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地铁区间盾构接收与始发至关重要,以南宁地铁某盾构区间施工的实际工程为例,在施工过程中,对盾构钢套筒接收和旋喷桩端头加固两种技术的施工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钢套筒接收方式施工效果更佳,工期更短、成本更低.  相似文献   

2.
在滨海地区常分布有大面积的深厚软土,需经地基处理才能满足工程要求。结合实际工程案例,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采用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进行地基处理。为保证地基处理的顺利实施,对关键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合理的工艺设计,采取措施保证真空度,控制塑料排水板施工深度,实施各分区边界密封系统,采用水泥搅拌桩保护临近场地的周边建筑,并在施工过程中对各项关键数据进行监测。加固效果检验表明,真空-堆载联合加固后土层的各项力学性能有明显改善,加固效果明显。可见采用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工期较短,投资较省,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大宁县梅窑子骨干坝存在安全隐患,需对其进行除险加固。分析了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增设溢洪道,保证洪水顺利下泄的方案。在水文计算的基础上,探讨了溢流堰、引水渠、渐变段、泄槽段和消能段的设计。  相似文献   

4.
CFRP板侧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CFRP板侧面加固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进行了试验,分析了碳纤维板加固面积、加固位置、配筋率等参数对加固梁受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碳纤维板加固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可以显著提高其受弯承载力和抗弯刚度,但两者之间并不成正比,CFRP板的用量有一个最佳值;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对加固效果的影响不显著,但配筋率的变化对加固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低配筋率的梁使用CFRP板加固后承载力的提高幅度要比高配筋率的梁显著;由于CFRP板的弹性模量比钢筋的弹性模量小,加固梁破坏时的挠度仍较大.建议在实际工程中应尽量采用弹性模量高、厚度小的CFRP板,并保证其锚固长度.  相似文献   

5.
乌杨汉阙加固与修复工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乌杨汉阙加固工程为背景,在现场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采用现代植筋加固技术、碳纤维板材补强技术、裂缝闭合修复技术以及石材表面防风化处理等综合处理技术对石质汉阙进行加固与修复的途径,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保证了乌杨汉阙“无恙”的复原,重现了汉代石阙的历史神韵,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开创了我国石质结构加固的新思路,为我国石质结构的保护加固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针对合肥火车站站前广场地下结构无法满足轨道交通1号线三期工程瑶海公园站至合肥站区间盾构机接收吊装时的荷载和位移要求的难题,采用609钢管对站前广场既有地下结构进行临时加固,基于ABAQUS数值软件模拟分析了吊装过程中加固后结构受力区域的应力和位移.结果表明:加固后,结构承载力变大,变形在允许范围内,所采用的加固方案可以...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用逆作法有效的对地下泵房进行施工,取得了实效,同时保证了地下泵房和邻近主厂房的平行施工顺利实施,减少了工程量,降低了工程造价,做到了质优、价廉,保证了施工,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强复合玻璃纤维布进行旧桥加固,能够保证受力构件协同工作,结构整体受力,共同承担荷载。通过高强复合玻璃纤维布与混凝土正拉粘结强度试验研究了其加固性能。试验研究表明,正拉粘结强度随混凝土强度的提高而提高;进口布对混凝土的加固效果优于国产玻璃纤维布,二者的正拉粘结强度都达到并超过了国家标准,因此可以应用于实际的加固工程。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锚贴钢板加固方法,通过2根采用锚贴钢板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1根采用粘贴钢板加固的梁和1根对照梁)的受弯性能试验,分析了锚贴钢板加固梁的受力特点以及加固效果,并与粘贴钢板加固梁和对照梁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粘贴钢板加固相比,锚贴钢板加固具有施工工艺简单、加固效果好,加固质量容易保证等优点,是一种新的有广泛工程应用前景的加固技术.  相似文献   

10.
对6根考虑二次受力的玻璃纤维布加固钢砼偏压柱的强度和变形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分析了二次受力的作用机理及其对加固柱加固效果的影响,指出滞后应变的大小是决定二次受力结构加固效果的关键因素,加固前应尽可能对结构进行卸载,但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完全卸载,只要卸载至原结构极限承载力的40%左右就能获得良好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压旋喷注浆工艺对软土地区的基坑底部土体进行加固是保证深基坑施工安全与工程稳定常采用的方法。基于某地铁站监测数据,利用PLAXIS 2D软件建立了其数值计算模型并进行模型校核,对加固和未加固两种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地连墙的位移和弯矩、地表沉降等开挖响应。研究表明,对软土地区基坑进行基底注浆加固,能有效减小地连墙的侧向变形和地表沉降。并针对加固区厚度、地连墙嵌入深度及刚度、软土层厚度4个参数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优化了加固区的合理厚度、地连墙的合理嵌入深度,研究了基坑变形受地连墙刚度和软土层厚度影响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砂性土堤防坡面抗雨水冲刷能力弱的工程实际,建立砂性土坡面冲刷试验模型,开展降雨冲刷试验,研究不同砂性土堤防坡面保护层抗冲刷性能。分析降雨条件下不同砂性土堤防坡面保护层的冲刷过程,总结出沙土、膨润土与秸秆三者混合形成的坡面保护层能够抵抗雨水冲刷、保障植物种子顺利成长,便于施工。  相似文献   

13.
依托京津城际延伸线天津至于家堡工程解放路隧道盾构区间下穿东顺旅馆施工,采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盾构下穿建筑物进行数值模拟,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分析建筑物注浆加固效果.为了确保盾构安全下穿建筑物,提出3种不同的加固方案,并采用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注浆方案可以保证盾构安全下穿建筑物.  相似文献   

14.
在土坝的碾压施工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土坝坝体碾压不密实、土体渗透系数偏大等质量问题,影响工程正常运行或存在安全隐患.结合工程实例探讨劈裂灌浆技术在土坝加固处理中的应用与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块石抛填地基灌浆加固机理和灌浆参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山区块石抛填地基的特点,探讨试验检测法评价其灌浆加固效果的适用性、有效性,并结合实际工程进行了对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单一试验检测评价方法可靠性低、成本高,只有综合采用瑞雷波、荷载板和动力触探法才是山区块石抛填地基经济、适用、可靠的检测评价法,而相应地基承载力及变形模量综合评价是其加固效果合理、适用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高速公路路基注浆加固效果进行评价,采用注水试验、触探试验、检查孔取芯与孔内电视摄像方法进行检测.注浆后注水试验法检测结果表明,地层透水率都低于47 Lu,能够防止上部软塑状粉质粘土沿溶洞、溶蚀裂隙产生流动与淘空;触探试验结果表明,注浆后不同深度路基承载力的取值fak≥248 kPa;检查孔取芯结果表明,浆液在土体中形成纵横交错浆脉骨架的复合土体能大幅提高土体的强度;钻孔孔内电视摄像结果表明,注浆前土体空隙较大,注浆后土体中的空隙全部被水泥浆脉充填.4种检验方法表明注浆后效果良好,同时也表明综合评价法是评价注浆效果的有效方法,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采用预压法加固吹填淤泥与海相沉积淤泥的围海造陆工程分区软基处理方法与现场监测试验,对该工程B2区堆载预压与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加固过程中淤泥层的沉降变形、孔压、真空度及深层土体位移等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吹填淤泥经过预压处理后,压缩比高达33.2%,为相邻海相沉积淤泥的1.6~1.8倍,前者加固效果明显高于后者;吹填淤泥的孔压消散速率慢于相邻海相沉积淤泥,卸载前,孔压还未消散完,而后者孔压已基本消散;真空度沿淤泥层传递效果较好,表层与底层较好,中间层次之;真空与堆载预压荷载作用下,表层淤泥位移朝向加固区内,中间层淤泥位移朝向加固区外,不影响地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碱土加固注浆材料试验及其工程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碱土注浆加固的基础上,对一种注浆加固材料的主要性能参数及其在静水条件下的材料特性进行室内试验研究。基于现场施工对材料胶凝时间和加固强度的要求,测定材料在不同配比下的胶凝时间,结合力学性能试验测定材料的净浆结石体强度及岩土固结体强度;针对加固治理的材料要求,测定材料在不同静水条件下的耐久性和稳定性,并与其他注浆材料进行了比对分析。依据材料性能和张马屯铁矿泥质破碎带的特点,系统阐述了材料的应用方法与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材料的胶凝时间精确可调,净浆结石体强度及岩土固结体强度均较高,耐久性和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以生石灰为掺料的浆液与土遗址兼容性良好,并且发现在此浆液中添加微型石灰桩能够更好消除浆-土界面的干缩分异的现象。为探究桩-浆协同作用下裂隙的加固效果与机制,通过开展单独注浆工艺和宽径比(裂隙宽度与石灰桩直径的比值)为1.5、2.0、2.5和3.0桩-浆协同工艺下室内遗址土裂隙注浆实验。浆液养护63天后,首先对裂隙两侧等距土体的宏观性质指标(贯入阻力、密度、液塑限和颗粒组成)进行测试;而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积(SSA)和阳离子交换量(CEC),以及基于孔隙率变化建立的强化变量对裂隙注浆后加固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联合分析。结果表明:桩-浆协同作用下宽径比小于2.5时对裂隙的加固效果均优于单独注浆条件,宽径比为2.0时效果最佳;宽径比大于3.0时加固效果弱于单独注浆条件。而结果所反映的本质是分属于石灰桩和浆液的膨胀和离子迁移对裂隙两侧土体的挤密和团聚作用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当宽径比超过2.0时出现浆液对石灰桩的挤密和团聚作用产生明显抑制反馈。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基坑底部土体满堂加固对基坑变形和内力的影响,采用室内模型试验方法,研究了基坑底部土体满堂加固对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冠梁侧向位移、桩身弯矩以及桩后土压力变化的影响。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模型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将试验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并分析了加固土体的水泥掺入比和加固深度对基坑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满堂加固对降低基坑底部隆起效果最为明显,对降低支护结构侧向位移较为明显,对减小地表沉降不明显;通过极差分析法得出,增加加固土体的弹性模量较增加加固深度对抑制支护桩侧向位移及坑底隆起更为有效;当水泥掺入比超过一定范围后,加固效果没有显著提升,建议在含水率为20%左右的软弱土层地区,水泥掺入比一般为5%~20%;土体的加固深度超过一定范围后,控制基坑变形的效果有所提高,但不明显,建议土体加固深度取0.4~0.45倍基坑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