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瓜类种子性状与含油量及其油中角鲨烯含量的相关性,以苦瓜、瓜蒌、籽瓜和南瓜等15个品种的瓜类种子为实验材料,对单粒质量、百粒质量、长、宽、干基含油量和油中角鲨烯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籽瓜种子单粒质量最大、长度最长、宽度最宽,分别为0.255 2 g、0.632 mm和0.383 mm;阿根廷蛇瓜种子百粒质量最大,为24.919 3 g;砍瓜种子的干基含油量和油中角鲨烯含量最高,分别为41.14%和2 525.8 mg/kg;相关性分析发现种子长度越长,宽度越宽有利于单粒质量和百粒质量的增加,油中角鲨烯含量与干基含油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西葫芦、青皮绿肉酥、砍瓜、早熟南瓜和南瓜在籽油角鲨烯含量选育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综上,砍瓜为种子高含油量及其油中高角鲨烯含量的瓜类品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品种大豆异黄酮组分和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测定了50个特色大豆品种的百粒重、色泽(L*、a*、b*),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异黄酮组分,评估不同品种大豆甲醇提取物的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并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法对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的百粒重范围为7.05~47.46 g。不同种皮色大豆L*、a*和b*呈现显著差异(P<0.05)。HPLC分析结果发现糖苷型异黄酮含量是大豆中主要的异黄酮组分,占总异黄酮含量的90%以上。其中染料木苷含量最高。安豆115品种的大豆异黄酮的总含量最高,为2500.78 μg/g;靖江丝瓜青品种的大豆异黄酮含量最低,为888.86 μg/g。安豆115品种的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分别为(16.11±0.25)和(8.12±0.04)μmol VC/g。糖苷型异黄酮含量与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有较高的线性相关性(R2分别为0.903和0.867)。主成分分析表明6项指标可用2个主成分来表示(累计贡献率达66.3%)。聚类分析将50个品种的大豆分为4类:第一类中黄豆黄素和黄豆黄苷含量较高;第二类中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苷和染料木素含量较高;第三类和第四类中其大豆异黄酮含量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和较低含量。综上所述,不同大豆品种的异黄酮组成、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可为其进一步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油莎豆品种资源理化性状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关系,本实验选取吉林省42个有代表性的油莎豆品种资源为实验材料,对其10个理化性状进行测定,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42个不同油莎豆品种资源的理化性状之间存在显著差异,10个理化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幅为8.84%~104.96%,变异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维生素C含量>棉子糖含量>葡萄糖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百粒重>蛋白质含量>蔗糖含量>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脂肪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脂肪含量与直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与直链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蛋白质含量与百粒重,蔗糖含量与支链淀粉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此外,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4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493%,能较好体现各品种之间理化性状的综合信息。根据综合排名得出营养品质最好的品种资源为JS34、JS33、JS42、JS21、JS2。  相似文献   

4.
南瓜籽油中角鲨烯含量及特征指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和化学滴定法等手段,对我国不同产地的10个南瓜籽油的特征指标(碘值、皂化值、相对密度、折光指数、脂肪酸组成)和角鲨烯含量进行了分析,并和其他特种木本油脂中的角鲨烯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南瓜籽油相对密度范围为0.9188~0.9215;折光指数为1.4560~1.4669;碘值为108.4~116.2 g/100 g;皂化值为188.9~192.4 mg/g;共检出14种脂肪酸成分,其中以亚油酸和油酸为主,亚油酸含量在44.7%~55.5%,油酸含量在23.8%~33.1%,10个南瓜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78.2%;南瓜籽油中角鲨烯含量较高(310~4446 mg/kg),与橄榄油相当,明显高于茶叶籽油、澳洲坚果油、核桃油、牛油果油等。综合考虑油脂色泽、角鲨烯含量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猜测角鲨烯含量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和油脂的制取工艺有关,部分南瓜籽油在深加工过程中损失了角鲨烯。南瓜籽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该研究对进一步挖掘南瓜籽开发应用前景,提高其综合利用价值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
对四川雅安引进4个‘长林’系列油茶品种单位冠幅产量及含油率和茶油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α-生育酚含量、角鲨烯含量和多酚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评价4个品种综合表现。结果表明:4个品种单位冠幅产量为1.84~2.49 kg/m~2,均高于其选育原产地;含油率为48.43%~51.39%(45.00%)均达到了国家油茶树种选育优树标准;酸值为1.455~2.174 mg/g,达到茶油国标二级质量标准,过氧化值为0.017~0.031 g/100 g符合国标一级质量标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9.01%~91.14%,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86%~10.99%;α-生育酚含量为165.59~266.57μg/g,各品种间差异显著;角鲨烯含量为23.06~28.68μg/g,各品种间差异较小;多酚含量为16.96~45.59μg/g,长林17号和20号最少且差异不显著;4个品种均适宜在雅安种植推广,其中长林56号综合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6.
不同品种枸杞子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定10个枸杞品种枸杞子的3项外观指标(干果百粒质量、干果果形指数、鲜干果比)和7种营养物质含量(甜菜碱、类胡萝卜素、总糖、枸杞多糖、还原型VC、氨基酸、可溶性固形物),进行10项品质指标的聚类分析和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枸杞综合品质评价。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的枸杞子品质指标存在差异,但变异程度较低。10个枸杞品种可聚为4类,扁果枸杞聚为一类;0901、宁杞4号、宁杞7号聚为一类;蒙杞1号聚为一类;其他5个品种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中,将10项品质指标简化成4个主成分,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5.87%,反映了枸杞品质的绝大部分信息;评价出0901、扁果枸杞、宁杞7号、宁杞4号4个品种的营养品质较高。  相似文献   

7.
河南地方玉米品种营养品质的主成分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河南省30个玉米品种的营养品质性状,得到以高脂肪、高赖氨酸和高蛋白质含量特征为代表的两个主要成分.根据各品种的主成分分数进行聚类分析,可将河南玉米品种分为5类,即:营养品质一般的玉米品种22个,脂肪和赖氨酸较高的玉米品种4个,高脂肪高赖氨酸玉米品种1个,低脂肪、低赖氨酸而蛋白质含量较高玉米品种2个,高蛋白玉米品种1个.  相似文献   

8.
李浩成 《中国油脂》2020,45(9):92-96
为研究怒江州不同产地漆油成分差异,比较传统工艺(手工)和现代工艺(机器压榨)制取漆油的优缺点,了解白漆油和黑漆油的区别,找到漆油中除脂肪酸外其他功能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怒江州漆油成分进行测定,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对怒江州4个不同产地漆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怒江州4个不同产地漆油脂肪酸组成主要为饱和脂肪酸,其含量差异显著,泸水产地的漆油品质较优;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制取的漆油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但两种工艺各具优点;白漆油脂肪酸含量和黑漆油相差不大;从4个不同产地漆油样品中还检测到了壬二酸、十七烯、角鲨烯,其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玉米品种籽粒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5个玉米品种籽粒品质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百粒重、百粒体积、粗脂肪、粗纤维、出珍率、皮渣率以及色泽体系中a*值、b*值差异较大.春玉米与夏玉米在百粒重、百粒体积、粗蛋白、灰分、粗纤维、亮度指数L*上差异显著.玉米品种籽粒平均容重766.0g/L,百粒重34.48 g,百粒体积28.06 mL,籽粒密度1.23g/mL,淀粉含量69.55%,粗蛋白含量10.97%,粗脂肪含量4.51%,灰分含量1.46%,粗纤维含量2.19%,出珍率37.94%,出粉率56.48%,皮渣率5.58%.不同玉米品种间的糊化特性有一定差异.春玉米品种的峰粘度、破损值、回生值以及最终粘度显著小于夏玉米(a=0.05),而糊化温度、冷糊稳定性高于夏玉米.玉米品种平均糊化温度72.8℃,峰粘度371 BU,破损值82 BU,回生值480 BU,最终粘度748 BU,冷糊稳定性21 BU.  相似文献   

10.
2017年10月,对武威地区早霜冻后的葡萄枝条的抗寒性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表明:3个砧木中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9个酿酒品种,‘马瑟兰’和‘北冰红’可溶性糖含量无差异;电解质渗出率‘品丽珠’和‘小味儿多’最较高,‘北冰红’最低,‘马瑟兰’次之;总水含量‘雷司令’最高,束缚水/自由水比‘5BB’最高。主成分分析表明,第一主成分中MDA、束缚水/自由水、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载荷值较大,方差贡献率为45.561%;第二主成分中电导的载荷值较大,方差贡献率为26.423%;第三主成分中总含水量载荷值较大,方差贡献率为17.073%,累计贡献率达到85.057%。综合得分表明,12个葡萄品种对低温的抗性顺序为:5BB101-14SO4北冰红美乐小味儿多马瑟兰白玫瑰香黑比诺雷司令霞多丽品丽珠。  相似文献   

11.
紫苏种子性状与主要营养组成成分相关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调查了10个不同品种紫苏的种子性状,测定粗脂肪、蛋白质和纤维素等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并对籽粒性状与各营养成分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紫苏品种间种子直径和千粒重以及营养成分粗脂肪、粗蛋白和纤维素含量均呈现极显著差异.BS-1种子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在10个品种中均最大,是高脂肪高蛋白品种选育的良好材料.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直径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粗脂肪含量与种子直径和千粒重均呈显著正相关,而蛋白质含量、粗纤维含量与种子直径、千粒重间相关性不显著.3种营养成分之间,粗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与粗纤维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对于优质紫苏新品种培育及产品开发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贾廷伟 《中国油脂》2021,46(8):81-86
为全面分析不同品种类型芝麻的品质性状及其与重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筛选294个代表性芝麻品种资源,通过多点种植和测定籽粒脂肪、蛋白质、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对不同品种类型芝麻的品质性状进行了差异比较,并对品质性状之间和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94个芝麻品种脂肪、蛋白质、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平均含量分别为52.77%、20.41%、310 mg/g和1.92 mg/g。不同株型芝麻,单秆型品种脂肪、芝麻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分枝型品种,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分枝型品种,芝麻林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叶腋花数芝麻,单花型品种脂肪、芝麻素含量极显著低于三花型品种,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高于三花型品种,芝麻林素含量显著低于三花型品种。不同品种芝麻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芝麻素、芝麻林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芝麻素、芝麻林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芝麻素与芝麻林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脂肪含量与生育期、籽粒颜色L*值、b*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籽粒长度、宽度、长宽比和籽粒颜色a*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千粒重、籽粒长度、籽粒宽度、籽粒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籽粒颜色L*值及b*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籽粒颜色a*值相关性不显著;芝麻素含量与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与籽粒长宽比、籽粒颜色L*值及b*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籽粒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籽粒宽度、颜色a*值相关性不显著;芝麻林素含量与生育期、籽粒颜色a*值及b*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籽粒长度、籽粒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籽粒长宽比、籽粒颜色L*值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选用5种小麦为原料,研究霉变小麦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变化与品质变化及其相关性,随着霉变程度的加深,小麦籽粒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与容重、千粒重、发芽率、面筋指数、面团吸水率呈极显著性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3、-0.928、-0.766、-0.847、-0.628;与降落数值、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呈显著性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65、-0.489、-0.564、-0.534、-0.517;与面团最大拉伸比呈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65.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回归分析,得出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与各品质指标的回归方程为Y=-8 323.899X千粒重+123.628X容重-11 633.727X拉伸比+16 799.679X形成时间+2 973.845X面筋指数+415.119X发芽率-1 778.245 X湿面筋含量+17 598.095,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数学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统计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豆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类黄酮具有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本研究选取279份栽培小豆、野生和半野生小豆种质资源材料,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并对总黄酮含量与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小豆总黄酮含量的变异范围为1.12~5.97mg RE/g,育成小豆品种总黄酮平均含量2.95mg RE/g、变异系数为25.76%;地方品种总黄酮平均含量3.31mg RE/g、变异系数为26.89%;半野生小豆总黄酮平均含量为3.55mg RE/g、变异系数为15.77%;野生小豆总黄酮平均含量为4.06 mg RE/g、变异系数为18.23%。野生小豆总黄酮平均含量高于栽培小豆,小豆总黄酮含量与现花期、盛花期、第一荚成熟、100%成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亮度值L呈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种子面积、红度值a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地理经度和纬度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总黄酮含量随着经纬度升高而降低,随着海拔降低而降低。研究为高类黄酮小豆种质资源挖掘利用和育种改良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50个品种甜瓜种子为试验材料,对其表型性状进行测定,然后用索氏抽提法测定含油率,气相色谱法测定种子油脂肪酸组成,并对种子表型性状、含油率与种子油脂肪酸组成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表型性状最大的甜瓜品种为MW,MW的籽粒表面积、宽、千粒质量均最大;林蜜25号甜瓜品种的种子含油率最高,为32.532%,WQ的种子含油率最低,仅为17.915%;甜瓜种子油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为亚油酸,其次是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含量最低,亚油酸含量最高的甜瓜品种是常见小绿瓜,为75.011%,油酸含量最高的甜瓜品种是省工108,为31.289%,棕榈酸含量最高的甜瓜品种是WQ,为13.281%,硬脂酸含量最高的甜瓜品种是爽口1,为9.862%;相关性分析表明,含油率与红度呈极显著正相关。3个品种的马泡瓜含油率较高,且皮薄,种子非常多,因而马泡瓜最适宜选育榨油。  相似文献   

16.
对茶叶籽毛油进行了6个月的储藏实验,模拟工厂实际情况,探究光照、温度和密闭性对茶叶籽毛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榨茶叶籽毛油储藏稳定性较冷榨茶叶籽毛油好,储藏条件对茶叶籽毛油品质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光照、温度和密闭性;储藏6个月后,茶叶籽毛油酸值、过氧化值增幅均超过100%,氧化稳定指数降幅超过60%,生育酚含量降幅为20%~50%,角鲨烯含量降幅为50%~83%,茶多酚含量降幅为25%~70%;相关性分析发现,热榨茶叶籽毛油的氧化稳定性与生育酚、茶多酚含量相关性较高,冷榨茶叶籽毛油的氧化稳定性则与角鲨烯含量相关性较高。因此,茶叶籽毛油必须避光储藏,同时维持温度稳定,低温尤佳。  相似文献   

17.
以5种油茶籽油为实验对象,对其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成分(生育酚、多酚、角鲨烯、植物甾醇)进行检测,并采用LPS诱导的第四代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建立细胞炎症模型,研究不同油茶籽油甲醇提取物对细胞炎症因子一氧化氮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相较于模型组,1 mg/m L的油茶籽油甲醇提取物能够显著抑制一氧化氮的生成(P0.01),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中的多酚和角鲨烯对抗炎活性有显著影响,多酚的影响尤为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8.
采用自制的燃气催化式红外干燥实验装置研究稻米的红外干燥特性。本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设计的试验方法研究了稻米的红外干燥工艺参数(初始含水率、辐射距离、干燥温度、处理量)对稻谷平均干燥速率及其爆腰率的影响规律。用SAS 9.1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并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SPSS21.0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平均干燥速率与爆腰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催化式红外干燥工艺参数对稻谷平均干燥速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干燥温度、辐射距离、处理量、物料初始含水率。催化式红外干燥工艺参数对稻谷爆腰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辐射距离、干燥温度、初始含水率、处理量。稻谷平均干燥速率与爆腰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平均干燥速率越快,水分从内部向外部的迁移速度越快,导致爆腰率增加。  相似文献   

19.
Protein from Nigerian melon seed types Colocynthis citrullus Linn)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electrophoresis, chromatography on Sephadex, sedimentation and amino acid analysis. The major protein, a globulin, was separated into three fractions by gel filtration and ultracentrifugation. The major fraction had a molecular weight of about 300 000 by gel filtration. SDS-PAGE fractionated the globulin into six subunits. The major subunits have molecular weights of 33 700, 29 600 and 21 600. The water-soluble protein contained only one main band of molecular weight 12 000. The total salt-extractable protein was characterised by a low level of lysine and relatively large amounts of glutamic acid, aspartic acid and arginine. The last three amino acids accounted for over a third of the total amino acid content. No marked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amino acid profile, electrophoretic or gel chromatographic properties of protein from different seed typ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