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间甲苯胺改性双氰胺的合成及固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间甲苯胺与双氰胺的反应,合成了化学改性的双氰胺衍生物,研究了反应的合成工艺,并用熔点测定、红外光谱法对反应前后双氰胺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间甲苯胺改性双氰胺对环氧树脂E-44的固化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固化剂具有较好的固化性能,复配制成的单组分间甲苯胺改性双氰胺/环氧树脂E-44体系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三芳基硫鲔六氟磷酸盐阳离子光引发剂-桐油改性酚醛环氧树脂(TMPE)和E-44环氧树脂复配体系的阳离子光固化反应。通过凝胶率的测定研究了各种条件对光固化速度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分析了该反应体系光固化反应前后涂膜结构。结果表明,光引发剂的种类和浓度可以有效地改变光固化速度,Omnicat550的引发活性优于Omnicat432且与其浓度成比例;蒽、BPO等光敏化剂对体系有一定的增感作用,而吩噻嗪作用不明显;不同种类的环氧及乙烯基醚类活性稀释剂对光固化速度有较大影响;随着树脂配比中环氧基团浓度的增加光固化速度增大:该体系表现出“后固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间甲苯胺改性双氰胺固化环氧树脂的DSC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化学改性合成的间甲苯胺改性双氰胺衍生物作为环氧树脂潜伏性固化剂,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间甲苯胺改性双氰胺/环氧树脂E-44体系的固化反应。结果表明,间甲苯胺改性双氰胺与双氰胺相比,具有较高的固化反应活性,显著降低了固化反应的温度,而且间甲苯胺改性双氰胺/环氧树脂E-44体系也具有较好的贮存稳定性。同时间甲苯胺改性双氰胺/E-44环氧树脂体系的动力学研究也表明该固化体系的活化能明显降低,固化反应活性与未改性前相比,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桐油改性脂肪环氧树脂固化剂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桐油与苯酚反应物与乙二胺、甲醛通过Mannich反应合成了改性脂肪胺固化剂。对固化剂的基本特性和固化物的性能做了一定的研究。结果表明,固化物的柔韧性、对钢的附着力、抗冲击强度较通用固化剂等为优。  相似文献   

5.
采用热重法(TG-DTG)研究了2种含有柔性链和刚性结构单元的端胺基聚氨酯(ATPU-2和ATPU-1.5)对环氧树脂E-44固化物热稳定性特点和热分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化剂ATPU-2与E-44固化物的热分解温度高于ATPU-1.5/E-44体系的固化物,ATPU-2/E-44固化物的分解残余量也高于ATPU-1.5/E-44体系。表明ATPU-2/E-44体系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ATPU-2/E-44固化物的分解反应活化能高于ATPU-1.5/E-44体系。  相似文献   

6.
新型环氧树脂固化剂的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新型含有醚酮键的芳香胺固化剂(BADK),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选用BADK作为固化剂,对含有联苯结构的环氧树脂和通用型环氧树脂E-51的固化条件、固化物耐热性和吸湿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固化剂的使用提高了通用型环氧树脂E-51的热性能;含联苯结构的环氧树脂固化物与E-51相比,无论是热性能还是耐湿性都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腰果壳液改性胺是一种新型环氧树脂固化剂,市场反映良好。对其固化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探索,主要通过表干时间、附着力、剪切强度以及适用期的测试,研究腰果壳液改性酚醛胺类固化剂及其复配体系对无溶剂环氧底漆的固化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腰果酚醛胺类固化剂在保持优异的附着力和剪切强度的情况下,提高了固化速度,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固化剂。  相似文献   

8.
采用自制离子液体型累托石,用熔融插层法制备有机累托石/环氧树脂/桐油酸酐纳米复合材料。分别用XRD、DSC、旋转流变仪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固化动力学和流变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有机累托石含量较低时在环氧树脂基体中形成了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有机累托石的加入,降低了环氧树脂/桐油酸酐体系固化反应的活化能和频率因子,但环氧树脂/桐油酸酐体系的固化反应不是简单的一元反应,有机累托石的加入并不改变其固化反应机理;随着有机累托石含量的增加,环氧树脂/桐油酸酐体系的黏流活化能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9.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制备及热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二苯基硅二醇与双酚A型环氧树脂(E-44)反应,制备有机硅环氧树脂及其固化物.通过正交和单因素实验研究原料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树脂热稳定性的影响,用热机械分析仪、热失重分析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化学滴定分析等对改性树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用二苯基硅二醇改性E-44,在催化剂为二丁基二月桂酸锡,二苯基硅二醇与E-44物质的量比1∶4,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2h时,得综合热稳定性能优异的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较未改性环氧树脂,其热膨胀系数下降33.2%,内应力参数下降36.3%,初始热分解温度提高15℃,而玻璃化转变温度无明显降低,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环氧树脂E-44的水溶性,以丙烯酸(AA)和2-甲基-2-丙烯酰胺基-丙磺酸(AMPS)为接枝共聚的单体对环氧树脂进行水性化改性.研究了引发剂、不同单体及比例和反应条件对接枝共聚物水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2.71 wt%的BPO为引发剂、以体积比1∶1的无水乙醇-乙二醇单甲醚为混合溶剂,在接枝共聚反应温度110℃,下用质量比为1∶1的AA/AMPS对等质量的环氧树脂E-44进行改性,得到的改性环氧树脂水性化改性效果最好,乳液离心稳定性和贮存稳定性最高.  相似文献   

11.
木质素磺酸钠的酚化改性及其环氧树脂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木质素磺酸钠与氢溴酸反应,以十六烷基三丁基溴化磷为催化剂对木质素磺酸钠进行酚化改性;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加入环氧氯丙烷进行环氧化反应,制备木质素基环氧树脂.用元素分析、凝胶渗透色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对木质素磺酸钠、酚化木质素及木质素基环氧树脂的结构变化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木质素磺酸钠酚化改性后,部分甲氧基脱落,生成酚羟基,其酚羟基摩尔分数提高了2.6倍,可以满足制备木质素基环氧树脂的酚羟基摩尔分数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接枝氯丁胶用酚渣油树脂改性,可提高胶的初粘性,使最终强度提高,胶的成本降低,研究表明,用酚渣用油树肥取代酚醛树脂改性接枝氯丁胶是成功的,为酚渣油对脂的应用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利用化学改性法将亲水基团引入到环氧树脂分子链上,制备出水性环氧树脂体系.用红外光谱对改性树脂的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配比、加水量及加水方式对环氧树脂水性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氨基苯磺酸改性环氧树脂能够制备出稳定的水性环氧树脂体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化学改性法将亲水基团引入到环氧树脂分子链上,制备出水性环氧树脂体系.用红外光谱对改性树脂的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配比、加水量及加水方式对环氧树脂水性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氨基苯磺酸改性环氧树脂能够制备出稳定的水性环氧树脂体系.  相似文献   

15.
One chemical approach using nitric acid as the solvent to decompose thermosetting epoxy resin was discussed. The samples were prepared by using different kinds of curing agents, namely polyamide (PA651), isophorone diamine (IPDA), 4,4’-diaminodiphenylmethane (DDM) and 2-ethyl-4-methy-imidazole (EMI-2,4) and different kinds of epoxy resins, namely bisphenol-A epoxy resin(E-44), bisphenol-A epoxy resin(E-51), N,N,N’,N’ teraglycidy 4,4’ diaminodiphenyl methane (AG-80) and diglycidyl-4,5-epoxycyclohexane-1,2-dicarboxylate (TDE-85). Their effects on decomposition rate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decomposition products were analyzed by Infra-red (IR) spectra,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Based on conclusions drawn from experiments, the mechanism of degrading thermosetting epoxy resin with nitric acid was envisaged tentatively.  相似文献   

16.
为了改善纳米二氧化硅易聚集成团且与有机基体之间结合力差的缺陷,结合环氧树脂具有较多活性基团、良好的油溶性等特点,将环氧树脂扩链并接枝到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通过调节反应温度、改变对-氨基苯甲酸和环氧树脂的配比优化出最佳改性方案,利用沉降实验、吸水实验和红外光谱分析来衡量改性效果,并对改性前后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极性、分散能力等性能进行分析,得出对-氨基苯甲酸和环氧树脂E-44的摩尔比为1∶1、改性温度为100℃时改性效果最好.最后,建立微观模型,分析改性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