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试验站拖动系统的选择既应满足最大容量等级汽轮发电机的拖动要求,同时也应尽量满足各种不同容量等级的汽轮发电机试验时的能源节约要求。拖动系统不仅要满足汽轮发电机的起动要求,同时也应保证汽轮发电机紧急时刻的安全刹车。拖动系统采用两台异步电动机联合运行方案,6MW异步电机由变频器供电,用于被试汽轮发电机的起动、制动,11MW异步电机挂网运行与6MW异步电机联合拖动,共同承担短路试验的负荷。  相似文献   

2.
全空冷汽轮发电机通风冷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东方电机在系列大型全冷汽轮发电机开发中所进行的通风冷却计算分析和试验研究工作,对通风系统研究的各种方法进行了介绍,对全空冷汽轮发电机通风冷却的要点和结构特点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孙永鑫 《大电机技术》2021,(3):42-47,58
大型汽轮发电机定子绕组电气性能是绝缘设计的关键技术.本文系统建立了大型汽轮发电机模拟绕组试验装置的设计方法、阐述了模拟绕组试验装置设计的基本原则,说明了各部件的具体结构和部件之间的关系,概述了模拟绕组试验的观测设备,探讨了模拟绕组电气试验方法、分析方法和相关标准.这些研究为提高大型汽轮发电机的绕组电气设计水平、改善绕组电晕放电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我公司在系列大型全空冷汽轮发电机开发中所进行的通风冷却计算分析和试验研究工作,对通风系统研究的各种方法进行了介绍,对全空冷汽轮发电机通风冷却的要点和结构特点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氢冷汽轮发电机气密试验分析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研制了氢冷汽轮发电机气密试验分析系统。利用传感器技术与计算机控制自动测试技术相结合完成氢冷汽轮发电机内部压力和温度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处理,从而实现气密试验和分析的自动化。实际试验应用表明,此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方便准确,完全满足试验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叙述了大型内冷线圈汽轮发电机失磁异步运行的特点,125MW汽轮发电机的试验结果和在山东电力系统中异步运行的情况,以及失磁保护装置的使用情况,并提出了大型汽轮发电机异步运行时可带的负荷限额和时间.  相似文献   

7.
在这次会议上有关汽轮发电机制造方面的报告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发展前景的重要问题,如:功率达200兆瓦汽轮发电机的空气冷却;大功率汽轮发电机的全水冷却;超导现象的应用;氢冷却式新型无刷励磁系统的研制等。一、空气冷却式汽轮发电机到目前为止,空气冷却系统只应用在功率不大的汽轮发电机上。在这次会议的有关报告中,研究了将空气冷却式汽轮发电机功率提高到200兆伏安的可能性,介绍了芬兰热电站所装188兆伏安、3000转/分空气冷却式汽轮发电机的结构和试验结果。同时还谈到研制了第二台212兆伏安、3600转/分燃  相似文献   

8.
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试验站励磁系统的设计,应满足最大容量等级汽轮发电机的试验要求,同时也尽量采用安全可靠的先进电力电子器件。由电力电子整流装置代替旋转励磁电机,更便于试验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由电力二极管器件代替机械快速开关,既精简了操作程序,也降低了设备的维护成本。经过试验验证采用电力电子整流装置、电力二极管的励磁系统完全满足被试汽轮发电机型式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9.
《电站辅机》2009,(4):30-30
上海电气临港重装备基地1800MW级汽轮发电机试验站,经过一年多的建设,顺利完成了首台百万千瓦级汽轮发电机型式试验,这标志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汽轮发电机试验站系统,已一次性调试成功并正式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0.
以一台180MW空冷汽轮发电机为例,对空冷汽轮发电机通风冷却的结构特点进行总体介绍,采用网络节点法,建立等效网络,对发电机通风系统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且温升符合性能要求,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及通风系统设计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改进汽轮机通流部分增加通流能力是提高火电机组热经济性的主要方式之一,而排汽通道是汽轮机通流部分的最后一段,因此,可以通过改善汽轮机排汽通道的流场来提高热经济性。运用ANSYS Fluent软件对600 MW水冷机组的汽轮机排汽通道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在原设计下,由于小汽机排汽的冲击及贴近壁面处蒸汽流速高的原因,排汽通道出口速度的均匀性较差。针对这种现象,本文通过设计导流结构,对排汽通道流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经过流场优化后,机组排汽通道在喉部出口的蒸汽流速的均匀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从而有利于提高凝汽器换热性能、降低排汽背压,实现深度节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 600MW汽轮发电机负序涡流场的有限元计算,以 200MW汽轮发电机负序试验的实测数据为基础,采用计算与类比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散热系数和负序有效高温点的温度,从而推算出 600MW发电机的负序能力,为发电机的设计与运行提供依据.图 6表1参3  相似文献   

13.
风电机组暂态响应特性对新能源基地及近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影响很大,建立准确的风电机组模型对新能源并网具有重要意义。现有风电机组模型大多采用典型模型,与风电机组实际响应特性有一定差距,不能满足电力系统仿真需求。提出“现场试验—控制硬件在环(control hardware in the loop, CHIL)—动态链接库(dynamic link library, DLL)建模”的风电机组电磁暂态建模方案。构建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CHIL仿真平台,并以风电机组暂态特性现场试验为基准,验证CHIL建模的准确性。提出以DLL为核心的“去控制器”数字建模方法,将风电机组的源控制代码封装后接入数字模型,实现风电机组电磁暂态建模,并以CHIL为基准进行校验。通过上述两级时域一致性验证,证明了所提建模方案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发电机通风系统流场及转子温度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电机温度场与通风系统流场间的耦合问题,依据流体力学和热传导理论,建立了某电站700kW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的通风系统流场及转子温度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了通风系统的流场,获得了通风系统压降和流体流速的分布,进而得到各表面的散热系数,并结合电机各部分损耗热源的计算,分析了发电机的转子温度场分布.结果表明:在满足风机流量下的电机通风压降为464 Pa,与实际运行时的实测数据483 Pa基本吻合;转子温度在其设计的绝缘容许温度范围内,且有足够裕度.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燃气轮机及其调速系统电网稳定计算模型的建立,介绍了所建立模型重要参数测试方法,主要包括执行机构开启和关闭时间常数测试、电液转换PID参数测试与校验、转速通道测量环节和发电机功率测量环节时间常数、以及燃气轮机模型参数等的测试与辨识,并针对这些参数的获取设计和开展了相关试验。针对现场试验和仿真结果进行了误差分析,验证了测试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所建立模型、测试和辨识得到的模型参数满足电网稳定计算要求。  相似文献   

16.
汽轮机低压缸排汽通道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晖明 《江西电力》2011,35(6):58-60
针对贵溪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300 MW机组汽轮机,分析了造成汽轮机排汽流场分布不合理的缺陷,对整个汽轮机低压缸排汽通道流场进行模拟试验研究,通过安装凝汽器导流板对低压缸排汽通道进行了优化改造,实现了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17.
排汽焓是汽轮发电机组热经济性诊断必不可少的一个参数。通过汽轮机功率方程与灰色关联分析(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GCA)理论确定了模型的输入变量,利用万有引力搜索算法(gravitational search algorithm,GSA)优化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的惩罚因子μ以及核径向范围σ2个参数。通过比较分析,选用RBF_kernel为LSSVM的核函数。以GCA-GSA-LSSVM为基础,建立了预测汽轮机排汽焓的数学模型,并将其与BP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进行对比,同时分析了该数学模型的鲁棒性。结果表明基于GCA-GSA-LSSVM的汽轮机排汽焓预测模型具有精度高、泛化能力强、鲁棒性强等优点,该方法为精确预测机组节能潜力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针对机组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发电机有功功率异常波动导致电网低频振荡现象进行了现场试验。通过在现场试验中再现发电机有功功率振荡现象,对机组参与一次调频过程中汽轮机阀门在不同运行区域对发电机有功输出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引起发电机有功低频振荡的原因为汽轮机调门配汽方式不当造成了调门重叠度的呈非线性。调整调门配汽运行区域后发电机有功功率异常波动现象消除。提出了调门优化以提高重叠度线性度、负荷闭环控制方式退出、汽轮机调门工作区域与重叠度非线性区错开等防止发电机有功功率振荡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In the current wind turbine generation system, there are substantial problems such as the fact that the maximum power of the wind turbine cannot be obtain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ctuating wind speed, as well as high cost and low annual net electricity production (due to mismatch between generators and wind turbines). A new wind turbine generator optimized for the wind turbine output is presented in order to solve such problems. This wind turbine generator consists of a permanent magnet generator, a reactor, and a rectifier, and uses neither a control circuit which requires standby electricity nor a PWM converter having a switching element. By selecting the most appropriate combination of a permanent magnet generator with multiple windings and a reactor connected in series with each winding, the maximum output of the wind turbine can be obtained without using a control circuit. The new wind turbine generator was directly coupled with a straight‐wing nonarticulated vertical‐axis wind turbine (SW‐VAWT), and matching of the generator with the wind turbine was examined in field tests. The test results and review confirm that the new wind turbine generator is highly matched with the wind turbine in the presence of fluctuating wind speed. © 2010 Wiley Periodicals, Inc. Electr Eng Jpn, 174(2): 26–35, 2011; Published online in Wiley Online Library ( wileyonlinelibrary.com ). DOI 10.1002/eej.210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