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写下这个标题时,我忍不住笑了,因为我们当年吃八碗头的场景,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其中不乏馋相毕露的镜头. 早年,家乡江苏洪泽县一带的人将走亲戚、参加宴席之类的事,都说成是"去吃八碗头".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家乡的八碗头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八"碗,也就是八道菜.一碗红烧肉、一碗肉圆、一盘鱼,这三道大菜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而其他的五碗,无非是烩豆腐之类的素菜.八碗里边的肉圆子是有定数的,一桌围坐八人,碗里装十六个乒乓球大小的肉圆子,人均能吃到两个.在那个物质缺乏、大家肚子里都缺油水的年代,虽然这八样菜已经很丰盛了,但如果是让两三个食量大的人敞开肚皮吃,也能将一桌菜一扫而光.记得当时我们庄上有一汉子,绰号"四二",他一顿便能吃下两斤肉和两斤米煮出来的米饭.所以在那时,一桌八人坐下来,虽然个个都口中垂涎,但表面大家还是显得彬彬有礼.结果是到散席时,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将肚皮填饱,不过也没人会说出口,因为自家办宴席时也是差不多的八碗头.  相似文献   

2.
前些日子,收到闺蜜素素的邮件,说她周末做了一次肉包子,得到大家赞美,可是她内心最想吃的是老家的豆腐馒头:"他们都说好吃的在家里,可惜我的家已经不在故乡,所以即便在家里,也吃不到好吃的了。"这句话让我对着屏幕反复看了很久,眼眶酸涩。素素大学时候跟黑人留学生恋爱,完全不顾亲戚朋友的反对,坚定地远嫁马里。可惜激情慢慢褪色后,生活中诸多琐碎的不便就开始冒出来。这不便中听她提到最多的之一就是豆腐。马里没有豆腐——这跟欧美虽然不生产豆腐但是在唐人街或者大超市还是能买到从中国进口的豆腐不同,马里是真的没有豆腐。不但没有豆腐,连豆子都没有。我老公出差去马里时给素素带过豆腐皮,这是老公的三叔在农村里用柴灶煮豆浆,亲手用半米长的棍子捞的豆腐皮。三叔每年给我们豆腐皮时都要念叨:"这个是  相似文献   

3.
我不习惯于江南的大碗面,那碗虽比不上陕西盛羊肉泡馍的巨碗,但那直径22厘米的碗口看着就骇人———这是我近日在常熟的“豪客来”茶楼量了别人吃面的那只碗后想要说的,它在家中可用来盛“大汤黄鱼”或“豆腐鱼头汤”。这碗端着沉沉的,要是放在江南小女子面前肯定不般配,会给人以滑稽的感觉。当天我有心观察过,茶楼里入座的四位老太太各吃一大碗面,只有一位是吃光了的,这是不是有些浪费?为何如今在江南面馆风行大碗面?也许是迎合食客贪多合算的心理?也许是面馆追求气派,抑或一反常情可以惹人注目?就像杭州的大包那样,做得比…  相似文献   

4.
蟹脚     
他烧好菜,一碗萝卜,一碗豆腐,用油渣炒的,闻起来很香。等了半天,儿子终于回家了,他接过书包放下,儿子就和他坐到桌边吃饭。儿子端着饭碗,突然说:“爸爸,你吃过蟹吗?”  相似文献   

5.
念菜经     
梅莉 《烹调知识》2014,(3):66-66
正"大家说说吧,你家今晚吃什么菜?供我参考参考。"每天下午四点钟左右,在办公室里问这句话的人不用猜,就是笨厨娘我了。每天吃什么菜对我来说真是一本最最难念的经。经常是这边刚放下碗筷,我就问:"明天想吃什么?报菜名。"可是,那人总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说:"随便。"想想就生气,他从不表扬我每天挖空心思捣鼓出来的"爱心晚餐",却总爱随随便便地打击我,这道菜咸了,那道菜糊了,自信心碎一地。一晃,女儿升到初三。前几天的家长会上,校长大人布置了几点任务给我们当家长的,其中一条是,初三学  相似文献   

6.
63.毛泽东晚年爱好家乡饭,有次要吃泥鳅蛋羹或泥鳅豆腐。厨师试做了一次,他说你们做的方法不对;按照他说的办法,先把泥鳅放在清水里养着,等肚子里脏的东西排出来,然后再和豆腐一起烧,叫“泥鳅钻豆腐”。毛泽东吃得很高兴,说:“这是进城以后第一次吃到的小时候喜欢吃的菜。” 64.杭州西湖楼外楼馆得名于俞樾(曲园)。店主于新屋竣工后,清俞樾取名。俞樾说:“既然你的菜馆设在我的俞楼(俞樾别墅)外侧,那就称‘楼外楼’吧!”  相似文献   

7.
貂蝉、西施、杨贵妃、王昭君,并称为四大美女。而这四位美女又各自跟四种美食有着深深的渊源。当这四位美人遇到美食,演绎出的,又是怎样荡气回肠的传说?貂蝉豆腐民间有一道菜,名为"貂蝉豆腐",其实就是我们常见的泥鳅钻豆腐。那为什么叫"貂蝉豆腐"呢?据传这菜名是根据清朝美食家袁枚的想象所撰,将那滑溜的泥鳅喻为奸猾的董卓,貂蝉就是那嫩豆腐。  相似文献   

8.
夜读野夫《掌瓢黎爷》一文,内里提到一句厨帮俗语,"牛肉服青菜,鳝鱼服紫苏".这意思是说:做菜就跟做人一样,得合乎规矩,做厨师的命就别想着还要当老板.同样,身为"屌丝"(屌丝是网络文化兴盛后产生的讽刺用语,最初用于称呼与"高富帅"相对应的"穷矮挫",现在则多用于自嘲),吃惯了家常菜,偶尔吃回海鲜,肠胃却可能受不了."牛肉服青菜,鳝鱼服紫苏",后面加一句"屌丝最爱小炒肉",似乎最恰当不过.  相似文献   

9.
一般在人们的印象中,美食佳肴应该是那些色、香、味、形都俱全的菜,好像人们并不看重自己眼皮底下、那手中端着的一碗米饭。那些有光泽、有弹性的米做成了一碗碗顺口滑爽的米饭,似乎不属于美食佳肴。不知我们是否想过:再好的佳肴都是暂时的,然而米饭对于我们来说却是永恒的。如果叫一个人连续3天吃大鱼大肉的话,那他就会败味。平时,你偶然吃上一顿面食或者是其他什么东西时,你觉得还可以,连着两三顿不吃米饭的话,那你就会有点想法了。但是你吃上一辈子的米饭,也不会问自己:我怎么老是吃米饭啊!就我们这个民族而言,米饭似乎要吃上一辈子。这是为什么?因为那些精致的佳肴往往  相似文献   

10.
某个周末,应一位朋友之邀去了郊区,因为他想自己在村里办一场婚宴,所以请我去给他做参谋. 帮朋友安排妥当后,天已经快黑了,他提出来要请我们出去吃米皮.我有些纳闷,这么冷的天还去吃米皮?在我印象中,这米皮应该是女孩子的"专利"美食,我们几个大男人,现在来一碗热腾腾的臊子面就好呀.朋友不知道当时我心里的想法,继续对我说:"这里离秦镇也就几里路,我们这就开车去.  相似文献   

11.
蓝翔 《四川烹饪》2002,(12):19-19
在釜山福泉山博物馆展出古筷、瓷器、佛像、书画等藏品后,我忙里偷闲前往汉城观光。参鸡汤下飞机已是一点多钟了,导游猜我们一行人恐已是饥肠辘辘,便马上送我们去吃午饭。一路上,导游只简单介绍了一下汉江两岸的风光,并没有对大家说要去吃什么?进了餐馆,韩国小姐很快就给我们每人端来了一大碗汤。韩国碗和中国的不同,口虽不大但却较深,低头一瞧,哇。只见碗中放了一只整鸡。我可从没有一顿吃过一只整鸡。翻译见我面有难色,便告诉我不对胃口可换其他面点。我扫了一眼同伴,见他们个个都在开怀大吃,于是我也下决心来了个敞开吃。其…  相似文献   

12.
苏东坡有诗云:"煮豆为乳脂为酥",陆游的"旋压犁祁软胜酥",都说的是豆腐。有多少人偏爱豆腐不得而知,用豆腐竟然可以做出上百种口味各异的佳肴来,那实在是让人为之惊叹不已、鱼豆腐,美其名曰是鱼,可它与鱼没有任何关系,只是用炖鱼的方法来炖豆腐,其简单的做法、香浓的口味、软嫩的口感、丰富的营养颇受大家的喜爱。  相似文献   

13.
桂皮 《四川烹饪》2010,(5):86-87
编辑的话: 这一期,已经是我们的"手机短信问答"开办以来的第27期了,总结过去,作为主持人我想跟大家说一句话,那就是一些朋友在短信里所提到的某些问题,都是我们以前在<四川烹饪>上介绍过的,如果让我们再炒"陈饭",那么绝大多数读者又会提抗议.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我和老公一起回了一趟我的外婆家.由于我从小跟着外婆长大的,所以特别亲外婆,这次我们在外婆家住了3天. 那3天,舅妈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好吃的,都是些城里难以买到的乡村原味菜肴,非常好吃.但是,面对着舅妈端上来的香喷喷米饭,我却总是推说"不饿",不吃.其实我是为了减肥,因为好多人说,如果要想减肥就不要吃主食,那样吸收的热量才会减少.舅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她说:"你想减肥是吧?我这米可不是你们平时吃的那种米,这是糙米,专门减肥的,你看舅妈胖不胖?"我这才仔细观看舅妈,舅妈已经40多岁了,但是身材曼妙得跟小姑娘似的,从背后一看,就像20多岁一样.  相似文献   

15.
正一提到车厘子,大家纷纷吐槽,例如有人评论说"吃车厘子吃的心里抽搐,感觉自己又吃下一个硬币",更有人评论说"有一种财务自由叫:车厘子自由"。车厘子为何如此贵,营养又如何呢?车厘子是樱桃中的一个品种,这个品种叫欧洲甜樱桃,而我们平时吃的品种叫中国樱桃,这跟蛇果和红富士都是苹果是一个理,所以  相似文献   

16.
伤心的凉粉     
洛带镇位于成都市区的东边,距市中心不到20公里,是一个以客家文化著称的旅游古镇.洛带的"伤心凉粉",其实是由内江人杨明1999年带过来的.当初,来洛带的游人并不多,所以他做的凉粉每天卖不了几碗.无奈之下.一到天黑便只得把没卖掉的凉粉拿来自己吃了.因为当时吃得一家人太伤心了,于是索性就取名"伤心凉粉".而这怪名也正好体现了当年客家人迁徙到四川后思乡的那种情绪.因而这"伤心凉粉"慢慢受到了游客的喜爱,逐渐成了洛带镇的一个独特品牌.  相似文献   

17.
这几年,雁城衡阳兴起了吃油炸卤豆腐.每当入秋时节,雁城的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用三轮车或自制小车推着卖油炸卤豆腐的摊点,虽  相似文献   

18.
且说鸡包翅     
数年前,春节过后,傅培梅女士请吃春酒。烹饪名家的酒宴,自然不同凡响。其中大家最称道的是那一大碗“鸡包翅”,我却笑道:“比起豆腐饺差远了。”众问其故,我说:“真土鸡、最好的大排翅,只要有火候,谁做都会好吃。而豆腐饺是硬把豆腐切方片,夹上馅儿,包成三角饺子,这是手艺。我猜,今天在座的,能把豆腐切成薄片,不破不碎的,恐怕都没有几人,更别说包成饺子了。”  相似文献   

19.
吕田 《中国食品》2014,(1):104-105
冬至那天北方人的习惯是吃饺子,因为有句"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话。而南方人则是吃汤圆,因为这一天大家要围坐在一起包汤圆,这叫"添岁",吃了汤圆就长了一岁。南北文化差异有时候让人觉得特别有意思,就像这小汤圆,您能想象它还有肉馅的么?好多甜馅的面食都找到"肉馅兄弟"。  相似文献   

20.
"一年一度秋风劲",每当秋风起时,在云南的普通百姓家里,都开始在豆腐上下起了功夫. 虽说云南不出产黄豆,但豆腐的品质却未必就差.石屏豆腐和建水豆腐的美名,早已随《舌尖上的中国》传遍了五湖四海,而特色豆制品也有不少,诸如千张、百叶、腐竹、素鸡之类,这些我们都暂且不说,而是只说云南人怎么把浑身长满白毛的毛豆腐发挥到极致——最后就能变幻成口感绝妙的豆腐乳.云南人习惯把豆腐乳叫做卤腐,而我国许多地方称其为霉豆腐或腐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