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通过对国内10 个科学类微信公众平台展开调研,归纳了科学成果的微信公众平台四大特征,讨论了科学成果的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的两大要素,最后提出完善科学成果的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议:提高多类型功能利用率,丰富科学信息传播形式;强化多类型营销理念,扩大科学传播范围;细分多类型受众群体,明晰不同受众关系属性;强化多类型制度监管,营造良好的科普环境。  相似文献   

2.
孙静  汤书昆 《科普研究》2016,11(5):10-16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科学传播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求。作为即时通讯工 具用户排名前三的社会化媒体———微信媒介,可以尝试在新媒体环境下发挥自身优势助益科学传播,即通过“以科普 微信公众号为核心、以朋友圈与微信群为两翼的全方位互动辐射”模式,为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新模式的探索提供 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环境为广播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拓展了空间,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FM 92.6许昌交通广播积极探索微信公众号传播渠道,利用微信平台传播新闻信息,且根据受众需求,丰富新闻信息内容和形式,增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为了进一步促进信息传播质量的提升,本文以FM 92.6许昌交通广播微信公众号为例,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的缘起,探究广播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4.
王以芳 《科普研究》2011,6(2):40-45
近几年,随着博客技术的发展和日臻成熟,科学博客浮出水面,逐渐形成了一股蓬勃发展的在线科学群体力量,在科学公共领域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科学博客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使科学家进入科学传播的媒介系统,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显示了"自媒体"越来越大的传播潜力。另一方面,它以其开放性、互动性、高效性,成为科学传播的一个便捷、高效的载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获得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继而影响着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对科学技术态度。尽管科学博客想取代大众传播媒介还为时过早,但科学博客与专业媒体的汇流趋势已经在科学传播的变革中逐渐凸现。本文将从科学博客的现状、传播手段、传播主体、传播内容、未来发展趋势等几方面研究科学博客在现代传播体系中的特色,探讨科学博客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中发挥的作用和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5.
徐凌  蔡仲 《科普研究》2014,9(4):45-53
探讨公众参与香山科学会议对于促进科学传播的意义;区分了初步的和深入的参与,以及相应的初阶的和高阶的传播,论述了公众参与和科学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交相促进;进而,在实践层面,分析了高科技内容不应成为阻碍科学传播的理由之原因,就公众逐步深入地参与会议提出了初步设想,并阐述了在会议原有功能基础上的制度创新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媒体的持续深入发展,微信公众号作为新媒体当中传播最为广泛的媒介之一,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以及新闻行业的重视,微信公众号除了能够随时向受众传播各种新闻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粉丝互动活动的开展,促使信息传播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面对微信公众号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氛围,对其内容的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相关从业人员应...  相似文献   

7.
田宏 《科普研究》2007,(3):17-22
从科学文化传播涉及的公众、内容、变化、市场、平台、媒体、社会等7个方面出发,对影响传播活动的重要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改进科学文化传播工作的思路,提出了公众远离了科学是市场角色缺失的一个必然结果的观点,指出了传播工作中加强平台和政策法规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自微信公众号推出以来,旅游类公众号广受大众喜爱。本文以旅游类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影像平潭”为例,通过问卷分析公众号的运营模式,了解旅游类公众号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研究发现,其运营具有用户群体明确、栏目设置有特色、以图文结合为主进行推文排版的特点。不足则为与用户缺乏互动、信息形式单一、新闻时效性不强、内容同质化等。对此,可通过鼓励大众提供新闻线索,用多媒体信息包括视频号、小程序等来拓展信息获取途径,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吸引受众。  相似文献   

9.
陶贤都  郭嫣然 《科普研究》2022,(3):47-53+89+10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公众号成为新媒体时代科学家形象构建和传播的重要平台。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是科学新媒体的典型,十分重视科学家报道。通过对该公众号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立场、报道风格、报道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其在构建科学家形象时的特色,为其他新媒体进行科学家报道和构建科学家形象提供启示与借鉴:强化互动性以提升形象构建的效果;采用“科学家+媒体人”的模式提供内容与形式的保障;运用全息传播与全效传播理念;构建平民化、多元化的科学家形象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专业吐槽广告客户的微信公众号,"姜茶茶"在同质化严重的广告行业微信公众号中闯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凭借"吐槽客户"的定位、自创"广告狗"符号和独特传播内容的所构建的广告人吐槽树洞的媒介形象、以及积极的粉丝互动行为,在广告人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1.
当下,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交媒体工具。而伴随着微信用户量的激增,各大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掌握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注意力经济时代,“10万+”阅读量成为每一个创作者追求的目标。本文以西北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的“10万+”热文——《西北大·雪!》为研究对象,从内容、传播、美学层面入手,探究其在传播过程中微信公众平台、朋友圈等作为载体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探析“10万+”热文产生的深层原因,以供其他创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类微信公众号应运而生,推动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多样化,在新闻类微信公众号中,除了“内容为王”,编辑策略在吸引受众方面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本论文基于选题策划、标题制作、排版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新闻类微信公众号的编辑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探讨科学传播从缺失模型到公众参与模型变迁的基础上,阐述了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兴起给科学传播带来的挑战。本文在结合对转基因黄金大米引发的微博争端进行的实证研究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微博等社交媒体具有潜力成为公众参与科学的平台,但又不是一个现成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科学传播工作者需要正视这种情况,并尽可能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带来的条件,顺应科学传播向公众参与科学形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关茜  刘兵 《科普研究》2017,12(3):19-25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讨论“公众理解科学”的同时,国际上已经有一些学者将视线转到“公 民理解科学”的讨论上。“公众理解科学”与“公民理解科学”两者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和重要差异的,这 种差异给出一种新的看待科学传播问题的立场。本文通过对于“公众理解科学”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讨论,进 而对“公民”一词进行概念分析,讨论了公民教育与公众教育、公共教育等的差别。针对“公民理解科学” 中比较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以公民的立场或视角看科学传播,与以往“公众”的立场看科学传播 的不同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时代,微信公众号的普遍使用为公众号运营者带来新的考验,用户黏性难以维系,内容生产出现瓶颈,发展阻力难以突破等。“新世相”较为成功的运营策略可以为自媒体微信公众号运营提供启示,本文指出微信公众号当前的发展现状,从传播的五要素角度分析公众号“新世相”的运营策略,为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丹特  莫扬 《科普研究》2017,12(4):53-59
全国科普日是我国影响力较大的大型科普活动,近年来它的线上新媒体应用也有了快速的发展。本 研究对全国科普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账号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对其影响力以及影响其影响力的因素 进行分析,并且借鉴国内其他活动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账号的经验提出了建议。分析发现:全国科普日的官 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特色及服务功能与其他节事活动相比有差距,但在信息权威性上有一定的优势。 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在活动的传播推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借鉴其他节事活动运用“两微”的经 验与优势,结合全国科普日活动自身特点提出建议,使我国大型科普活动得到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柴玥  冷泉  高慧艳 《科普研究》2014,9(6):34-42
本文以科学松鼠会的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从开博之日起到2013年8月31日为止,统计分析本时间段7745条微博的基本数据,分析其数量规律、信息附加价值、内容主题分布和传播效果,总结其传播规律。选取两类主体科普内容中,引起高转发高评论的代表性微博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科学传播建议,以期助推微博科普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传播政策指导着科学传播活动的组织、开展、监督、评价等各个方面,保证了科学传播的效果。借鉴发达国家科学传播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经验,有助于完善我国科学传播政策体系。以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部分发达国家为对象,采用文献调研法和网络调研法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从科学传播政策的制定理念、制定过程、倡导内容、实施机制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提出我国科普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符合本国阶段性目标要求,从“公众理解科学”转向“公众参与科学”,创新科普内容和形式,系统化建设科普能力,监督科普政策的执行和效果评估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周程 《科普研究》2012,7(5):40-45
"科学拓展活动"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科学学会、科学基金会之类公共团体开展旨在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增进公众与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的科学传播活动的总称。科研人员有必要围绕自己所开展的研究平等地面向公众开展双向科学传播活动,也即开展科学拓展活动,这是由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所决定的。科学拓展活动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在英美兴起,各国重视科学家与公众的对话交流主要是因为科学发展离不开公众的支持,科学决策需要公众参与。尽管日本大力倡导开展科学拓展活动的时间稍晚于英国和美国,但是不到十年科学拓展活动就在日本实现了体制化,尽管如此,但是真要把科学拓展活动抓好,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20.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传播产生了革命性变化,使得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更具交互性,更容易为公众获得,更利于公众参与。本文从移动时代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方式创新的典型案例入手,分析移动互联网的新技术与新服务所带来的新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移动时代面向公众的六种创新的科学传播方式,并对这些新的科学传播方式对科普机构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