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群发展的产业集群作用机制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艳军  孙迪  李诚固 《规划师》2006,22(3):29-31
从经济学角度看,产业集群是城市群的增长极核.产业集群在城市群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有驱动机制和约束机制.为了发展和完善城市群,增强其竞争力,必须强化培育产业集群,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激励和协调规划制度,产业集群内部应建立自助机构,企业应着力增强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群从二维区域节点向三维空间网络转变,发挥了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引领城镇发展方向的作用。基于“产业—交通”耦合的视角,以兰州—西宁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计算选取兰州市区、西宁市区为城市群发育的辐射中心,结合空间网络分析方法识别兰西城市群空间结构及现状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产业—交通”协调发展规律和空间差异特征,同时通过莫兰指数分析区域发展在空间上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兰西城市群发展面临空间层级结构简单、系统耦合度不高以及区域协调发展不相关等问题,据此给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3.
工业遗存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空间资源。城市发展的经济诉求影响更新的具体模式,而经济诉求取决于城市在城市群中的层级和经济地位。基于城市群视角研究更新的经济规律能够高效再利用工业遗存资源,避免城市间的同质化竞争,推动城市群的协同发展。美国东北部城市群是工业发源地和后工业转型的先驱,其工业遗存规模大、分布广,更新模式成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将城市划分为四个等级,选择32处工业遗存更新案例,基于"更新—产业—城市群"的研究框架,从空间开发、功能植入、更新主体建构三个层面梳理更新策略,探究更新背后的经济机制,指出工业遗存更新模式选择的产业导向规律,进而总结散点式、平台式和锚固式三类更新模式。本研究拟为背景相似的长三角城市群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基于统计年鉴面板数据,运用 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探索空间数据 法(ESDA)对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经济发展 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在空间上对其集聚和 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提取出经济实力、经 济品质和经济结构三项主成分,评价得分和 空间相关性的综合研究表明:经济实力上, 全局与局部相关性均不显著,成渝两城市极 化明显,缺乏区域副中心城市,城市群发展 能级不足;经济品质上,空间相关性以“二 元集聚”的异质性显著呈现,重庆地区辐射 带动效应强于四川地区;经济结构上,“川 东—渝西”产业板块日益显现,但存在产业 同质化现象。研究综合面板数据和空间地理 数据,客观揭示了成渝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 平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对成 渝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载体和参与全球竞争的空间单元,将在新世纪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世界上顶级的城市群将主导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文章以世界级城市群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背景,从功能体系和组织体系两方面总结了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特征,在分析新技术革命及其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巨型城市区域”将作为世界级城市群规划的新空间单元;探讨轨道交通引导下的世界级城市群空间组织模式;并从世界级城市群的规划层面,探索产业转型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景观保护的“大型化”等三方面策略,以期为国内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与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探究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对于实现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马尔可夫链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水平、时空分异格局、空间动态演进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均有提升,且具备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2)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指数有所提升,总体水平由初级协调转至中级协调,且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热点区以上海市为中心扩散,冷点区集中在皖北地区,高水平协同发展地区自身锁定效应明显,且对低水平协同城市存在正向溢出效应;(3)基础设施建设、消费水平、政府调控和对外开放共同驱动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且各影响系数存在空间差异。以上结果表明,探索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能为长三角城市群有关部门推进二者协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沿淮城市群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相互依存、互补协调、功能完善的协同体。论文分析了产业发展及问题,基于现状条件和未来趋势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以产业链合作为主线,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集群为主要形式,构建一个布局合理、分工有序、级配适当的产业空间布局及结构。  相似文献   

8.
2018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兰西 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首 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在我国西北地区建设区域 性城市群。运用基于“流动空间”理论的城市 网络方法,从客流、货流和信息流三个角度 分析兰西城市群的城市网络结构特征,结合 统计数据与“规划”相关要求,探讨兰西城市 群的区域空间格局优化路径。三个角度的城 市网络特征分析均表明,兰西城市群的空间 结构呈以兰州、西宁为主、副中心,东强西弱 的格局,其城市网络还处于初期构建阶段, “规划”现阶段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兰西地区 向成熟“城市群”迈进。构建兰西城市群空间 格局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当地的自然条件,正 确把握其战略定位,高度重视生态优先的基 本原则;近期应重点发展兰州—白银都市圈和西宁—海东都市圈,注重次级节点城市的培育,逐步形成兰西城市群网络化格局,以确保其在 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对象,城市群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构建城市产业辐射力模型和城市产业辐射断裂带模型,测算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特定产业的辐射能力与范围,并利用2000~2012年数据实证测算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市对周边地区房地产业的辐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辐射断裂带呈微缩趋势,影响因素源于城市群机理、宏观经济背景、行业特征、政府政策、供需双方行为5个方面。该研究为测量城市群内城市特定产业的辐射力强度与范围提供了理论方法;有助于政府部门全面掌握城市产业辐射力表现,为科学制定城市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两型社会”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确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体系,重点从空间、产业、环境、社会、资源、交通等方面表达"两型社会"建设的规划理念。从城市群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域、外围城镇密集地区三个层面分别进行重点空间要素协调。立足"两型社会"建设的空间发展机制,创新发展四大区域。  相似文献   

11.
卢丹梅 《规划师》2013,29(8):75-80
针对社会经济转型期带来的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的要求,研究在借鉴国外发达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空间发展理念,提出了"城乡社区"—"特色城市"—"一体化城市群"的三级创新空间载体,由城市及综合服务社区、现代产业集聚社区和农村社区三种类型的功能复合社区组成城市,新形势下新的产业分类将产生新的特色城市,多个特色城市通过专业化分工组合形成多中心、一体化的城市群。期望通过规划理念创新来促进发展模式转型,通过发展模式创新带动城市发展转型,提高城市承载能力与城市化水平,从而为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载体。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6)
城市在地理位置、空间布局等作用下形成集群,并发挥其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促进产业在城市群内的集聚,而城市群和产业集聚的耦合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为例,在城市群与产业集聚耦合机理作用下,分析三大城市群产业集聚度和城市集聚度发展历程,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各自处于发展的不同阶段,进一步印证了产业集聚与城市群耦合发展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将是今后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主流模式,而低碳产业集群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组织载体。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了低碳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区别,重点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在对其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低碳化问题进行整体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强调一个中心,实施五大战略"的产业集群低碳化升级的总体思路,并从企业、产业、政府等多层面进行了低碳化路径的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14.
城市群已经成为全球各区域发展的空间载体和经济单元,城市群战略也是我国下阶段发展的重大部署与内容,“十二五”规划列出了21个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群的形成是城市问的各产业不断“分工与交易,实现产业关联效应、竞争效应、互补效应与学习效应,最终实现资源的整合优化,提升整体竞争力”的过程,它不是近域地理范围内单体城市的简单叠加捆绑,更不应停留于规划与文件层面。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5)
近年来,内蒙古产业集群推动了各盟市的工业化进程,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提高了生产要素的集聚程度。但总体上讲,内蒙古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上还相对滞后,表现为集群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以传统产业和资源性产业集群为主,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集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大多为初级加工企业;产业链条短、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和联动发展机制;缺乏现代物流和专业市场的支撑。内蒙古应培养东部产业集群,实现东西部均衡发展;实现集群发展与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加强科技创新,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建立专业市场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区内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产业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已成为新一轮国土空间背景下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产业—空间”匹配视角下产业用地管控的核心在于提高产业与空间的匹配效率和匹配质量,其关键路径包括:优化产业格局、深挖土地潜力、实施用地分类管理、建立量化考核机制。以西安市为实证研究对象,提出重构“一核三带两通道”产业格局,建立鼓励、限制、禁止三类产业目录,创新产业供地制度,严格用地标准核定,构建“全方位、全年限”监管机制,构建以“产业—空间”匹配效率、质量为核心的产业用地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产业用地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7.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卢庆沙 《规划师》2006,22(3):22-25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将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城市规划区及相关地区作为重点对象,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空间、产业集群载体空间、基础设施导向空间、城市开发建设空间的协调,突出了区域规划的系统化、刚性化、具体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剖析哈长城市群自身特征,以空间为研究对象,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方面提出了黑龙江、吉林两省城际间协同发展的规划布局策略,并以"两心"之一的哈尔滨为例,探讨了城市群背景下中心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思路,最后明确了在法律、行政、经济等框架下建立城市群协调机制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0,(5)
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关系数法,对北部湾城市群各市县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以考察这些地区人力资源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以及各评价指标对另一评价系统的贡献程度。研究表明:北部湾城市群内87%的城市都处在人力资源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状态中,且其中大部分城市的不协调类型为人力资源滞后型。这种不协调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低和高素质人才的不足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落后反过来又制约了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应注意制定区域内人力资源开发的统一政策,完善相应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社会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等,以促进北部湾城市群人力资源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  相似文献   

20.
张振广  马璇 《规划师》2023,(4):28-35
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都市圈等区域产业空间组织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注重点。在产业集群理论、“流动空间”理论等的指引下,文章构建了基于企业大数据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综合分析框架,并围绕《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实践,解析上海大都市圈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空间组织特征,并提出推动跨市对流、创新共赢、长板提升及板块协作的上海大都市圈产业空间组织规划建议,以凝聚各方力量共建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