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熙赐食     
康熙作帝时,大清国版图辽阔无边,是世界最强大、富有的国家。然康熙本人膳食,却出奇的节俭。怎见得?有据为证:《清稗类钞·圣祖一日两餐》载,大臣张文端奏请康熙祈雨,康熙附加说了这么一段话:“朕每食仅一味,如鸡则鸡,食羊则羊,不食兼味,余以赏人……”  相似文献   

2.
家住嵩县大坪乡宋岭村寺沟村的孟保国老人,看上去身材瘦高,骨骼清秀,两眼闪亮,慈眉善目,未言先笑,一副乐天派的模样,给人的感觉就像七十多岁。老人说:"我是1914年9月25日出生,前些天刚过100岁生日。"与其交谈,笔者发现老人眼不花、耳不聋,说话思路非常清晰。90岁后还能干农活孟保国老人一生务农。解放前,因为勤劳,他和家人也没挨过饿。解放后,孟保国仍是生产队里一把好手,村里几乎无人能比。老人说:"我把牛喂得好,生产队  相似文献   

3.
酱,泛指各种酱类,在先秦古书上,肉酱称"醢",肉骨酱称"(?)",也有直接称酱的,如卵酱、芥酱等。"不得其酱不食",说这话的是圣人孔子。酱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自古就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酱之于食物,是那画龙点睛的一笔,在文化上,暗蕴中和之道,有着超出食品意义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4.
酱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很难考证,但有资料表明,在周朝时就有了,因为在《周礼》《史记》等书中都有关于周天子嗜酱的记载,而且食酱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每逢祭祀或者宴请时,必用120个瓮装起多种酱,以搭配120道菜肴.关于食酱,孔子也有自己的做法——"不得其酱,不食",表明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不管在筵席上吃什么菜,都要搭配相应的酱以佐味.  相似文献   

5.
注意养生,不滥用补药.古代帝王,大多偏爱补药,而康熙对补药则有所戒.对补药,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服补药大无益.药性宜于心者不宜脾;宜于肺者不宜肾.朕尝谕人勿服补药.药补不如食补.夫好服补药者,犹人之喜逢迎者.天下岂有喜逢迎而可为善乎?先年满州内老人皆不服药,尔等当以是为法."  相似文献   

6.
正单身8年的女友Y小姐最近再婚了,她是在高铁上认识现任先生的。他坐在她邻座,举止斯文,衣着得体,上车时却拎着一只硕大的玻璃桶,装满老家自制的大酱。因为这桶酱,两人攀谈起来,从东北大酱说到"不得其酱不食"的孔子,说到萧红《呼兰河传》里写到的酱缸,感慨乡愁是种有味无色的记忆。  相似文献   

7.
酱心独运     
正酱在中国,历史久远,周王室甚至专门为制作肉酱而设置了一个官职,称之为"醢人"。据考证,《十三经》中提到的酱类有14种。孔子也说:"不得其酱不食。"除却本意,似也可通俗地理解为"酱"遇良材的惺惺相惜,有如川菜中少了郫县豆瓣酱,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菜肴更没有了灵魂。"酱"率百味之鲜,色泽红润,浓郁酱香里蕴含着时间沉淀的味道,各种酱料的灵活搭配,则成就  相似文献   

8.
漫谈酱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酱在中国古代烹饪中占据重要地位,“酱,八珍主人也;醋,食总管也。反是为。恶酱为厨司大耗;恶醋为小耗。”(《清异录》)由此可见古人把酱看作是调味的统帅。故孔夫子说:“不得其酱不食。”疏云:“不得其酱不食者,滑鱼脍,非得芥酱则不食也。” 酱在中国古代的含义比较广泛,据《说文解字》中说:“酱,醢也,从肉酉。”段注(一)从肉酉:“从肉者,醢无不用肉也。”由此分析酱字是指肉酱。其实,古代不只有肉酱,也还有用米、麦、豆、果、鱼等制成的各种酱。《周礼·膳夫(打  相似文献   

9.
蚁卵是珍馐     
据《周礼·天官》载,西周时,王室厨师常用蚁类的卵(即“蚳醢”)制成精美的酱,作为一种滋补品供“天子馈食”。《礼记》中也有关于蚳醢的记载,东汉郑玄注说,那是供“人君燕食”之用的。可见蚁卵酱乃是专供统治者宴享的上等佳肴。  相似文献   

10.
在调味品家族中,最不起眼的恐怕非酱莫属了。孰不知,酱是我国继食盐之后开发最早的调味品,且先于食醋的发明,堪称人工调味品的祖先。利用自然界的微生物创造出生产豆酱的方法,是中华民族在应用微生物方面的伟大成就和贡献。酱是烹饪菜肴和腌制酱菜的主要佐料,《清异录》卷下说"酱,八珍主人也",正是对它的誉称。  相似文献   

11.
粤人喜食鸡,无论是宴客,还是祭祖,总离不开鸡,即使海鲜野味菜肴风靡的今天,鸡仍居于重要之位。 在大小酒家饭店的菜谱中,均可见以鸡为菜式的告示,可谓无鸡不成宴。各酒家必有一招牌鸡以作招徕,上至五星级的饭店,下至街边大排档无一疏漏。而此鸡肴必以整鸡来炮制,并非炒鸡丁、鸡片之类,其中白切鸡仍然是主流。一味白切鸡看似简单,实际上要做好决不容易,从选鸡到烹制的火候均须恰到好处。单单一味白切鸡的制作,已教众多高明的厨师花尽心思。著名的北园酒家以花雕酒制成的“花雕鸡”为其招牌鸡,南园酒家和广州酒家分别以“园林香液鸡”、“广州口味鸡”为招牌鸡。普通的小饭店清平饭店的“清平鸡”是以独特的配方制成白卤水,烹制出来的白切鸡独步全市,获得食客一致好评,因此生意兴隆。东江饭店的东江盐焗鸡,是东江菜系(也即客家菜)的代表菜,以其传统的制法,骨肉皮分开再砌成鸡形,食时配上以沙姜  相似文献   

12.
蒋经国在江西赣州任职期间,有一次,在赣州的国宾馆赴宴,厨师魏正强为此宴烹制了一道名为“蘸酱鸡”的佳肴。蒋经国食后甚为高兴,使命人传制作者上楼。魏正强一听是蒋经国传呼,顿时吓了一大跳,以为是自己烹制的菜肴有什么问题,走进宴会厅后,只见一个头戴礼帽,身穿长衫的人站了起来,笑着问道:“大师傅,那鸡叫什么菜?”魏正强想回答是“蘸酱鸡”,但又忽然想到“蘸酱”与“斩蒋”同音。于是,便吞吞吐吐的说:“叫卤炸鸡”。蒋经国说此肴很有地方特色,不如称之为“佬俵鸡”。赴宴者同声称好。宴后蒋经国  相似文献   

13.
吃狗八记     
狗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家畜之一。饲养的目的除了狩猎、警卫、使役(如拉车)等以外主要是“食其肉”。作为观赏“宠物”是以后的事。中国小孩子五、六岁发蒙读的《三字经》就有“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食”。我国古代设“犬人”(管狗的官,见周礼)是为了杀狗祭神,当然最后还是人吃了。孟子见梁惠王,劝他由于生产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应爱惜物力,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章句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目前腌酱小菜的色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腌酱小菜是我国传统蔬菜加工工艺的一大门类,也是由来已久延长蔬菜食品保藏期的重要手段之一。腌酱小菜在我国广大农村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一些冬春两季严重缺菜的北方地区,很大一部分秋菜广泛为民间利用制作腌酱小菜食用。在历史上,腌酱小菜在人们日常膳食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不可一日短缺的佐餐食  相似文献   

15.
李霖 《烹调知识》2005,(7):54-54
在中国人的菜谱中,咸菜、腌萝卜、酱瓜、咸肉、腌鸡、咸鱼以及辣酱、腐竹等等,都是饭桌上的家常菜。但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媒体上常有文章奉劝人们少食或不食腌制品,其理由是说用食盐腌制的食品中多硝酸盐,而硝酸盐在人的胃内还会转化为N-亚硝胺,从而引发胃癌。有的科普文章干脆说多食腌食制品是胃癌主要因素,此说主要是因为N-亚硝胺会引发癌症,而硝酸盐在化学结构上与之相近。许多人对此将信将疑,因为国内外专家多年的临床研究中,并未发现硝酸盐在人体内会转化成N-亚硝酸,也未发现硝酸盐会致胃癌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6.
刘锴 《饮食科学》2012,(11):31-31
在辽南郭家村有位101岁的长寿翁,村民们部尊称他为"百岁仙翁"。老人至今已然是"四世同堂"了,这在当地是极为罕见的。老人之所以成为"百岁仙翁",主要得益于他一生中始终遵循自己总结出来的"长生秘诀"。这位"仙翁"名叫刘炳阜,是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退伍后,一直在家乡务农。老人的"长寿诀"是——练筋骨三更起舞,归林泉远离尘宣;清淡口八分即饱,戒烟酒惟好诗书;与人善遇事宽容,保常态不喜不悲;求上进生命不老,会老友谈笑风生。  相似文献   

17.
丁林 《中国食品》2000,(9):1-21
食盐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国家必须加强管理,也是人人一日不可不食的,故人们必须多加关心,不可疏忽大意。 食盐,既不可多食,更不能误食和误买。多食者容易生病:误食者则可能引起中毒,甚至造成死亡,误买私商的食盐,也有很大的危险性。 食盐要当心误食亚硝酸盐(俗称工业用盐)。根据我国卫生部通报,从今年1月至3月上旬,全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15起,中毒 407人,死亡 10人。其中,由误食亚硝酸盐引起的中毒就有5起,中毒224人,死亡4人。中毒人数占中毒总人数的55%,为半数以上,死亡人数占40%。亚硝酸盐…  相似文献   

18.
一、说到蚂蚁,怎么也不能给人以美感,更激不起人们的食欲。然而,中国古代的周天子早已开始享用“醢”。所谓“醢”,就是白色蚂蚁卵做的蚁卵酱,唐代时称为“蚁子酱。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总结说:人吃蚂蚁能滋补,增加气力,滋润肤色。可惜,具有悠久历史的食蚁习俗在我国日渐衰落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酱腌食品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酱萝卜做为陪葬品.这说明在2000年以前,我国的酱腌技术已经很发达.酱渍食品的风味、质量也已经很优良精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七件大事,酱、醋就占其二.孔子在《论语》中说:“不得其酱不食”.这句话说明了酱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李保 《饮食科学》2011,(8):25-25
在湖南省安化县长塘镇柳溪村一栋普通的民房里,生活着一位面容慈祥、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就是已有101岁高龄的姚云程老人。老人腰不弯,背不驼,走路利落,一点也看不出老态龙钟的样子。姚云程老人有个特点,就是喜欢看书,喜欢讲故事,小的时候,因为家里穷,姚云程只上过两年私塾,后来,姚云程为养家糊口,担起了生活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