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用热失重法考察了新戊基多元醇酯结构与热稳定性的关系。长链脂肪酸和长链异构脂肪酸可以提高新戊基多元醇酯的热稳定性,而短链的异构酸则会降低新戊基多元醇酯的热稳定性。新戊基多元醇酯的热稳定性随羟基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2.
费建奇  赵伟 《润滑油》2008,23(6):28-32
论述了新戊基多元醇与脂肪酸典型的酯化催化反应机理与特点,结合酯化合成工艺特点对催化剂的适应性进行了讨论;从分子结构设计的角度对新戊基多元醇与脂肪酸的反应特性及酯的结构与性能特点进行了讨论,并介绍了新戊基多元醇脂肪酸的催化酯化合成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酸催化剂和非酸催化剂对新戊基多元醇酯储存稳定性的影响,非酸催化剂合成的新戊基多元醇酯的储存稳定性优于酸催化剂的储存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费建奇  赵伟 《润滑油》2009,24(4):22-25
采用新型催化酯化反应工艺合成了新戊基多元醇脂肪酸酯,酯化反应转化率高达98.5%以上;FTIR分析表明,酯的羟基吸收峰消失,表明酯化反应具有高的羟基转化程度.采用该合成工艺制备了冷冻机用基础油,结果表明,基础油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5.
比较了Brtinsted酸,包括硫酸、磷酸、对甲苯磺酸,催化季戊四醇与脂肪酸的酯化反应行为,结果表明,硫酸催化酯化反应速率最快,能有效催化不同类型的新戊基多元醇与脂肪酸的酯化反应,羟基转化率达到98%以上.研究了硫酸催化条件下新戊基多元醇脂肪酸酯化反应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酯化反应速率明显受到空间位阻效应的影响,提高催化剂用量和升高反应温度,能有效提高酯化速率,催化剂用量0.25%~0.50%、反应温度185~190 ℃为适宜的控制范围;硫酸催化酯化反应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非酯化催化反应,不能得到低硫含量的酯.硫酸催化酯化反应机理遵循"中间产物为烷基化硫酸"模型.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聚α-烯烃、烷基苯、聚醚、双酯、新戊基多元醇酯、硅酸酯、氟油等合成润滑油在冷冻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秦军 《合成润滑材料》1998,25(3):19-23,46
综述了聚α-烯烃、烷基苯、聚醚、双酯、新戊基多元醇酯、硅酸酯、氟油等合成润滑油在冷冻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王辉  孙翔兰  刘功德 《润滑油》2012,27(5):43-46
以烯酐、新戊基多元醇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合成酯型无灰分散剂,研究了酯型分散剂的合成工艺及工艺路线。选择分子量1000的烯酐及新戊基多元醇为原料,选用两种催化剂,一种是磷酸酯,另一种是碱性金属盐类,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考察,确定适宜的反应时间是10~12 h,温度为170~180,适宜的原料配比为1∶1.2,较好的真空度为0.08 MPa,并运用红外光谱对添加剂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一系列聚氧丙烯脂肪酸乙醇酰胺磺基琥珀酸单酯二钠并研究了其表面活性。结果表明 ,随氧丙烯聚合数或脂肪酸碳原子数的增加 ,临界胶束浓度减小而最小表面张力增大 ,润湿力和起泡力都下降 ,泡沫稳定性较高且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共反应剂法均相合成长链脂肪酸纤维素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纤维素(棉浆粕)的LiCl/N,N-二甲基乙酰胺均相溶液中,以对甲苯磺酰氯(TosCl)为共反应剂,原位活化长链脂肪酸,合成了长链脂肪酸纤维素酯;采用FTIR、1H NMR、XRD和热重分析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考察了长链脂肪酸中的碳原子数、反应物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物取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n(反应物纤维素葡萄糖苷)∶n(长链脂肪酸)∶n(TosCl)=1∶3∶3、反应温度85℃、反应时间24h时,产物取代度较高;且随长链脂肪酸碳原子数目的增加,产物取代度下降。表征结果表明,与纤维素相比,长链脂肪酸纤维素酯的结晶度下降,使其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增强;酯化反应削弱了纤维素分子间及分子内的作用力,赋予了长链脂肪酸纤维素酯较低的热加工温度。  相似文献   

11.
以强酸性ZSM-5分子筛催化剂合成油酸高碳醇酯,讨论了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随醇碳原子数增加催化剂催化活性相应减小,得出了油酸高碳醇酯最佳反应条件,催化剂用量为油酸重量10%,反应温度170~175℃,油酸与高碳醇的摩尔比为1.2:1,酯收率90%左右。  相似文献   

12.
测试了不同结构的三羟甲基丙烷复合酯、季戊四醇复合酯及双季戊四醇酯与制冷剂R22,R134a,R410A的临界互溶温度,分析了复合酯中多元醇、二元酸和一元酸的结构变化对其与制冷剂互溶性能的影响,以及双季戊四醇酯中直链和支链脂肪酸的结构变化对其与制冷剂互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酯与制冷剂的互溶性能主要取决于复合酯的基本结构,复合酯中多元醇、二元酸和一元酸的变化未对其与R22,R134a,R410A的互溶性能产生显著影响;双季戊四醇酯的基本结构是其具备优异的与制冷剂互溶性能的重要因素;双季戊四醇酯中直链脂肪酸的含量越高、碳链越长,其与R134a的互溶性能越差;双季戊四醇酯中支链脂肪酸的含量越高、碳链越短,其与R134a的临界互溶温度越低,溶解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3.
食用植物油所制备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能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我国常用的7种食用植物油为原料,采用碱催化酯交换法制成纯植物油生物柴油.并测定了各种生物柴油中脂肪酸甲酯的分布、凝点、冷滤点、倾点和粘度。通过比较发现.当植物油制成生物柴油后其凝点和倾点显著升高,但冷滤点降低。从凝点看,其中菜籽油生物柴油能满足我国-10号柴油的要求,葵花籽油、玉米油、芝麻油和大豆油的生物柴油能满足0号柴油的规格,花生油生物柴油的凝点则较高。纯植物油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能主要与生物柴油中的饱和脂肪酸甲酯的含量和分布有关,饱和脂肪酸甲酯的含量越高,饱和脂肪酸甲酯中的长链脂肪酸甲酯含量越多,该生物柴油的低温性能越差。  相似文献   

14.
特稠原油用新型降粘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新型大分子油溶性降粘剂EP系列,加入2 g/L EP-12的辽河特稠(冷东3~#)原油,50℃的降粘率可达87.0%。以收率为指标优化EP降粘剂,较佳的合成工艺条件是:脂肪酸碳链长度为12个碳原子,酸醇摩尔比为1.2:1,催化剂用量为5%,反应时间为16 h,收率为98.0%。初步探讨了降粘剂的组成结构及降粘剂的碳链长度对降粘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脂肪酸和多胺为原料,制备了聚氨酰胺,将其作为稠油流动性改进剂评价了其对稠油凝点和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合成的聚氨酰胺型稠油流动性改进剂有一定的降凝作用,最高达4.1℃。所合成的聚氨酰胺型稠油流动性改进剂中胺的种类与结构对稠油的降粘效果影响较大,脂肪酸的种类与结构对稠油降粘效果影响小。聚氨酰胺分子中主链含氮数少时侧短链烷基结构的作用效果略好于侧长链烷基结构,然而,随着主链含氮数增多时侧长链烷基结构对稠油降粘效果增加。主链含氮原子数少且侧短烷基链的聚氨酰胺的降粘效果最高达23.1%。  相似文献   

16.
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的方法,考察了生物柴油的典型组分(8种脂肪酸酯)在Fe (110)表面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脂肪酸酯的酯基或双键以平行于表面的方式吸附在铁表面上,脂肪酸端中引入双键或羟基以及增加醇端的链长都能提高脂肪酸酯与铁表面之间的结合强度。双键或羟基的引入可提高脂肪酸酯在铁表面形成的吸附膜的致密性,醇端链长的增加可增大吸附膜的厚度。这是因为双键或羟基可增强吸附膜中分子间的静电作用,从而提高吸附膜的内聚能,其中羟基的影响更为明显;醇端链长的增加增强了分子间的范德华作用,也可提高吸附膜的内聚能。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多元醇酯羟值波动的原因,认为酸值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建议采用电位滴定法测定酸值以保证羟值测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生物柴油组成与组分结构对其低温流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生物柴油分子结构的基础上,应用色-质联用仪、低温性能测试仪、溶液结晶原理和相似相溶原理研究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提出了生物柴油是由高熔点饱和脂肪酸甲酯和低熔点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组成的伪二元组分溶液的观点。基于46种生物柴油组成与冷滤点的实验结果,建立了相关性很好的冷滤点预测模型。研究表明,生物柴油主要由14~24个偶数碳链的脂肪酸甲酯组成,低温流动性主要取决于饱和脂肪酸甲酯的含量和分子结构;生物柴油的冷滤点随着饱和脂肪酸甲酯含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饱和脂肪酸甲酯烷基碳链越长增加幅度越大;根据组成可直接预测生物柴油的冷滤点。  相似文献   

19.
以大豆油、地沟油、花生油生物柴油为研究对象,利用黏温曲线法得到了生物柴油的浊点,利用高速离心分离法结合气相色谱法得到生物柴油在不同温度下的结晶量及析出晶体的组成,研究生物柴油在低温下析出晶体的热力学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柴油在低温下析出的晶体主要由饱和脂肪酸甲酯组成,且析出的晶体中高碳数脂肪酸甲酯的质量分数大于低碳数脂肪酸甲酯;生物柴油中饱和脂肪酸甲酯的含量越高,浊点越高,低温下的结晶量越多,黏度越大,低温流动性能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