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俊  谷琳  赵典  王经武 《中国塑料》2008,22(11):28-32
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含量、基体性质、成型加工温度对橡纤混杂型PP/PET/多功能界面活化剂(MFIAA)/高效增韧剂(HET)原位成纤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熔体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FC、HET用量不变,PET含量增大,微纤的数量增加,长径比增大,复合材料的刚性提高,韧性有所降低;基体PP的熔体流动速率增大,有利于PET微纤在制品中的保持,基体熔体流动速率为16.2 g/10min时,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弯曲模量分别达到原料PP的3.49倍、99 %和1.73倍,韧性显著提高的同时刚性保持率也很高;受熔体流动性和分散相形态的双重控制,PP/PET/MFIAA/HET较为适宜的成型加工温度为(200±10) ℃。PET微纤是造成PP/PET/MFIAA/HET流动阻抗增加的主要原因,随着PET含量的增大,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性急剧降低。  相似文献   

2.
罗卫  黄象安 《合成纤维》2010,39(12):18-21
采用挤出-熔体拉伸-淬冷法制得了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E/PBT)原位复合纤维和原位增强材料,研究了挤出后熔体拉伸速度对PBT微纤形态和复合纤维强度的影响以及原位成纤复合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熔体拉伸速度的增加,PBT微纤的平均直径先减小后增大,复合纤维相对强度基本呈上升趋势。在注塑样条中,随着PBT含量的增加,材料的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但比普通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好。  相似文献   

3.
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尼龙(PA)66、PA6、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聚苯硫醚(PPS)、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等热塑性树脂为成纤聚合物,综述了利用这些成纤聚合物制备聚丙烯(PP)基原位成纤复合材料的方法、技术及复合材料的结构特征、力学性能.提出了优化PP基原位成纤复合材料综合力学性能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用挤出-熔体拉伸-淬冷法制得了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E/PTT)原位成纤增强纤维,以普通共混纤维作为对照,研究了挤出后熔体拉伸速度对PTT成纤形态和纤维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原位成纤作用对材料力学性能的提高在注塑样条中得到了体现。拉伸速度越大,液滴转化为纤维的数量越多,形成的微纤越多;但若拉伸速度过大,在本实验范围内,纤维强度反而有所下降;在注塑样条中,随着PTT含量的增加,材料的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5.
采用三种不同的加工工艺制备新型PP/r-PET/WF复合材料,研究了木塑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经原位微纤化母料所制备的木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优于其他两种复合材料,且当r-PET的含量为质量分数8%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通过SEM观察发现,加工工艺不同,r-PET以不同的微观形态存在于复合体系中,其中以长径比较好的微纤结构存在于三元复合体系时更加有利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塑料科技》2017,(6):106-111
综述了近年来利用原位成纤技术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原位成纤技术的增强机理和影响因素,总结了不同体系原位增强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和最优的成纤加工条件。最后对原位成纤复合材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近年原位成纤技术在热致性液晶聚合物(TLCP)/热塑性聚合物(TP)、TP/TP体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提出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构想,展望原位成纤技术在新的复合体系中的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在前期热塑性塑料原位成纤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利用原位成纤方法制备炭黑(CB)/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高密度聚乙烯(HDPE)原位导电微纤网络复合材料(CEMN),以期增强复合体系的力学强度。通过对CEMN体系与CB/PE体系的力学性能测试发现,CEMN体系的拉伸强度低于普通CB/PE复合物。为增强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应改变加工过程及降低体系中CB的用量。  相似文献   

9.
采用熔融挤出——热拉伸——牵引拉伸制备了HDPE/PA6原位成纤增强复合材料,通过SEM分析了分散相PA6含量对其在基体中的形态及分布的影响;讨论了两种加工方式条件下分散相PA6含量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和冲击韧性的影响以及加工方式对复合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原位成纤增强复合材料中存在直径为2~5 μm的纤维,当HDPE/PA6质量比为85/15时,微纤直径约为3 μm,此时,与普通共混复合材料相比,原位成纤增强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了6.9%,拉伸模量提高了14.8%,冲击强度提高10.03%。  相似文献   

10.
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为原料,通过反应挤出、冷拉伸、退火工艺制备了HDPE/r-PET原位微纤物。研究了扫描电镜(SEM)的制样方法即用液氮冷冻、脆断样品、聚四氟乙烯带包覆、在沸腾的二甲苯中刻蚀7~10min和不同r-PET用量、不同拉伸比制备出的系列HDPE/r-PET原位微纤物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通过SEM可清晰地看到形成的微纤,原位微纤物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都随拉伸比的增大而增大;r-PET质量分数为15%时,原位微纤物的拉伸强度和无缺口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HDPE/r-PET原位微纤物的适宜注塑温度为210℃。  相似文献   

11.
12.
PP/mPE/无机填料三元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刚性无机填料对茂金属聚乙烯(mPE)弹性体增韧聚丙烯(PP)二元共混体系进行增强,从而制得PP/mPE无机填料三元复合材料。分别探讨了CaCO3用量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和低温冲击性能影响,并考察了不同填料的增强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弹性体的存在,无机填料的增强作用减弱;共混物的低温冲击强度也因填料的加入而大幅度下降,但经过表面处理的高岭土体系的冲击强度反而提高。SEM断裂形貌显示,未经表面处理的填料和基体的界面结合较弱,而改性高岭土则以层状结构分散于基体中,并呈现牢固的界面结合。  相似文献   

13.
具有原位导电微纤网络的CB/PET/PE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前期热塑性塑料原位成纤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利用原位成纤方法制备炭黑(CB)/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高密度聚乙烯(HDPE)原位导电微纤网络复合材料(CEMN),以期增强复合体系的力学强度。通过对CEMN体系与CB/PE体系的力学性能测试发现,CEMN体系的拉伸强度低于普通CB/PE复合物。为增强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应改变加工过程及降低体系中CB的用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丙烯(PP)/纳米SiO2复合材料。研究了纳米SiO2含量对PP/SiO2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纳米SiO2含量为2份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优;与纯PP相比,V形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90%,拉伸强度提高了5%,弯曲强度提高了23%。扫描电镜(SEM)观察表明纳米SiO2均匀无团聚地分散于PP中;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射线衍射法(XRD)实验结果发现均匀分散的纳米SiO2使PP的结晶度变大,晶体尺寸分布变窄,晶体体积变小。改善了的PP球晶是聚丙烯性能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并与酚醛树脂(PF)进行原位聚合,将原位聚合树脂与固化剂、填料等通过辊炼、模压成型制备GO/PF原位复合材料.研究GO的含量对GO/PF原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影响,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复合材料的磨损面形貌.研究结果表明,GO通过原位聚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当GO质量分数为0.25%时,GO/PF原位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提高了18.6%,在250℃和300℃下,GO/PF原位复合材料的体积磨损率分别降低了20.0%和15.6%.  相似文献   

17.
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PP/纳米羟基磷灰石(n HA)复合材料,研究了n HA用量对PP/n HA复合材料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 HA用量对PP/n HA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影响不大,n HA和PP保持了各自的结晶性能。PP/n HA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和屈服强度随着n HA用量的增加明显提高,当n HA用量超过0.5%时,力学性能出现下降趋势。PP/n HA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和断裂功随着n HA用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并在n HA用量为0.5%时出现了最小值,随后又随着n HA用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