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8,(1):18-20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而教学与科研融合正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通过论述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义和实施路径,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阐述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与成效。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8)
现代大学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五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职能,研究型大学要肩负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发挥研究型大学科教协同关键作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有力途径。本文以浙江大学科教协同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思考新时期研究型大学全面推进科教协同的有效路径,以期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7)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但是在目前的实践层面上,由于观念、认识、课程、师资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还未紧密融合。高校应通过全面认识文化素质教育、成立专业管理和服务机构、推进课程建设和改革、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建设校园创新文化等措施,将文化素质教育嵌入到创新型人才培养之中。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Z1):67-69
在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时代背景下,深化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实现科教产教双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然而目前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文件和理念层面,呈现政策支持不足、观念转变不足、合作动力不足、企业参与度不高与合作水平不高等问题。可尝试建构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教产教双融合新机制,以促进国家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的政策落地并转化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具体行动,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0)
科教融合的教学理念正被全世界广泛接受,然而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始终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科教分离的弊端,通过对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贯彻科教融合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将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Z1):43-46
科技平台是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基础载体。北京林业大学充分发挥国家级重点学科资源优势,聚焦花卉产业链和创新链,搭建起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发创新基地为核心的花卉科技平台体系,形成众多平台衔接叠加、优势资源集聚互补的科技"大平台",构建起平台要素协同和政产学研用协同的"双协同"创新体制,实现人才、成果、资源在校内外形成"双转化、双循环"的良好机制,对于高校科技平台建设和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促进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4)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各高校都在加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可以使高校培养出更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高校应当构建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均衡得到提高。高校应通过拓展人才培养的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培养应用和创新能力。高校应当通过不断的探索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1)
目前,国内高校正在逐步探索产学研合作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产学研结合模式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有效协调,这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发挥积极作用,然而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笔者提出采取人才培养倒逼机制,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改进措施,通过健全创新型教育激励机制,修订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创新型实践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高素质工科综合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2)
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路径是:由名师培养"尖子生",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利,将知识复合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四光学院以中国梦引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采取科教融合的方法,以李四光精神为典范,独具特色:发挥导师作用,依托前沿课题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丰富教学内容,将中国梦融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加强科教融合,营造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良好环境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4)
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不强,是影响我国大学发展的难题。高校应激发创新的动力与潜能,升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同时应谨记课程教学"人文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让自己主导的课堂焕发生命的灵光,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