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灾后恢复重建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央决定其灾后重建要走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群众广泛参与"的新路子。经过三年重建的实践,这一创新性思路产生了丰硕的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恢复重建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项目背景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7.0级地震,最大烈度9度,受灾范围约18,682km2,震区共发生余震4045次,受灾人口152万。"4?20"芦山地震造成社会经济和人民财产重大损失,国家启动灾后一级应急预案,不遗余力的进行抢险救援和过渡安置工作,并迅速进入恢复重建阶段。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4?20"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决策要求,依照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中共四川省委关于"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有关情况的报告》的重要批示"全面准确评估灾害损失,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科学重建要求,尽快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保障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科学、高效、有序地开展,积极、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18,(11)
文章通过对比汶川、玉树的灾后恢复重建模式,深入剖析芦山模式的意义和内涵,围绕"地方组织框架转型、规划技术服务模式创新、公众参与自治模式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社会再生"等方面,探索出我国灾后恢复重建体制机制从"举国援建"到"地方负责制"的新路径,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4.
刘玮  胡纹 《城市规划》2015,(9):27-32
分析比较我国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灾后重建规划方法,发现在经历了5年的发展和变革之后,灾后重建逐步从单中心的统规统建模式走向多中心的统规自建模式,这种规划方法的转型预示着规划制度从它组织向自组织演进。具体而言,通过对比两次灾后重建的模式,从规划组织途径的转型、规划战略的调整和灾后重建模式多样化三个方面阐述了规划方法向自组织演进的趋势,试图寻找以制度创新来解决传统规划方法失效困境的可能性,最后得出结论:引起制度变迁的关键要素是村民基层自建组织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4· 20”芦山地震破坏性强、受灾地域广、受灾群众多、安置灾民规模大,是预防次生灾害任务最重的自然灾害.为切实做好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和受灾群众安置点的消防工作,通过对“4· 20”芦山地震受灾群众安置点存在的火灾隐患、消防管理等问题的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地震灾区灾民过渡安置点火灾防控的措施,对防止人员伤亡的火灾和“火烧连营”情况的发生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最高烈度达到9度,根据《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灾害评估报告》,名山区被确定为重灾区1之一。至四月底,地震灾区前期救援已基本结束,工作重心转入到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划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7.
曾卫  封健  王华 《风景园林》2019,26(11):103-107
灾后重建关乎灾区长远稳定的发展,不仅受到学者的关注,也是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工作,其涉及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及物理等多个层面。芦山"4·20"地震发生以来,作为灾害的见证者和灾后重建的践行者,以芦山根艺苑广场设计为契机,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提出"重塑"的设计理念,以灾后重建中公共空间的生态重塑、文化重塑和公共重塑为研究内容,着眼于以问题为导向、需求为目标的设计框架,探索和归纳灾后重建中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路径,体现其本土性、文化性、公共性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8.
城市地震灾害管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地震灾害管理的主要内容:地震灾害损失预测、紧急响应和救援、灾后恢复重建;总结了日本阪神大地震上述三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和我国城市地震的灾害管理工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是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汶川地震城镇灾后恢复重建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空间结构规划、城镇重建类型、综合交通重建、市政工程重建、风景名胜区重建、重建投资估算等内容,记录、回顾与总结了各部分的编制过程与技术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芦山地震中市政基础设施受损情况进行评价,提出市政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体系规划方案,将灾后恢复重建分为应急、恢复、提升三个阶段,提出各阶段规划实施内容。  相似文献   

11.
陈国平 《四川建筑》2015,(3):31-32,35
文章以汶川地震以及芦山地震后成都市的灾后重建规划为例,阐述了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在成都灾后重建规划中的运用,并指出通过灾后重建,成都实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2.
文中首先从整体上对“88”九寨沟地震灾情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就灾害的损失情况与汶川地震、芦山地震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此次地震损失相对较小的原因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然后在对灾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各方有关信息的搜集和梳理,汇总得到九寨沟景区景点受损情况、生态环境受损情况、基础设施受损情况以及房屋建筑受损情况。随后对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来自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市场信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灾后重建的原则、方式和具体路径,以及灾区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信息动态     
<正>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正式启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1日宣布,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决定,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已经成立,主要负责组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编制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迅速组织编制了一系列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目前《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及其10个专项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颁布实施,为做好下一步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文简要回顾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组织途径、总体思路和规划内容;对规划在定位、前期法律法规与政策储备、科学性以及协调性方面值得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构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的设想,并就其体系建构的原则和框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文中首先从整体上对"8?8"九寨沟地震灾情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就灾害的损失情况与汶川地震、芦山地震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此次地震损失相对较小的原因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然后在对灾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各方有关信息的搜集和梳理,汇总得到九寨沟景区景点受损情况、生态环境受损情况、基础设施受损情况以及房屋建筑受损情况。随后对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来自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市场信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灾后重建的原则、方式和具体路径,以及灾区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了解和研究发达国家灾害预防应急体系建设、灾后重建管理的经验、特别是美、日、加等国的灾后重建经验,对我国四川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本文通过国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资料收集和分析,试图找出适合我国灾害预防和灾后重建的管理体系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高层声音     
我国发布首个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门条例;国家出台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我国加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以"四二○"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宝兴县灵关镇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为实践,通过对灵关镇传统生活模式的解构,探索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型开放式街区发展模式,并与灾后重建工作紧密结合,为以后的重建类规划及小城镇特色街区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诸如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在全国范围内频繁发生。灾后重建过程既是灾害应对中的必备环节,也是国家层面的政治任务,汶川地震后"三年重建,两年完成"的灾后重建,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城市建设角度都是非常成功的,然而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在一定层面上成功的背后突显出"文化堕距"(culture lag)现象。本文针对灾后重建中灾民心理空间重构过程以及生活惯性重构过程进行研究,两个重构过程即为所存在"文化堕距"现象的弥合过程,以笔者在汶川地震灾区,包括新北川县城、都江堰市等地进行的实地调研所获取的一手信息为论据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减灾中心建设项目属国家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事业发展重要项目之一,是国家四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建设中省级减灾中心建设的示范工程,是四川省综合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的技术支持和辅助决策的重要平台,是实现国家和四川省防灾减灾阶段性目标的重大工程,省减灾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提供一个信息完全共享、反应迅速的省级指挥应急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