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基于城市建筑系统、城市供热系统以及城市电网系统的内在和外在的联系,构建了1种城市供热领域碳排放预测完整的方法。并从电网结构、供热结构、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等方面,建立了全场景的理论关联公式,构建了涵盖供应侧和使用侧的供热全场景模型和测算方法。所建立的预测方法具有更高的透明度、可重复性和灵活性。最后,以黑龙江省城市供热系统为例,分析了影响因素互相作用的机理,结合各因素的变动趋势,分场景定性、定量分析了各子系统变化对未来城市供热碳排放的影响,并对2020—2060年黑龙江省集中供热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为政府今后节能减排的政策优化及政策选择提供了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3.
范丽佳 《重庆建筑》2021,20(10):23-25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大势所趋.我国是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之一,而建筑业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大户.该文首先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从建筑全生命周期角度对中国建筑业的碳排放现状进行了简析,并讨论了中国建筑业实现碳中和的技术路线;最后,针对低碳发展背景下建筑电气化的未来趋势,对"光储直柔"新型能源系统实现碳中和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面对全球变暖的危机,中国作出战略部署:将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并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以应对气候变暖.建筑业作为能耗大户,理应对此积极响应.该文通过分析中国建筑碳排放现状,针对建筑建造和建筑运行两大部分的巨大碳排放量,探讨建筑行业要达到碳中和的可能途径.认为应以提升建筑节能为基础,同时改变用能方式,推行完全的"电改气",大力发展风电光电,这些都是减少建筑运行过程碳排放的有效途径.除了建筑运行的间接碳排放外,通过改变"大拆大建"模式,减少由建筑建造造成的碳排放和建筑领域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同样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愈发严峻,但节能减排措施主要偏重单项或单体,缺乏系统性谋划,亟需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运维更新全过程中权衡、统筹和协调.本文指出了我国城市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提出了规划节能与碳减排的主要技术,即城市未来发展总体建设规模(建设量)的预测和设定、城市产业结构的确定和节能低碳目标的预测和设定、城市详细规划阶段合理布局城市形态以获取城市"先天低碳基因"的技术手段、城市建设阶段节能低碳型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技术、城市更和运维新阶段的关键技术、碳中和城市绿色技术碳排放评估体系,并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运维更新全过程给出了城市碳减排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双碳”背景要求下各行各业都积极响应号召,提出方针政策致力于碳中和工作。中学校园人口密集、能源结构复杂,作为该文的典型案例分析。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逐项逐月进行单体建筑能耗分析,计算校园整体运行阶段碳排放,得出校园运行阶段碳排放特点,提出针对性碳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英国建筑节能减碳政策的发展历程和最新动态,陈述了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的职能、碳排放预算的概念和英国建筑领域实现碳中和平衡净零路径的基本内容,分析总结了英国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土空间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资源保护利用修复的蓝图,是保障城市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文件。当前,将碳中和目标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缺乏与基础数据相关联的碳定量方法、明确的碳汇和碳减排目标,以及纳入规划体系的碳中和约束指标与具体落实策略等。研究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探索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的碳中和评估方法;围绕“目标—指标—策略”框架,确立碳中和目标,建立碳中和指标体系;探索与开发利用、专项要素等挂钩的实施策略,有效链接碳中和与国土空间规划,探析协同推进“双碳”战略和国土空间战略的技术框架与实施路径,从而促进国土空间的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9.
低影响开发措施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解决水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其碳排放核算与减排路径对于实现“双碳”目标下海绵城市的低碳绿色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低影响开发措施核算边界模糊不清、核算方法亟需完善及碳减排路径有待深入探讨的现状,以碳排放因子法为依据,运用全生命周期法的思想,以汕头市中心城区北岸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低影响开发措施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适用于传统水文处理措施透水铺装与绿色基础设施雨水花园和下沉式绿地的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分析了其碳减排路径与效果。结果表明:①在30年全生命周期内,各措施碳排放总量达2 225 t CO2-eq,且主要集中在透水铺装的建设阶段,占88%左右;②从碳减排的角度来看,当透水铺装材料的选取20 cm厚级配碎石、30 cm厚1∶6干性水泥砂浆、6 cm厚透水路面砖时,可在径流量控制率为65%的前提下为现有透水铺装建设减少高达930 t的碳排放量;③从碳汇角度来看,仅占低影响开发措施总面积20%左右的雨水花园和下沉式绿地,通过植物固碳可产生约1 665 t碳汇,可以抵消全部措施全生命周期63%左右的碳排;绿色措施规划面积按照现有雨水花园...  相似文献   

10.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大湾区和城市样区两个层面的碳排放总量、碳排放效率与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空间形态、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相关性,得出高度融合的产城关系、更合理的用地结构、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后工业化的产业结构、较高人口素质和密度都会相应提升碳排放效率。提出建议:优化国土空间碳排放格局,控制各类用地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加快推进生产体系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向转型;全面推进低碳城区、低碳园区、低碳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态资源的价值核算方法,推动形成跨区域的碳补偿机制完善碳排放交易机制。  相似文献   

11.
12.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提出于2030年前后达到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建筑碳排放的控制是减排工作的关键.在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各国亟需制定涵盖建筑能耗及碳排放计算模型的减碳路线.建立建筑碳排放计算模型的基本方法分为自上而下方法和自下而上方法.欧美国家主要应用的建筑碳排放计算模型有Inver...  相似文献   

13.
介绍哥本哈根碳中和行动路线图、能源生产碳中和技术方案以及支撑项目,分析哥本哈根碳中和路径对中国的启示。认为中国应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分行业分领域制定不同的路线图,政府做好监管工作,做好技术研发,以能源安全为前提实施碳中和。  相似文献   

14.
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对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利用CBCEM模型对我国建筑运行碳排放进行中长期预测,研究了我国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的目标和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建筑领域按照现有发展模式,建筑运行碳排放将在2038-2040年达峰,碳排放峰值约为31.5亿tCO2,到2060年碳排放量仍将有27.2亿tC02,无法实现建筑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及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通过现有技术措施的组合实施,可将建筑领域碳达峰时间提前至2030年左右,峰值强度约为26.5亿tCO2;通过测算不同情景下建筑碳排放量,综合考虑技术难度、成本和可推广性,建议技术措施的优先级是:提升新建建筑能效>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本研究为我国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江亿  胡姗 《暖通空调》2021,51(5):1-13
建筑部门是能源消费的三大领域(工业、交通、建筑)之一,也是造成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的主要责任领域之一.在2030年之前力争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央对我国低碳发展给出的明确目标和时间表.中国建筑部门实现碳中和意味着零排放,指的是建筑部门相关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同样影响气候变化的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都为...  相似文献   

16.
张时聪  王珂  杨芯岩  徐伟 《建筑科学》2021,37(8):189-198
我国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占全社会总碳排放的比例为22%,建筑部门的节能减碳工作对我国"30·60"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影响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并对其中长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构建了基于LEAP模型的建筑运行碳排放长期预测模型,量化分析不同建筑部门减碳工作对双碳目标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基准情景下,我国建筑运行与相关基础设施碳排放将于2040年左右达峰,峰值为31.1亿tCO2;通过建筑节能强规提升、建筑光伏一体化、清洁取暖等工作有效开展,我国建筑部门碳达峰时间可提前至2030年,峰值为27亿~28亿tCO2,到2060年,建筑领域将剩余6亿~8亿tCO2需要完成碳中和.  相似文献   

17.
18.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风景园林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者们从生命周期维度对景观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等不同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减碳路径。作为一线景观从业者,本文从企业视角论述如何通过建立碳中和战略体系、技术研发体系、构建低碳企业文化等方式实现低碳发展。通过解析杭州智慧产业园、安顺虹山湖市民公园等实践案例,阐述在风景园林项目中实现碳中和的具体方法,以期为其他设计提供参考,为风景园林助力碳中和提供更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从建筑用能减碳、固体废物处理减碳、增加校园碳汇减碳等方面介绍国外高校碳中和路径,结合我国高校校园建设和运行过程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高校碳中和的路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碳中和”政策出台,供热行业积极推进系统重构。对于北方城市燃气企业而言,供热负荷占比较高,部分企业甚至高达80%。供热行业碳中和路径与北方城市燃气企业发展息息相关。本文对国内供热行业发展现状和相关政策进行梳理,研究燃气企业应对供热行业碳中和的技术路径,为燃气企业在“双碳”目标下的可持续发展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