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近年来标签市场竞争激烈.用户对标签印刷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在现有印刷条件下,如何才能持续改进并创造新的利润点?让我们看一下以下这些案例,看看技术是如何帮助包装企业成长的。 相似文献
2.
书刊印刷企业转型包装将可能获得新的生机,也可能面临风险;不转型也未必不能重获新生。转与不转,都是一种选项,主要应着眼自身现状、拟在新领域的定位、自己可掌控的各种资源能否满足新定位的要求来决定。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不干胶印刷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经从原材料生产、印刷加工工艺到设备的引进、国产化和生产能力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据统计:目前国内从事不干胶标签印刷的印刷企业已有3000多家,目前国内不干胶标签的需求主要来自日化、家电、电子、医药、食品、服装、超市、物流等行业。近年来随着国外一些著名的标签印刷企业和标签印刷设备制造企业进入中国,新设备、新工 相似文献
4.
由于真空镀铝纸的非吸收性能给胶印印刷镀铝啤酒标带来了很多技术难题。本文从真空镀铝材料的结构和制备过程入手分析镀铝啤酒标对胶印工艺的要求,提出规范印前设计及制版过程,规范胶印印刷操作过程以及适合镀铝啤酒标印刷的油墨适性调节、印刷压力调节、水墨平衡调节以及作业环境调节等解决措施,并推荐采用相关印刷参数去控制印刷质量。 相似文献
5.
6.
中国不干胶印刷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经在原材料生产、印刷加工工艺到设备的引进、国产化和生产能力上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据统计,目前国内从事不干胶标签印刷的印刷企业已有3000多家。近年来随着国外一些著名的标签印刷企业和标签印刷设备制造企业进入中国.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也同时进入,为中国巨大的、兴旺的市场加入了催化剂, 相似文献
7.
重庆印刷业是随着重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重庆直辖市的设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重庆印刷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重庆印刷业的风貌。 相似文献
8.
<正>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其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在总份 相似文献
9.
10.
解放初期,因为教育文化事业的需要,各省、区(市)都建立了新华印刷厂,它们无疑都是当地印刷界的龙头老大,担负着教材和其它书刊印刷任务。改革开放以后,书刊印刷企业更是得到了空前发展。几十年来功不可没。一、国企书刊印刷业的现实生存状况(1)教材印刷历来是书刊印刷的重头戏,也是出版社主要经营项目,为了便于管理和协调,教材印刷大都集中在国家级和省级定点书刊印刷单位,每年的春、秋两季教材集中在半年时间内完成,周期短,任务重。由于教材生产淡、旺季的强烈反差,工厂忙闲不均,印刷任务只占印力设备的50%,大量设备…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随着电子媒体的兴起,以传统出版业为依托的书刊印刷市场受到很大的冲击,加之行业产能过剩、经营成本不断走高,书刊印刷企业的赢利能力大幅度下降。面对日益萎缩的书刊印刷市场,书刊印刷企业开始通过转型寻求自救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世界头号啤酒生产大国,也是一个啤酒消费大国,每年的啤酒生产量高达2500万吨。青岛、燕京、华润三大啤酒品牌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世界啤酒巨头直接介入这场市场竞争,夹在这些巨头之间的还有几十家较为小型的啤酒生产企业。如此多的供应商在同~个市场里竞技,竞争的激烈可以想象。为了吸引消费者,树立产品形象,啤酒包装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印刷设备制造业今后面对的主要方向将是绿色书刊印刷、数字快速印刷和高效包装印刷业,而且数字化印刷将充斥各个印刷领域。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商业印刷业供过于求严重,印刷企业经营者开始考虑转型,似乎包装印刷是一个合理的思路,两者生产流程大同小异,人才、设备的改变也没到脱胎换骨的程度。更重要的是,无论电子书、社交网络和移动装置发展再迅速,新媒体技术都改变不了产品包装的需求。看起来,向包装印刷转型是一个可行的策略,唯一要进一步了 相似文献
15.
16.
Q:鸿杰转型做包装印刷,很多同行都觉得太冒险了,您会如何回应这样的说法?A: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难回答,做什么事情都会有风险,做企业、干事情怎么能完全不冒险呢?鸿杰转型的话,它原来有印刷的基础,再去做包装,我认为比刚刚上包装的话还是要好一 相似文献
17.
18.
<正>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作出了精僻而深刻地阐述。在《决定》的指导下,可以预见,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以“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面向市场着力转换经营机制”为目标的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道路上将迈出坚实的步 相似文献
19.
20.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这首脍炙人口的歌家喻户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书刊印刷企业经历的何止是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特别是近些年,书刊印企遇到的是生死考验。物价连年上涨,人力资源的开销逐年攀升,管理成本早己突破了警戒线,印刷工价十几年一贯制,生产成本倒挂严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