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紧凑密集型规划理论的城市综合体设计具有高效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等优势。深圳大芬村油画广场设计通过运用紧凑密集型规划理论,形成复合型城市功能布局、丰富多变的城市型开放空间、立体型道路交通体系、多层次景观绿化、地标性建筑造型,为旧城的改造和土地的更新利用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孙一民 《建筑技艺》2021,27(3):12-14
1 城市设计:集约城市空间,精明取用资源 理想的城市模式,应该是采取审慎的态度利用自然环境与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余地,因此城市建设的集约紧凑非常重要.城市核心区的集约紧凑布局所形成的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将在城市节约用地上带来指数级增长的环境效益.同时,城市应该是功能复合型,而不是单一功能型,这样才能产生丰富多样的城市生活;从设计角度来说,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应具有包容性,既要包容不同层面的生活,产生城市活力,也要包容承建商、开发商等不同参与主体,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为城市赋予持久的活力.在向着这种城市理想状态的营建过程中,核心目标应当是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无论是早期与Sasaki合作的汇景新城国际竞赛、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佛山东平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抑或是近年来以广州市重点地段为主的城市营建,这样的基本逻辑框架是一直延续在我们长期实践中的.  相似文献   

3.
张京祥  唐爽  何鹤鸣 《城市规划》2021,45(1):9-19,29
创新正在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空间生长、利用的基本逻辑.面对创新型经济形态的新需求及城市空间发展的新逻辑,通过空间供给体系和治理方式的改革来促进创新活动与功能的蓬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创新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本文解析了创新企业、创新网络、创新人才三类创新要素对城市空间的新需求特征,进而结合近年来的典型地方实践探索,提出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的主要策略,包括探索适应创新不确定性的分层控规体系,鼓励促进功能混合的用地管控方式,完善吸引创新项目的土地精准供给方式,支持促进持续创新的存量空间盘活方式,建构促进创新交往的共享空间营建方式,为城市创新发展转型及创新空间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产业用地供给与治理是关乎城市创新发展成败的关键环节.新的产业人群、产业业态对城市空间产生了新的使用需求,激发了城市空间的迭代升级,也对土地资源供应、规划与用途管制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现行的产业用地供给体系与治理方式无法响应创新型经济的需求.面对经济形态与城市空间的全新逻辑关系,探索适应创新型经济的土地供给侧改革成为地方政府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干预手段.本文在解析创新型经济发展导向下"人-产-城"特性的基础上,聚焦适应创新型经济的产业用地供给与治理策略,总结典型地方的实践探索经验,进而针对供前、供时、供后等土地供给环节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创新发展背景下的城市产业用地供应与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紧凑城市的理论兴起于西方国家,它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转向紧凑的城市建设模式,制止城市蔓延,试图从城市形态角度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我国大部分城市化地区正面临城镇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土地资源迅速消耗的困境.本文以昆山为对象,主要分析它的用地布局和工业用地的发展模式,以及对城市风貌的影响,希望借鉴紧凑城市的相关理念来改善城市...  相似文献   

6.
对功能混合以及相关的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从当前我国大学城普遍存在的功能单一和机械分区现象出发,总结其发展历程、空间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功能混合对大学城建设的启示:引入高新技术产业、居住、商业服务设施等用地,实现土地用途的多样化,并提出多种功能混合模式,实现集约用地和紧凑布局,塑造大学城综合的城市功能和丰富的城市空间形态,从而聚集人气和提升活力。  相似文献   

7.
空间利用的低效和环境资源的不堪重负敲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警钟,同时也推动了规划师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形态的探索和研究,城市空间的紧凑性发展逐渐成为城市形态可持续性的议论焦点。研究从城市空间紧凑性的测度入手,借鉴国外研究方法对常州市产业空间的紧凑性进行测度分析,提出规划对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双重影响,用地的集约和浪费直接影响到产业效益的集聚与分散,而产业门类的布局会影响到产业链的衔接与市场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项目所处特定的地域及不同人群构成的分析,作为设计的本源,同时关注公共空间的品质,构建复合功能空间,保持街区活力,力图创造具有特定地域人文精神的社区居住氛围,培养和延续城市空间特质。  相似文献   

9.
方素  夏晟 《建筑技艺》2021,27(3):30-34
当前城市更新中的土地资源约束日益凸显,从外延拓展走向内涵提升、从粗放走向精细的城市发展模式成为一种必然.通过回顾城市空间立体化的相关研究,以广州琶洲西区城市设计为例,从土地利用、综合交通、公共空间和绿化空间四个维度进行剖析,指出集约紧凑的城市空间立体化发展模式是以营造弹性和地方特色空间体系为目的,采用城市设计手段与精明开发模式解决土地资源紧缺与城市发展需求矛盾的过程.案例聚焦空间立体化的城市设计方法,阐释集约紧凑的空间立体化模式,最终为高强度地区的城市设计实践提供经验借鉴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去年6月,《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正式发布.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更加强化空间资源利用的提质增效.深圳是全国最先遭遇空间资源紧约束的超大城市,也是空间发展模式最先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城市.  相似文献   

11.
自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城市创新空间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在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城市与地区,有限的土地资源约束城市空间走向紧凑、集约、高效发展,高强度发展或将成为许多城市的无奈选择.在高强度开发的背景下,城市创新空间面临空间重构,其形式与内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探讨了高强度城市创新空间的发展机制,并基于深圳重点片区的规划实践,归纳了高强度城市创新空间多层地面、空间互联、多元混合、弹性共享、立体产链五种空间组织方式,以期为高强度城市创新空间的营造与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北京的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式”走向“内涵式”的深度发展时期,着力解决职住错位、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设施配套不足、与周边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城市生活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居民对重构紧凑、完整、便捷、网络化的城市生活空间的诉求日益强烈,城市空间结构亟需调整.在贯彻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国内外城市生活空间研究与生活圈规划实践进展,梳理、总结已有研究中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特征,提出构建以“基础生活圈-通勤生活圈-扩展生活圈-协同生活圈”为核心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理论模式,并在北京的实体空间上进行了实践探讨.认为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可以推进公共服务在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空间上的均等化,是解决目前城市问题,优化城市生活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切实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彭泽群 《建筑与文化》2021,(10):137-139
长期的规划实践证明,混合用地是提高城市活力、实现集约发展的重要手段,但高混合度街区同时也增加了街区管理的难度,成为了犯罪案件发生的潜在环境因素之一.因此,探讨混合用地对街区安全性的影响有助于为城市功能布局提供新思路.文章以福州鼓楼区为例,从功能类型以及空间组合方式两方面研究混合用地对街区犯罪案件的影响,并从环境预防犯罪的理论角度提出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深圳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率先遭遇"四个难以为继"的发展限制,2009年7月31日,分开4年的深圳规划局和国土房地产局合并为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对照4年之前,深圳的土地资源更加紧张,城市生活成本居高不下,违章建设量大幅增加.新成立的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提出了"规划实施、用地保障、市场有序、资源安全"16字的方针,意在适应深圳高度市场化和公共服务性政府的趋势,变被动为主动,创新总体规划的实施机制,提升土地使用效率,保卫基本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就业生活环境.从提高土地利用效能入手,适应深圳市城市建设密度大,仍需不断创新的特色,在整合战略土地资源、创新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整合工业区资源、地下空间利用等方面提出探索性建议,为转型期大都市的国土与规划提供创新思路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公共空间面临总量不足、布局不佳和可持续性差的严峻形式,这与我国城市土地财政现象、空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城市人口快速增加等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在复杂的环境中,城市中出现了一种兼有购物消费和公共休闲功能的新型空间——商业公共空间,并成为我国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空间类型、经济属性、市民消费行为特征和空间资源配置的角度,结合空间生产和新城市主义功能复合理论,对该类空间的界定、形成和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商业公共空间有助于解决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困境,能够通过空间收益的经济关系提高市民群体的社会地位,使城市空间更好的满足市民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16.
宫聪  吴竑  胡长涓 《新建筑》2022,(1):49-54
城市中心区的公共空间活力与生态功能是关乎城市环境及社会生活质量的关键问题.文章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对比研究,提出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城市公共空间生态功能优化的关键点与方法.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在识别城市公共空间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对这两类基础设施的公共活力与生态敏感性进行用地适宜...  相似文献   

17.
利益博弈视角下的城市土地再开发与规划调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辉  丁金华 《规划师》2013,29(7):85-89,100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土地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空间基础已经趋紧,面向存量建设用地的城市土地再开发逐渐成为地方政府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但由此引发的土地空间利益冲突问题也日益突出,城市规划作为调控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公共政策,应更有效地发挥平衡各方利益的职能。研究从利益博弈的视角重新审视城市土地再开发中利益主体行为范式以及相互之间的冲突焦点,剖析规划调控中存在的公众参与泛化、再开发路径单一、土地开发机制束缚等问题,重点从规划的组织、运作与管理等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划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8.
《规划师》2018,(Z2)
在实践层面,目前国内城市CBD基本都建设在增量用地上,即使利用存量用地,也并未对原有工业设施进行保留;在理论层面,现有关于CBD地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较少。文章以广州琶洲西区珠江啤酒厂改造规划为例,结合广州CBD规划建设导向提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策略,并总结出3种改造方式:一是工业厂房结合城市公共空间进行适当保留,虽然牺牲部分土地价值,但是可以提高整体空间品质;二是工业厂房改造后的功能与CBD互补,既可在白天服务商务办公人群,又可在夜间增强地区活力,推动CBD地区成为城市魅力中心;三是工业厂房布局与地区开敞空间体系衔接,引导人流以促进工业厂房的活化利用。  相似文献   

19.
科技创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科创走廊整合创新要素,打造协同发展的创新网络,成为强化创新功能、优化空间组织的主要方式。文章基于创新网络理论探索构建“区域—城市—地区”三大层面创新网络的科创走廊空间,在功能组织、创新模式和规划策略等内容上明确各层面规划重点,促进知识生产、转化和服务三大创新活动互融互动,推动形成一体化的创新城市地域。  相似文献   

20.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澳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然而发展空间限制、旧城更新、生态环境保护、交通压力等城市问题使其在湾区发展中的优势与作用未能明显显现出来。如何能够既满足城市发展对用地的必然需求,又做到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澳门急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澳门城市空间的现状及改善的方向,将紧凑城市理论与土地集约利用理论联系起来,提出紧凑与集约并置的澳门城市空间发展要求。进一步通过划定合理的城市增长边界,建设用地适度混合利用,完善城市资源配置系统三方面策略解决澳门城市空间匮乏,土地利用破碎化,资源配置系统不完善的问题。最终实现城市系统的完整与元素的优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