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振广  马璇 《规划师》2023,(4):28-35
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都市圈等区域产业空间组织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注重点。在产业集群理论、“流动空间”理论等的指引下,文章构建了基于企业大数据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综合分析框架,并围绕《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实践,解析上海大都市圈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空间组织特征,并提出推动跨市对流、创新共赢、长板提升及板块协作的上海大都市圈产业空间组织规划建议,以凝聚各方力量共建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科学评估与优化长三角一体化格局,对于探索新时代区域发展范式、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也对其它区域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研究应用人群活动、企业关联等新数据与区域空间组织规律分析等新技术,系统搭建从理论研究到关键网络解析技术的评估体系,构建应用导向的空间优化关键技术框架,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科学评估与空间优化的研究集成。一方面,重点聚焦区域一体化研究的科学范式和量化方法,提炼形成基于长三角又超越长三角、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区域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聚焦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组织规律与空间优化方法,使经济、社会、环境与空间发展相匹配、相适应。最终形成长三角“城市群—都市圈—城市”三个层次的系列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与研究,积极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有限干预”是指导城市空间组织的重要规划理论,对于近几十年我国城市空间组织起到了较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对于指导区域规划层面,特别是后发地区区域协同发展还处于理论研究初步阶段。在国家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新背景下,后发地区在完善自身功能的基础上,需要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路径。研究聚焦库区城镇协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以“有限干预”为理论指导,以次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为导向,突出“柔性治理、求同存异”的价值取向,聚焦一体化的特定领域和特定深度,做好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和程序安排分析,是当前和之后较长一段时间后发地区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创新和创意活动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从创新联系视角,观察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和网络关系成为创新地理学的研究热点 以长三角和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为例,以各城市在PCT申请的专利合作数为参数,研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社会网络关系、空间组织特征等维度分阶段对两大城市群的创新联系进行对比观察.研究表明:(1)社会网络关系 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参与创新合作的城市更多,网络密度更高,层级和子群团体更为丰富,“多中心百花齐放”的“众创”特征明显;(2)空间组织.与长三角“单中心、多节点、单层次”的简单网络相比,美国东北部城市群表现出“多中心、多节点、多层次”的复杂关联网络特征.(3)节点联系长三角局限于行政辖区的“近域合作”,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以“近域合作”和“跨区域联系”两种方式相结合(4)演进特征长三角表现为“直线上升型”的演进特征,美国东北部城市群表现为“起伏式”演进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研究都市圈内产业空间的组织特征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对推动都市圈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微观企业数据,采用“场所空间”和“流动空间”研究方法,在产业组团视角下分析武汉都市圈产业空间组织特征及功能协同水平,诊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在“场所空间”上,武汉都市圈的产业空间呈现“点—轴”式格局,并表现为制造业“大分散,小集中”及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化的特征;在“流动空间”上,武汉都市圈网络极化特征显著,功能协同水平有待提升。从形流结合、形流模拟、以流定形等三个方面讨论基于“场所空间”和“流动空间”的感知诊断与模拟仿真方法,并针对强核成长型都市圈产业空间总结了“核心+轴带”结构、内外圈层分工协作、临界区合作共建等布局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1):47-49
在对2005年至2017年国内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228篇文献以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后,发现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持续升温,2015年更显爆发式增长,其中理论研究的文献占总数的一半。从研究视角看,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演进创新与应用、供应链金融的实现机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评估与管控;供应链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研究内容包括供应链金融中供应链各企业的生产决策、库存决策、采购决策、融资决策以及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整体协调性、绩效的影响。未来供应链金融应加强一般理论研究,重视不同模式中的供应链金融实证研究,持续关注新技术对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2,(1)
在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重要基础,是基本保障。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缩短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窗口期、非经济因素制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受部分机制制约等制约因素,我国应充分把握数字经济赋能我国高质量经济发展特点,从数字新基建、数字化核心技术、数字化平台、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服务体系、完善支撑体系、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等路径推进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董珂 《城市规划》2022,46(2):84-93
省级空间规划应体现落实中央精神的贯彻能力,立足自身禀赋的创制能力,针对市县单元的统筹能力。在外部百年未有大变局、内部资源紧约束的背景下,有必要强化有为政府的作用,发挥省级行政单元的统筹协调功能。从国家视角,需要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确定发展目标战略;从自身视角,需要顺应自然与经济两类规律,选择空间组织模式;从地方视角,需要运用政府与市场两股力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浙江省通过"块状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遭遇瓶颈,特色小镇应运而生。本文在传统集聚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以衍生企业和马歇尔外部性理论为切入点,并从自组织与他组织两方面构建特色小镇空间组织模式,提出"母体企业产生——衍生企业邻近集聚——多产业协同集聚——区域中心形成"的协同演化集聚机制。以杭州市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和云制造小镇三个互联网小镇为案例,解释特色小镇空间组织的基本特征和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10.
都市圈是实现大城市功能疏解与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地域层次。文章基于大城市地域的圈层结构特征及聚散规律,分析武汉城市圈三个圈层间人口、经济与城镇空间集聚与扩散的特征,揭示其发展阶段及未来关注重点。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正从向心集聚阶段向整体集聚与近域扩散阶段过渡,尽管极化效应依然突出,但核心圈层的扩散效应已经凸显,圈层间的差异不断缩小。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圈层聚散规律视角下武汉城市圈的引导策略:核心圈层要吸聚外部资源、疏解非核心功能;紧密圈层强调跨界功能协同、交通一体化疏导与专业性综合新城吸纳;外围圈层要培育次级增长极、集聚发展特色化功能。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中原工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阐述了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创新创业驱动发展的新常态下,作为地方高校优势特色专业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面对专业转型的综合改革思路。围绕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及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探索构建与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联系的新型专业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地铁建设的快速发展,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安全造成的影响日益突出。从经验法、理论分析法、模型试验法、数值模拟法4个方面总结了盾构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了盾构隧道施工下邻近建筑物的安全性评价方法。结果表明:经验法缺乏理论依据,经验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存在一定偏差,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的修正计算公式有待研究;理论分析法的简化方法与分析重点各异,解决问题的范围有限,使用时应全面考虑实际影响因素与地层沉降规律的关系;模型试验分析较为单一,但相似的模型试验可模拟验证之前的研究成果;数值模拟法考虑较为全面,计算结果与实际较为接近,但整体式分析法计算量偏大。因此需从多方面、采用多指标来评价盾构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背景下,以全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成为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功能承载地.以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为目标的上海,需要从区域视角重新认识空间与功能组织.从宏观视角分析上海大都市圈核心、近域、郊区、外围圈层的功能布局与演化特征;从微观企业关联视角,考察大都市圈分价值区段的功能网络组织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大都市圈的空间与功能组织模式进行探讨,以功能网络与基础设施网络完善为重点,提出都市圈圈层与功能网络优化对策,以促进区域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分工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国内外一般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理论研究成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视角梳理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的发展及研究现状,概括国内外建筑废弃物产业链管理实践经验,探析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链各行为主体社会责任履行的内在规律和机理,以推动我国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链的顺畅运行。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城市和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空间重构其本质是创新要素的流动、组织和交互耦合关系。本研究以美国东北部城市群50座城市为研究样本,从1990—2015年分五个阶段选取了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PCT体系公布的专利合作数为创新合作的替代参数,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和凝聚子群等维度,结合空间分析,观察并总结城市群创新协作关系的社会网络关系、空间组织特征和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区域一体化与区域整合逐渐成为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针对学术界关于我国中部地区区域一体化研究较少的状况,本研究以中部地区的丰城-樟树-高安一体化区域为例,从多层次区域管治视角,探究了该地区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城镇发展、产业分工、基础设施、流域开发以及跨界冲突等问题。研究发现,与区域一体化推进程度较高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不同,中部地区区域一体化体现出近域竞争激烈、缺乏一体化机制、跨界整合困难、忽视生态保护等特征。最后,为推进区域一体化,提出建立多层次区域管治体系机制、编制区域一体化规划、建立跨界合作基金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邵埌宇  武丹  尹伟  马强 《华中建筑》2024,(1):133-138
喀斯特地貌的地理环境约束,使得城镇空间选择与区域体系发展都相对局促,而文物保护单位作为记录区域重要自然进程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切片与时空物证,隐含着城镇及其关联体系的发展脉络和空间功能特性的关键信息。研究选取典型喀斯特地区安顺市域范围,以其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基于其以明清时期为主、古建筑类型居多、集中分布于滇黔古道沿线的一般特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运用核密度、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等空间分析法,探究安顺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分异和格局演化,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心变迁和方向性强弱变化。在此基础上,探究其中隐含的地域文明进程、城市空间演进规律、重大历史事件与城市环境文化建设的时代共生和历史呼应现象,为合理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在城市文明建设中协调、利用其文保价值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产业园区与职业技术学校空间分布规律并探究两者空间互馈性特征即空间聚集程度和空间组织效率,提出设计方法。选取江苏省南京市产业园区及职业技术学校空间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热力图空间分析技术,定性分析与梳理产业园区和职业技术学校空间分布演化规律;第二,挖掘其相互聚集、融合,综合交叉的空间聚集特性;第三,比较空间组织效率,即极核空间组织效率最高,圈层结构次之;最后,提出产业园区与职教园区互馈作用下的空间设计方法。为提高产职空间互馈性及空间利用经济性、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上海城市规划》2012,(5):134-134
“行政区经济”是指由于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现象。本书以此为基本理论出发点,在借鉴国际相关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四大中央直辖市的政区空间组织制度进行了宏观思考,并重点分析了上海的政区机制与特征,以及政区空间组织制度改革的方向与设想。这既是一本中国行政区划领域的最新力作,更对于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工作者从制度层面思考城市空间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章明  吴尤 《园林》2023,(3):4-11
灰色基础设施造成一系列的环境与社会问题,同时蕴藏着城市更新背景下存量开发的潜力,兼具挑战与机遇。不同学科对于基础设施的研究存在概念上的差异,缺乏相对统一的认知共识和行动纲领。聚焦基础设施这一关键要素,以景观都市主义的视角,强调景观在促进基础设施转型中的能动作用,结合社会学的场域理论,尝试提出“场域基础设施”的概念,总结基础设施在经济模式和城市存量发展模式转型下的一般规律和演变趋势。分析基础设施及所属城市公共空间与场域理论内在关联的三大要素,即“磁场”、机制、过程;归纳“场域基础设施”在重新组织和构建城市空间进程中复合化转型的表征,即复合性、动态性、协作性、多元性。以跨学科的视角和“大环境观”构建融合工程、景观、建筑和规划“四位一体”的理论框架和行动纲领,倡导以“场域基础设施”为导向的城市空间营造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