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我国的镁资源非常丰富,加上镁价格低廉,而且对环境无污染,因此它逐渐成为了人们研发的热点。在新能源技术发展与应用日益重要的今天,镁作为能源材料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镁作为电池材料主要应用一是作为镁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另一个是作为镁燃料电池材料。1镁离子电池美国密歇根州丰田北美研究所(TRINA)的研究人员发表文章,描述了在同样电解质的环境里,分别对锡制阳极的镁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进行的实验。实验结  相似文献   

2.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了解到,由该所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南京师范大学共同承担的直接甲酸燃料电池研发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在电池催化剂等基础材料研发上获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碱性镍电池用镍带、钢带、镀镍穿孔钢带、泡沫镍和镍纤维等集流材料的技术条件;提出了穿孔钢带镀镍的技术要求;分别论述了泡沫镍、镍纤维的性能,(如厚度、比表面积、孔径、孔隙率、结构及抗拉强度等)对碱性镍电池使用效果的影响.综述了减薄镀镍钢带厚度、增加表面粗糙度和改善耐腐蚀性等提高电池性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据《科技日报》2009年2月20日报道: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近日发表新闻公报说,来自该所和日本学术振兴会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了一种新型锂-空气电池。这种无需充电的新型锂-空气燃料电池将来有望为车辆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5.
以Li[Ni_xCo_yAl_(1-x-y)]O_2、Li[Ni_xCo_yMn_(1-x-y)]O_2(x0.6)为代表的高容量层状高镍材料被认为是最有实用化前景的新型正极材料。选用Li[Ni_xCo_yAl_(1-x-y)]O_2(NCA)材料制成了30 Ah能量型及30 Ah功率型动力电池,并对电池的电性能和安全性能进行了相关测试。结果表明由Li[Ni_xCo_yAl_(1-x-y)]O_2正极材料制备的动力电池比能量高,在循环性能、倍率放电性能、低温放电性能、荷电保持能力以及安全性能方面均表现优异,能够满足不同领域相关产品对动力电源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针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建模难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pi-sigma神经网络建模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在线修正隶属函数和结论参数,使得网络能够自主、迅速有效地收敛到要求的输入和输出关系,从而达到精确建模的目的.利用不同文献的实验数据,分别建立反应气体压力、电池温度、燃料气体组成及燃料利用率多变量的SOFC模型.应用仿真对该建模的有效性和建模精度进行了检验.最后在该混合pisigma神经网络辨识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工作参数对sDFC工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凤娥 《电源技术》2002,26(5):383-387
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整体现状及水平 ,从电催化剂、膜电极及其制备工艺、质子交换膜以及双极板等几个方面 ,综述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材料及部件方面取得的成绩及研究现状 ,概述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目前在电动车、船舶、移动电源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提出了我国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性能数字信号控制器dsPIC30F4011和新型的电池组电压检测芯片LTC6803-3,完成了氢燃料电池管理系统的电池电压检测电路和管理系统主控电路硬件设计,开发了基于C语言的电池电压采集程序和管理系统主控程序,并且用样机验证了设计。  相似文献   

9.
高镍无钴正极材料是当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热点之一.从镍酸锂体相掺杂、高镍三元(LiNi1-x-yCoxAlyO2或LiNi1-x-yMnxCoyO2)去Co、高镍三元核壳和单晶结构的基础上去Co多种技术路线出发,综述了高镍无钴正极材料最新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高镍无钴材料面临的挑战,分析展望了未来高镍无钴正极材料的发展方向和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用液相沉淀-热解法合成结构和组成不同的锂离子电池纳米锡镍复合氧化物贮锂材料。通过XRD、TEM和电化学测试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制备的锡镍复合氧化物平均粒径约为10 nm。非晶态NiSnO3负极材料的初始可逆贮锂比容量为817 mAh/g,经过20周的循环后,充电容量仍然保持为77.0%。晶态NiO.SnO2复合贮锂材料初始可逆贮锂比容量为756 mAh/g,经过20周的循环后,充电容量保持为66.5%,两种材料对大倍率充放电具有较好的承受能力。与晶态NiO.SnO2复合贮锂材料相比,非晶态结构的锡镍复合氧化物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电源技术》2012,(4):449
芬兰Aalto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能降低燃料电池制造成本的新方法。常用的燃料电池需要采用昂贵的贵金属粉末催化剂,才能使阳极与燃料充分反应,因此催化剂价格高是燃料电池广泛使用的极大障碍。研究人员通过采  相似文献   

12.
贾隆舟  郑莉莉  王栋  戴作强 《电池》2022,52(1):58-62
研究使用3种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NCM811)、Li(Ni0.5Co0.2Mn0.3)O2(NCM523)和 Li(Ni0.8Co0.15Al0.5)O2(NCA)]的锂离子电池在100%荷电状态(SOC)状态下的热失控特征参数.进行3组重复性实验,对比自产热起始温度θ1、热失...  相似文献   

13.
包埋镍酸锂的热稳定性和耐过充性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万新华  王博  连芳  刘庆国 《电池》2004,34(1):7-9
锂离子电池在受热、过充条件下容易引起安全性问题,使其应用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电源受到限制.用锂钴氧包埋镍酸锂作为正极材料,组装AA型锂离子电池,对其热稳定性、过充性和钴酸锂AA电池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包埋镍酸锂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热稳定性能和钴酸锂基本相当,过充性能远远优于钴酸锂.包埋镍酸锂正极材料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得到不同比例的Mg和Ni均匀分布的氢氧化物沉淀,再以此为核,用Co(OH)2进行包覆,得到前驱体,和LiOH.H2O混合均匀后,经过高温煅烧得到不同镁含量的LiNi0.92-xMgxCo0.08O2正极材料,研究了不同比例Mg2+掺杂对钴包埋镍酸锂材料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量x为0.005时,其1C放电比容量高达183.7mAh/g,循环1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97.60%,循环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15.
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储能材料与器件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尤其是高镍三元材料(LiNi1-x-yCoxMnyO2)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及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等特点,因而被认为是下一代动力电池商业化正极材料的优越选择。系统总结了高镍三元材料LiNi1-x-yCoxMnyO2的优势并指出了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其各类改性方法,包括各类阴阳离子掺杂、表面包覆、浓度梯度材料设计以及石墨烯复合等方法;最后对其发展方向及商业化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田建坤  邱燕华  张海朗 《电源技术》2011,35(3):271-273,293
采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锂中掺杂元素镍和钻的测定;探求了各元素的测定条件.测定的镍、钻的工作曲线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9、0.999 7;镍、钻的加标回收率分别是97.2%-101.6%、97.6%-102.6%,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准确度高、精密度好等优点,满足实验室和生产过程中质量...  相似文献   

17.
朱从懿 《电池工业》2021,25(1):38-41,45
燃料电池电堆中各单节电池的一致性直接影响整个电堆的性能输出和使用安全性.由于操作条件、单节电池的差异性以及内部环境的复杂性,导致电堆内存在局部电流和电压分布具有不均匀性和位置不确定性.采用双巡检系统分别采集了15节电堆阳极进口侧和阴极进口侧各单节电池电压,通过对比两侧电压差定位异常单节电池,并对该电堆进行一系列在线诊断...  相似文献   

18.
来自欧盟委员会资助的项目Fullspectrum的科学家研发出了光伏转换效率达39.7%的太阳电池.据说,这是欧盟目前所能达到的最高光效.  相似文献   

19.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钴、镍、锰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玲  陈平  张涛  陈金花  阎勇 《电池》2005,35(1):78-79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高含量的钴、镍、锰成分进行测定.探讨了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调整燃烧头角度和采用对应元素的次灵敏线对高含量钴、镍、锰进行测定的条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回收率为97.7%~105.3.%,相对平均偏差小于0.76%.  相似文献   

20.
王慧莹  肖利  陈晗  朱裔荣  向楷雄 《电源技术》2021,45(2):149-152,227
钛酸镍(NiTiO3)是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用溶胶.沉淀法可制备尺寸均匀、表面粗糙的球形NiTiO3颗粒.将制备的球形NiTiO3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1 C(50mA/g)时,其初始充电比容量约为375.6 mAh/g,库仑效率为52.1%;第二次充电比容量为331.3 mA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