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三角地区的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互动发展的极好的区域模板,《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提出:乡村社区生活圈应当以满足村民和新村民的日常需求为核心,在慢行可达的范围内涵盖生产、生活、生态、治理各要素的基本空间单元,建设乡村地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的社区共同体。文章从类型学角度对比乡村生活圈与城市生活圈的差异,基于“圈层”理论对乡村生活圈尺度形态、空间复合性、文化特色性进行研究,并以闵行区马桥镇同心村乡村振兴实践为例,探讨圈层交集下的区域共生、构建多层级设施布局、多中心复合空间、多维度场景营建、多方共建自治合作运营的乡村社区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2.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地理基础,社区参与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将其纳入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营建中能有效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文章通过阐述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社区参与的因素,构建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的空间建设过程与空间营造内容的两方面的社区参与策略,并以明月村为例,阐述了明月村公共空间营建的社区参与方法,以期为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提供有效的社区参与策略,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乡村公共空间文旅融合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策略,文章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文旅融合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公共空间设计规律以及公共空间文旅融合之道。提出乡村公共空间文旅融合的设计策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文化自信;采用本地文化资源,打造乡土旅游场景;挖掘本地民风民俗,营造乡土旅游氛围;提炼本地文化元素,升华文化旅游品质。最终以湘乡市山枣村为例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更好地理解广东省城乡融合的问题与经验,课题组从湛江市麻章区区镇两级政府、村民层面分别调研城乡融合的情况。本文基于城乡融合的基本认识和调研了解,发现麻章区城乡融合面临的问题与矛盾包括规划问题、土地问题、公共服务问题、社会治理问题,以此发掘包括城乡融合基础、土地化零为整、基层社区重构等方面的好经验。在问题与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城乡融合,提出规划引导谋划城乡融合空间支撑、土地集约构建城乡融合动力机制、基层治理带动城乡融合品质提升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李嘉妍  阎瑾  王京 《城市规划》2019,43(11):128-134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乡村社区"相关术语成为社会各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围绕"公共空间"的主题研究也在业内广泛展开。基于我国相关理论文献研究,对乡村社区公共空间的缘起、概念、研究方法及理论、研究方向及动态进行梳理,发现当前研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理论创新性尚不完善,为此提出相应的思考:多学科融合,方法论创新;深入不同类型的乡村社区研究;重构公共空间考虑多方力量的协同参与;提升应用性发展理论等。  相似文献   

6.
庭院是私人空间,但庭院景观具有公共属性,因而 成为乡村景观公共治理的一部分。从空间社会学的“公共领 域”视角,论证了乡村庭院景观在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层面的 公共性特征,提出针对物理空间进行景观整治、针对社会空间 进行社区治理的思路,为美丽庭院公共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并 提出基于公共性认知、公约制定与法律底线保障的治理规则。 以上海城郊村为例,分析实践中对庭院景观公共性的认知状况 和公共治理问题。进一步提出庭院景观的公共治理有利于美丽 乡村建设以乡村社区自组织的形式推进,保障乡村宜居社区的 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赵迪  李嘉祥  崔亚楠  周磊 《园林》2022,(8):30-36
“美丽乡村,共同缔造”是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内容,建立政府、村民、专业者和社会力量多方共治机制,是实现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基于现有乡村治理模式,分析影响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因素,提出以外生型为主,中介型与内生型同步的乡村环境参与式营建模式,明确公众参与的主体及职责,阐述参与的原则、机制、流程和具体方法等,为促进乡村社区共治和共享提供系统性、可操作的实施路径。通过参与式营建模式的引入,发挥乡村集体智慧,凝聚价值共识,唤醒场地活力,实现可持续管理、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复杂的多方利益相关者诉求,亟须构建多方协同的空间治理机制。针对当下中国社区更新中缺乏长效空间治理制度的问题,上海市率先探索社区规划师制度,尝试构建一种多方协同的社区公共空间治理机制。以上海杨浦区、浦东新区、徐汇区的社区规划师制度为例,首先综述全球各国社区规划师的公众参与制度探索,阐述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社区参与式更新的双重创立语境,及其“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理念;其次重点分析杨浦区、浦东新区和徐汇区各自制度特征及成果;最后从管理体制、组织构架和内容实施3个层面归纳并提出当下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公共空间治理机制,展望下一步的发展愿景。  相似文献   

9.
空间营建是城乡统筹发展阶段下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研究湖南典型城郊融合型乡村转型背景下的社区空间变化。研究发现:(1)湖南乡村转型以农业现代化转型为主,且处于初级阶段,近郊乡村社区不存在如苏南模式中的空间转型现象。以空间形态变化为主,主要表现为居民点增加与农用地规模化、内聚性秩序分散、建筑空间形态的多样化。(2)土地流转制度是空间形态变化的基础力量,乡绅企业家是重要推动力量,村民角色转变是内在动力,而农业转型升级是核心动力。(3)湖南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主要空间问题是产业空间规划与配套不足、公共空间弱化、建筑空间品质差。最后以燎原村为例提出“延续”“整合”与“提质”的可持续空间营建策略以回应当代湖南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发展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容积率是控制土地使用密度、平衡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建设、保证有特色的城市形态建设的重要管理指标。利用容积率政府可以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加强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创新建设提升,城市空间魅力。2013年日本国土交通省为加强东京都市圈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包括容积率制度在内的新城市成长战略,该战略以促进城市创新建设为目标,突破旧的土地使用管理限制,对有特色、有贡献的大都市城市建设项目,根据贡献程度实施不同的容积率标准。新的制度在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东京都市圈的城市创新建设,加速形成大都市高集聚的战略性区域,带动大都市圈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梳理了上海市总体层面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认为上海在总体层面上对附属性、非独立占地的公共开发空间的布局与设计、公共开放空间的品质与人性化服务、公共开放空间的网络连接系统、现状用地和非重点地区公共开放空间的引导等方面研究不足。通过总结和借鉴伦敦、纽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在总体层面公共开放空间相关规划的成功经验,希望能对上海总体层面公共空间的相关规划有所启发,使城市空间品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村庄规划是乡村各项保护、开发、管理的法定依据,在大都市国土空间开发约束背景下,充分盘活利用存量空间资源,对于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成都市战旗村级片区规划编制为例,解析大都市近郊村级空间建设基础及面向未来发展的需求特征,提出在工作方法上,需实现工作范围、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式的系统转变;在技术重点上,以存量空间为重点,将综合整治与乡村微更新相结合,构建“精细详查—多维评估—分类施策”的存量工作实践路径;在实施保障上,实现管理机制、成果形式、经营方式的创新,以期为存量导向下的大都市近郊村庄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曹时语  薛凯 《建筑与文化》2023,(11):116-118
当下人们对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品质的需求不断提升,场景理论为此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通过分析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的建设目标中蕴含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两方面的特征,并利用场景理论中主观和客观两大体系与其进行耦合,探究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策略,提出了从空间单元设计、舒适物植入、空间场景组织、居民参与、特色活动开展五个方面的策略出发,营造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4.
城郊型乡村是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空间。本文以江西省赣州市城郊型乡村为例,通过对现状城郊型乡村特征进行剖析,从乡村空间发展指引、空间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城郊型乡村发展策略,以期提升乡村空间治理能力,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提供借鉴,推动城郊型乡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华中建筑》2021,39(5)
村落公共空间是村落最为重要的功能空间和景观要素,当前村落规划设计中缺乏有效的公共空间设计,导致整体环境品质低下。该文秉持乡村特色,从自然生态要素到生产生活需求进行一系列空间场所的营造,体系化、网络化设置空间与设施,形成适宜尺度的步行生活圈和慢行系统。把握历史文化脉络,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并赋予时代特征,实现村落整体环境的提升与完善,再塑村落公共空间,振兴乡村美丽家园。  相似文献   

16.
在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空间更新发展不协调的背景之下,研究反思肇庆古城墙保护规划下公共空间与周边社区的整合优化问题,提出从空间整合的视角出发,分析古城墙东段与周边社区商业空间的相互关系,并融合营造以形成有序的公共空间系统.在研究总结出动线交互、构建景观骨架等公共空间整合营造策略的同时,认为应提高城墙场景营造及转换引导以增强步行体验,并在社区选点进行场所营造方面的微更新操作.  相似文献   

17.
“关系”代表了中国几千年传统农耕文明下农民社会交往的一种价值面向,体现了我国乡村治理的本原逻辑.从“关系”到“社会资本”,描述了新时期我国乡村社会资源配置的逻辑之变,也是当前我国乡村规划及乡村规划理论构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重点解析了“关系”背景下我国乡村规划在产权界定、公共物品供给、地方性空间生产、乡村治理中面临的困境;提出应顺应乡村从“关系”到社会资本的资源配置逻辑之变.重点通过嵌入“地方性知识”、构建“生命共同体”、培育“公共精神”构建基于我国乡村社会资本提升的乡村规划理论框架.最后结合乡村调查与实践,提出了我国乡村规划的4个突破方向:①农民聚居:从村落走向社区;②公共物品供给:从“低水平的均衡供给”走向“多元、梯度、差异化的渐进提升”;③土地整治:从“经济需求”走向“村社发展”;④乡村治理:从“单中心”走向“多中心+网络化”.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6):92-94
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悠久农耕文化和独特地域特色的集中体现,具有促进产业集聚和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显著作用,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性。这种融合和拓展也成为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重要引擎。运城市地处黄河中游,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传统农业强市,在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文章以运城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样本,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提出了以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这个区域公共品牌为依托,打造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品质优良的运城农产品品牌形象;构建特色鲜明、环境优好、支撑有力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驱动农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3个方面的建议和路径,挖掘地理标志农产品这一区域公共品牌的经济价值,发挥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更好的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9.
通过片区综合开发可以有效解决城市近郊村无序开发、业态低端、功能单一等问题,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文聚焦近郊村片区综合开发存在的投资主体引入难、产业招引培育难、利益诉求协调难、服务运营管理难等难题,通过总结借鉴成都市相关区县推动近郊村片区综合开发的经验案例,提出组建联合投资运营主体、促进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利益联结分配机制、持续优化综合服务保障等策略,助力城市近郊村打造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相似文献   

20.
浙江乡村风貌与空间营建导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竹  王韬 《华中建筑》2014,(9):94-98
面对浙江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风貌特色缺失等相关问题,该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乡村聚落的区域分布、公共空间以及建筑营建进行了深入剖析,遵循与实际操作并行同步的方式给出针对性的营建导则。研究着眼于乡村风貌营建与管理工作,整合风貌特色与空间营建的行动导则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实施中由于单一视角切入而产生的低效与片面。同时关注对乡村内在特质和主体行为层面的表达,期望对浙江地区乃至更广范围的乡村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