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扬  张若峰 《陶瓷研究》2007,22(4):89-90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已有一部分陶艺家开始受西方现代陶艺创作模式的冲击和影响,逐渐摆脱传统陶艺创作理念,走上充分地展现人的情感,材料的美感,充分挖掘材料所具备的陶瓷语言形式,并造就了一批批著名突出现代陶艺家。随着西方现代艺术不断变革,相应会带给有些现代陶艺创作者的冲动和尝试,在其艺术形式上出现了众多盲目性,模仿性,功利性等,也失去了自己本土独特的语言形式,导致中国现代陶艺呈畸形发展,在国际艺术展览氛围中显得幼稚,脆弱,出现此问题,有许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一、我的现代陶艺之路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与中国现代艺术的进程同步。其中,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下简称为“陶瓷大学”或“陶瓷学院”)一直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几乎在中国现代陶艺的每一个阶段,都闪耀着陶瓷大学人的身影。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艺术界发生对传统艺术的大变革,希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此时,现代陶艺开始在国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事实上,很多人对现代陶艺有一个误读,认为中国现代陶艺主要是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而产生。  相似文献   

3.
俞暄 《中国陶瓷》2006,42(7):49-51
通过对中国现代陶艺发展过程的时态考察,剖析中国现代陶艺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渊源,廓清现代雕塑与现代陶艺的关系,分析西方现代陶艺理论对中国本土艺术的影响,进而讨论中国现代陶艺在艺术创作上的自觉。  相似文献   

4.
现代陶艺受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及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影响发展至今,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随着时代审美评价标准的叠新不断地发生变更。今天,现代陶艺呈现出各式表现形式,其审美本质相较传统的陶瓷艺术审美标准已呈更多元化形态发展。本文从现代主义艺术及后现代主义运动、新材料和新技术对现代陶艺的影响以及现代陶艺审美创造的本质入手,以传统陶瓷艺术与现代陶瓷艺术的审美转变来讨论现代陶艺的审美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5.
一、现代陶艺之概念 中国向来以“瓷国”著称,具有悠久的陶瓷文化底蕴,对全世界的陶瓷艺术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但正是由于这种极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根植于国人心中的陶瓷审美模式拖延了中国现代陶艺的萌芽,忽略了世界范围内新兴的现代陶艺审美观念,而一些西方国家,如英美和日本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便开始了近现代陶艺的起步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陶艺是在传统陶艺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新的陶瓷艺术形式,其主要功能是体现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要繁荣和复兴中国现代陶艺就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全面理解西方艺术,将东西方艺术结合起来,并汲取姐妹艺术之长,溶于和丰富在现代陶艺创作中.  相似文献   

7.
宁钢 《中国陶瓷》1999,35(4):40-40
陶瓷,从古至今一直被认为是日用品,又是工艺品。但是“陶瓷”与“陶艺”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陶瓷从生产时起就是与实用功能分不开的,也正是因为实用功能而使它不断地发展为一种物质特性。“陶艺”,是指以观赏为主要目的的陶瓷艺术的总称,陶艺的生产与发展,至今已近一个世纪历史,在当今西方多元化艺术格局中有很重要位置,谓之“现代陶艺”。给人以美感享受的现代陶艺,是以自身的语言来表现其风采神韵的。而陶艺家就是通过这种艺术形象来表现自己的美学追求,并要求他的创作与时代同步。古典的传统中国陶瓷,有着辉煌的成就。自…  相似文献   

8.
“现代陶艺”起源于西方20世纪中后期,是纯艺术领域以陶瓷为媒介的艺术创作形式。中国“现代陶艺”在改革开放之后学习西方,并在进入21世纪之后逐步形成中国文化的自觉表达面貌。在此过程中,沿用西方批评方法进行本土化应用,遮蔽了视觉文化情境所带来的新的分析视角。由此,气氛美学式批评与视觉文化批评是可供拓展的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9.
龚萱 《江苏陶瓷》2023,(1):73-74+79
20世纪各类艺术派别汇集成现代艺术思潮,波及到陶瓷艺术领域,现代陶艺一词随之出现。中国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入侵翻开了中国陶瓷艺术的新篇章,改变了陶瓷艺术的创作倾向和艺术思想。本文将论述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影响,以及对现代陶艺家的作品进行举例论证深入分析,更好地引导青年陶艺家的陶艺创作。  相似文献   

10.
王志斌 《陶瓷工程》2007,41(5):40-41,46
中国现代陶艺是在传统陶艺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新的陶瓷艺术形式,其主要功能是体现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要繁荣和复兴中国现代陶艺就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全面理解西方艺术,将东西方艺术结合起来,并汲取姐妹艺术之长,溶于和丰富在现代陶艺创作中。  相似文献   

11.
现代陶艺的世界性、民族性、地域性及个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陶艺是在传承陶瓷文化与引入现代艺术观念的背景之下存在和发展的。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始终是陶艺界探讨的话题,是全盘西化还是沿袭传统,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还是推陈出新等学术争论构成了现代陶艺思辩的多样化与复杂性。“全球化”的浪潮在推动经济的同时,也带来文化艺术领域的激荡。因而,现代陶艺的世界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个性问题显得更加重要。陶瓷艺术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探讨它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如何继续存在与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覃福勇 《中国陶瓷》2006,42(11):73-74
西方世界已经历了百余年的现代陶艺发展历程,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陶艺创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在改革开放这样的一个历史环境背景下产生的。受大量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潮和西方现代陶艺影响的中国现代陶艺创作,至今难免不受西方后现代艺术其表面形式所吸引与误解。  相似文献   

13.
现代陶艺是伴随二十世纪现代艺术运动而产生的,在八十年代初,中国现代艺术掀起了一场新艺术形式的革新运动萌芽,陶瓷艺术领域也引发了一场革命,力图改革传统陶艺的固有模式,从根本上远离实用功能的障碍和创作形式的雷同,以往的思想方式和审美观念逐步走向开放、自由,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创作局面。现代陶艺不仅仅是对传统陶艺的一种视觉改变,更是现代人丰富情感对泥与火的注入。  相似文献   

14.
霍小剑 《化工时刊》2013,(12):15-17
现代雕塑性陶艺是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并与西方现代陶艺的创新理念融合后产生的,它是具有中国气质和人文精神的艺术。雕塑是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它有着忠实记录时代进程的作用。从新时嚣时代陶塑的出现到今天,雕塑和陶瓷这两种艺术形式相辅相成丰富多彩,并且衍生出很多的表现形式,比如雕塑性陶艺。陶瓷艺术本身就是一门造型艺术,雕塑语汇作为一种独特的造型语言,它的介入丰富了陶瓷艺术的多样性,并为一部分艺术家提供了传达创作语言的可能性,这就是雕塑造型语言的优势,尤其在现代陶艺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中国现代雕塑性陶艺具有自身的审美价值,这与雕塑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文通过现代雕塑性陶艺的现状,陶艺和雕塑的渊源及区别,现代陶艺创作和雕塑语言的对接,现代陶艺和雕塑的的融合和发展等方面论述雕塑语言在现在陶艺创作中的陶适用性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子墨 《陶瓷研究》2007,22(2):101-102
当代陶艺家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传统观念的阻力及由此产生的视觉障碍,把传统陶瓷的纹饰“样板”化和程式概念相对固定在一个确定的范围内,这与艺术的创新本质形成二律背反状态。二是西方当代艺术观念给陶瓷艺术的现代开拓增加了阻力,产生“陶艺”与“陶瓷”的碰撞,现代陶艺的观念被局限在西方理论范畴内,甚至以西方的价值标准来衡量陶瓷艺术的现代趋势,  相似文献   

16.
薛峰 《陶瓷工程》2010,(11):28-30
现代陶艺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共同撞击下发展起来,逐渐形成既具有东方传统文明又具有西方现代科学与艺术文明的双重内容的陶瓷艺术,而现代陶艺在中国发展、博兴,更多的体现了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古典美与自然美。  相似文献   

17.
陶瓷艺术作为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基础,散发着不可忽视的历史魅力和影响力,随着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不断推广和发展,其已是我国重点保护的艺术财产之一。而当前的陶艺与传统陶艺大有不同,现代陶艺已经摆脱了时间的范围和名词的界定,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笔者就陶艺的传承与发展加以论述,希望对专业人士提供一些参考性的价值和意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陶瓷艺术博大精深,其发生发展都是人的理性思维与感性观念及社会因素在陶瓷这一物质载体中留下的符号印迹。陶瓷艺术是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艺术活动。本文首先梳理了陶瓷艺术的符号渊源,然后以现代陶艺为切入,从陶艺的符号特征、现代陶艺的符号显现及现代陶艺的符号解读等几方面展开了陶艺的符号意义分析,最后得出论题—现代陶艺是一种充满符号意味的艺术形式,它是人、自然、社会符号的综合表达。  相似文献   

19.
李林 《山东陶瓷》2010,33(4):46-46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受西方陶艺理论和陶艺作品的影响,缓慢而艰难的成长起来的。在创作方式上更多的是从传统陶瓷造型和装饰中“提取”并组合在一起的“新”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今日中国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异常复杂的文化交汇时期。作为当代艺术分支的现代陶艺,其影响与产生必然会对当代艺术产生深刻的意义。其中,当代陶艺的背景可追溯到近20多年,东西方交流的増阔、新的生活观念、消费理念和审美意识都顺势把大陆现代陶艺变成多元化发展形式的艺术。而变化也不再只是传统造型形式与技术交融的审美体验和艺术表象,在创作体验中,更多的是感受泥性和对现代陶瓷艺术感受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