年注水开发,平面矛盾和层间矛盾突出,油层水淹严重,断块高含水井多,含水90%以上的油井占76.9%。断块剩余油分布十分零散,措施挖潜难度大,我们利用各种资料对马20块整体上6个砂岩组、22个小层进行平面及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研究,并针对研究成果,实施措施挖潜,使断块日产油由30t增加到90t,产量翻两番。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对整个兴隆台油田高含水区块的措施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锦5块的边底水及断层水非常活跃,由于开采时间早,油井吞吐周期高,边底水侵入严重,造成该井区大多数油井高含水生产或停产。通过分析建议应用大位移侧钻挖掘井间剩余油,应用负压采油技术挖掘预留避水层潜力,螺杆泵技术挖掘层间剩余油,通过对该块的水淹形势及剩余油分布状况分析,证明该块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井问注汽未波及区域,以及初期投产时底部预留的避水层。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很多油田多进入二次三次阶段,新开发区块新井逐年减少,而长期停产井和低产井较多。如何使老油田持续稳产?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对长期停产井和低产井进行挖潜增产。通过对长期停产井和低产井进行重新认识和分析这些油井的静动态资料,找出停产、低产的原因,采用已有的和新的采油工艺、技术,结合开发地质的研究与分析,利用调补层、老区注气注水补充地层能量,酸化压裂改造储层、大修、侧钻等工艺地质措施充分挖掘长期停产井和低产井的潜力,提高老井利用率,挖潜剩余油。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孤东油田馆陶组六区及七区西开发矛盾与剩余油分布特点的分析,积极采取相应的挖潜措施,从而提高了剩余油挖潜效果。分别从平面、层间、层内三个方面开展挖潜工作,通过逐砂体完善注采井网,砂体边部补孔,油水井堵调,小油砂体的不稳定注水,以及调整层间压力场,挖掘层间潜力的途径,提高了剩余油挖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从精细油藏描述入手,开展了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对策研究,通过层系井网重组及不稳定注水技术,区块采收率油42.2%提高到45.9%,对同类油藏高含水后期高效挖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盖帅 《中国科技博览》2012,(16):244-244
曙三区位于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杜32断层上升盘,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四段杜家台油层,全区共划分为7个开发单元,是一具有边底水构造的岩性油藏。该区块油水井出砂严重停产停注井多,剩余油分布不均。2011年我们认真研究分析地质情况,在区块边部剩余油相对富集、水淹程度较低区域部署水平井挖潜,并利用老井注水,形成直井、水平井组合的开发模式,改善区块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储层非均质性、层内、层间矛盾日益突出,油井含水率不断上升,针对有些高含水井无较好的接替潜力层时只有采取高含水关井,同时有些高含水井常关时造成的水驱能量无效损失等问题,本文提出同井井下电潜泵增压回注水开采技术,主要特点是设计了一套能够将产水层的水在井内实现直接注入地层的工艺管柱,工艺原理是利用倒置电潜泵,将油井中高含水层的水直接注入经封隔器隔开的另一个需要补充能量的油层,提高水井的能量利用率,充分挖掘油井潜在功能,最终达到提高高含水油田井网不易控制剩余油的采出程度,节约油田开发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经过长期注水开采,油田进入高含水期,油层内油、气、水交错渗流,剩余油的挖潜难度加大。高含水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三方面进行。总结目前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状况和最新进展,提出周期注水、降压开采等剩余油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9.
梁23块于1979年投入开发,1982年进入注水开发,先后经历了弹性开发阶段、注水开发产量上升阶段、注水开发产量递减阶段。该块共计有本层系井47口,套坏套破、有落物大修不成功等原因停产停注油水井8口,再加上油井因高含水停产及水井因油层污染注不进停注等原因,造成2008年初油水井开井数仅剩14口,注采井网变得极不规则,井网适应性很差。为改善这一状况,自2008年开始,进行综合调整并恢复注水,调整优化注采井网,实旋控制注水与不稳定注水相结合来控制含水上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含水上升率逐年下降,自然递减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经过长期注水开采油田进入高含水期,油层内油、气、水交错渗流,剩余油的挖潜难度加大。高含水剩余油分布研究主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三方面进行。总结目前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状况和最新进展,提出周期注水、降压开采等剩余油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11.
二类油层注聚井段长,层数多,平面、纵向非均质性严重,通过压裂缓解了平面、层间矛盾,河道边部及河间变差部位型剩余油得到挖潜。本文通过对与压裂相关的参数进行研究,如:产液量下降幅度、含水下降幅度、河道连通率等,结合精细油藏描述成果及测井、试井资料,确定了聚驱阶段的压裂时机,总结出聚驱各阶段的压裂井选井选层原则,通过实践应用后,取得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为二类油层聚驱提效率探寻出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赵霞 《中国科技博览》2011,(28):337-337
随着注聚开发深入,逐渐暴露出高压注入井增加、平面层间矛盾突出、地层及防砂工具堵塞、井网不完善等主要矛盾,地下剩余油的分布变得日趋零散。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多样化,挖潜难度越来越大。以二区注聚区为例,通过对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的研究,对注聚后期油层物性、剩余油分布规律变化进行精细分析。指导现场开发挖潜及调整,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文33块沙二下油藏为复杂断块油藏,已进入开发后期,因构造复杂、注水开发历史较长、油水关系复杂、认识挖潜难度大,产量递减加快。通过分析制约油田开发效果的因素,明确问题与潜力,制定针对性的稳产措施。平面上通过强化水下分流河道地层能量,挖潜差异相带剩余油;层间通过相控层段组合,优化注水层段,实施精细注水,提高差层水驱动用程度;层内通过韵律段细分,优化射孔井段,改善主力储层开发效果。通过精细调整治理,区块实现稳产。  相似文献   

14.
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为提高水驱采收率,将研究单元细化到油砂体,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和测试资料,根据油砂体上井网控制情况、水驱特征和边水能量特征,将油砂体划分为弹性驱、注入水驱、注入水+边水驱、边水驱和未动用等类型,详细解剖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动用情况,分析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和潜力,提出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注水油田的剩余油进行了挖潜,水驱效果大大提高。研究表明,以油砂体为对象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注水油田高含水期的开发效果,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胡尖山油田宁定老区(h19、A20、定609三个区块),进入开发阶段后期,地质储量采出程度已达21%以上,目前区块综合含水达到91%以上,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本文以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与挖潜为手段,通过制定合理的特高含水期开发技术政策,提高采收率及油藏开发水平,实现老油田长期稳产。并针对后期开发提出井网调整、脉冲注水试验等,提高该区块最终采出程度。  相似文献   

16.
滨8—3块经过40多年的开发,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该块油层发育较多,油井水淹情况十分复杂,但剩余油较为丰富,通过开展对该块水淹规律的研究,搞清了砂层组内水淹规律、平面水淹规律、砂层组间水淹规律及各油层组的流体主渗流方向【1】。提出了剩余油分布的特点和剩余油富集区【2】。从而为该块的开发生产调整提供了可靠的地质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锦7-16-28块位于锦7块东部,开发目的层为兴隆台油层。区块油井于1992年全面投产,经过多年开发,油层出砂严重、套变落物频繁发生、油层含水上升快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区块的开发效果,1999年区块油井全面停产,为了提高锦7-16-28块的油井在用率,恢复油井产能,对该块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东辛油田是一个复杂断块油藏,在经历了近40年开发后,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储层丰度变差,剩余油分布零散等矛盾日渐突出,油减稳产难度越来越大,针对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的开发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了挖潜稳产技术,现场生产实践证明,它对于减缓老区递减,实现断块油藏高含水期稳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压裂是油田开发中弥补产量递减的重要补产措施,油田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随着剩余油的减少和措施改造程度的加大,措施井选井难度越来越大,重复压裂井所占比例逐年增高,通过对剩余油描述手段的不断丰富及优选压裂井层、分析压裂工艺、改造规模,重复压裂井仍能保持较好的措施效果。  相似文献   

20.
郎东  陈菊 《硅谷》2014,(6):149-149,147
华东分公司苏北油区以复杂小断块为主要特点,断层发育、非均质性强,多数区块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最终采收率低,油藏潜力未得到有效发挥,老油田稳产难度越来越大。针对草舍油田草中区块戴一段中高渗高含水油藏开展了隔夹层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研究,并依靠水平井优化设计,部署实施水平井挖潜,改善了该油藏的开发效果,提高其采收率,对指导同类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和储量动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