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提高酸笋的食用安全性,生产低亚硝酸盐的酸笋,以柳州新鲜竹笋为原料,采用自然发酵和纯种乳酸菌发酵酸笋。通过对发酵过程中pH值、总酸、还原糖及亚硝酸盐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发酵后酸笋的质构和风味进行测定,探究不同发酵方式对生产低亚硝酸盐柳州酸笋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纯种发酵酸笋中pH值、还原糖和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自然发酵,总酸含量高于自然发酵;发酵后,纯种发酵酸笋的硬度、脆度和感官评分均优于自然发酵,但2种方式发酵酸笋的风味成分较为相近且主要风味成分为酯类、醛类、酚类和醇类物质。相较于自然发酵,纯种发酵酸笋亚硝酸盐含量较低,发酵周期较短,保持了与自然发酵酸笋相近的风味成分,研究结果可为研制低亚硝酸盐柳州酸笋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以凝结芽孢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方竹笋蔸获得改性膳食纤维的条件,提高膳食纤维的溶胀率。方法:以浓度为50%(m/v)的笋蔸匀浆为发酵基质,运用响应面法研究了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以及菌种比例对笋蔸膳食纤维溶胀率的影响。结果: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和菌种比例等因素对方竹笋蔸膳食纤维的溶胀率均有显著性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30 h、发酵温度41.8℃、接种量2.46%、凝结芽孢杆菌:嗜热链球菌=3:1。结论:经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发酵,方竹笋蔸膳食纤维的溶胀率提高为8.56 m L/g。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我国功能性乳制品研发基础薄弱,发酵膳食纤维酸奶大多采用传统酸奶菌的现状,采用全因子试验研究料水比和均质时间对竹笋膳食纤维汁pH值和稳定性的影响。以自行分离选育出的10株新型益生乳酸菌为试验菌株,以保加利亚乳杆菌Lb-DR、嗜热链球菌St-LDY为对照菌株,研究菌株在竹笋膳食纤维汁中的生长活力、产酸特性,对菌株进行初筛。分析初筛菌株发酵的竹笋膳食纤维牛乳培养基的感官品质,对菌株进行复筛。研究复筛菌株发酵竹笋膳食纤维酸奶的通便功能。结果表明:竹笋膳食纤维与水的比例1∶10,均质时间15 min,调配的竹笋膳食纤维汁均一、稳定,pH值为6.34,适合乳酸菌生长繁殖。经初筛和复筛,获得3株益生乳酸菌,即:植物乳杆菌 07-191、鼠李糖乳杆菌05-28、干酪乳杆菌05-21。将其分别在竹笋膳食纤维汁中37 ℃发酵12 h,活菌数分别是1.77×109,2.76×109,1.59×109 CFU/mL,pH值分别是4.51,4.68,4.75,滴定酸度分别是53.2,56.2,54.6 °T。其分别发酵的竹笋膳食纤维牛乳培养基的风味优于其它菌株,适宜发酵竹笋膳食纤维酸奶。复筛益生菌发酵的竹笋膳食纤维酸奶能够促进小鼠小肠推进,缩短排便时间,增加排便粒数和排便量,即竹笋膳食纤维酸奶具有通便功能。  相似文献   

4.
3种竹笋膳食纤维制备工艺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笋纤维具有良好的天然生理活性,利用笋蔸制备活性食用纤维添加剂,变废为宝,成本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中以笋蔸为原料,研究了简便处理、酸碱处理、发酵处理3种竹笋膳食纤维制备工艺,并对产品生理活性、感官品质、得率与纯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发酵处理法为最好,该法处理后过120目筛的竹笋膳食纤维,得率为51.23%;纯度为92.62%;持水力为8.40 g/g;溶胀性为7.60 mL/g;同时感官品质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竹笋来源丰富,获取成本较低,拥有较高的食用、药用价值,可食部分和笋渣等下脚料中都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竹笋膳食纤维作为一种丰富低廉的膳食纤维源,虽然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我国对竹笋膳食纤维的研究、加工和利用仍有待挖掘。为了促进竹笋膳食纤维的研究开发利用,对比竹笋膳食纤维的提取工艺及优缺点,分析竹笋膳食纤维的主要功能特性,探讨竹笋膳食纤维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总结当前竹笋膳食纤维研究中存在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竹笋膳食纤维食品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酸笋因其独特风味和适口的酸味备受大众喜爱,富含营养价值,包括人体所需的7种氨基酸、膳食纤维、矿物质以及其他活性物质。此外,螺蛳粉产业的扩张推动了整个酸笋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演替变化对于形成酸笋独特风味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简要探讨了自然发酵和纯种发酵的优缺点,并对比得出纯种发酵具备更多优势;重点概述了在酸笋发酵过程中主要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其变化和功能性微生物,以及包括有机酸、氨基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在内的风味成分;总结了在酸笋发酵过程中碳水化合物代谢、有机酸的形成、氨基酸的形成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等方面的代谢机制。本综述旨在为提高酸笋的高品质调控提供理论基础,并进一步促进酸笋食品行业的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桐梓县方竹鲜笋及其加工产品(干笋、水煮笋)为研究对象,测定蛋白质、脂肪、总糖、膳食纤维、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单宁、草酸及嘌呤类物质等品质指标含量,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方竹笋中脂肪、总糖、维生素含量较低,蛋白质、膳食纤维、氨基酸、矿物质含量丰富;单宁、草酸、嘌呤类物质含量较高;干笋、水煮笋由于加工过程和储存过程的影响,蛋白质、氨基酸、总糖、矿物质及维生素的含量都有所减少,单宁、草酸、嘌呤类物质含量减少较为明显。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桐梓县方竹笋的食用及其加工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竹笋膳食纤维乳酸发酵改性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优化乳酸发酵法对竹笋膳食纤维改性的条件,应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竹笋浆液添加量和接种量对膳食纤维持水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植物乳酸菌为发酵菌种的响应面优化实验中,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和接种量等对膳食纤维持水力有显著性影响,并据此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根据此模型进行工艺参数的优选结果是:接种量为2.9%、发酵温度为40.9℃、发酵时间为23h,膳食纤维的持水力高达9.19g/g.  相似文献   

9.
不同发酵方法对泡雷笋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接入植物乳杆菌、陈泡雷笋卤和自然发酵的泡雷笋在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总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pH值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加入 3 %陈泡雷笋卤的泡雷笋口感和品质最佳 ;接入植物乳杆菌的泡雷笋产酸速度最快 ,pH值下降最快 ,亚硝酸盐含量最低 ,感官品质仅次于加入 3 %陈泡雷笋卤的 ;自然发酵的泡雷笋发酵速度最慢 ,感官品质最差 ,其亚硝酸盐含量明显高于其他 2种方法生产的泡雷笋。  相似文献   

10.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7):163-168
通过对不同处理方式下毛竹笋发酵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进行对比分析,为鲜笋发酵保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4种处理方式中(竹笋经漂烫或不漂烫后采用自然发酵或乳酸菌接种发酵处理),漂烫乳酸菌发酵竹笋保鲜效果最好,经处理保藏63 d后,竹笋中可溶性糖、粗纤维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0.13%,8.87%和0.36/100(g/g),K和Ca含量分别增加了458.48 mg/kg和50.53 mg/kg,Fe、Mg等各元素损失最小;与其他3种方法相比,此法能够有效保持竹笋中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降低毛竹笋的粗纤维含量,减缓毛竹笋木质化的速度,加快竹笋与发酵液之间矿物质元素的交换,有利于提高竹笋中的矿物质元素含量,改善发酵毛竹笋食用品质并有效延长其贮藏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了乳酸菌发酵法制备苦竹笋膳食纤维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在竹笋浆中加入3%脱脂奶粉和0.5%蔗糖,接入4% (v/v)的嗜热链球菌与保加利亚乳杆菌配比为1∶ 1的发酵剂,在41℃条件下恒温发酵20h,有最高的总膳食纤维和可溶性膳食纤维收得率.将发酵浆汁过滤、真空干燥、粉碎,制得的苦竹笋膳食纤维产品呈乳白色、口感细腻、有苦竹特有的清香风味,其持水力为8.43g/g,溶胀性为3.52mL/g,总膳食纤维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分别为76.87%、15.73%.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世界上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竹笋产量占据世界首位。竹笋具有高纤维、低脂肪和低蛋白的特点,竹笋中丰富的膳食纤维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食品原料。该文总结了竹笋膳食纤维理化特性包括水合性质、吸附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等,及其作用机制和生理功能;对比了不同竹笋膳食纤维提取方法的优缺点;该文对竹笋膳食纤维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和研究进行了全面概括,为进一步研究竹笋膳食纤维及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乳酸菌发酵制备竹笋膳食纤维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介绍了以竹笋为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制备竹笋膳食纤维的工艺。与非发酵同类产品相比,此膳食纤维的粗纤维含量和持水力均有较大的提高。此法对产品无污染,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4.
为开发一款品质优良的方便型发酵苦竹笋产品,研究发酵方式和发酵工艺条件对发酵苦竹笋品质的影响,以苦竹笋为主要原料,以产品的总酸含量、VC 含量、亚硝酸盐含量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确定苦竹笋的发酵方式,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筛选苦竹笋的最优发酵工艺条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发酵苦竹笋成品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接种乳酸菌发酵为最佳发酵方式;最优发酵工艺条件为蔗糖添加量2%、食盐添加量5%、乳酸菌粉接种量0.10%,发酵时间6 d;成品中检测出25 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5 种、酯类7 种、烯烃类7 种、醚类1 种、酸类1 种、酮类1 种、其他3 种,相对含量依次为48.13%、33.69%、11.99%、4.16%、0.22%、0.19%、1.62%。该条件下制作的发酵苦竹笋产品色泽好、风味佳、质地脆嫩。  相似文献   

15.
以雷竹笋渣为原料,以1∶1比例混合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作为发酵菌种,以液料比、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菌种接种量对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法制备雷竹笋渣膳食纤维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发酵法制备雷竹笋渣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为:接种量为4%,发酵温度为40 ℃,发酵时间为24 h,液料比为10.0∶1(mL∶g),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膳食纤维得率为(80.20±0.60)%,其持水力、溶胀性、结合水力以及阳离子交换能力分别为7.68 g/g、5.53 mL/g、5.47 g/g、0.39 mmol/g。雷竹笋渣经发酵后,膳食纤维的纯度和物化性质均得到一定的提高,表明发酵法是一种可行的膳食纤维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16.
麻竹笋是我国常见竹笋中品质优良的一种禾本科植物, 常出现于南方地区, 其含糖率高, 富含氨基酸、膳食纤维等, 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天然优质食材, 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首先系统综述了麻竹笋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包括多糖、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元素等物质; 总结了麻竹笋中的主要风味物质并明确了其关键醛类风味化合物, 对麻竹笋中苦涩风味的来源进行讨论, 发现单宁是引起麻竹笋苦味的主要原因, 简要总结了降低麻竹笋苦味的措施; 重点探讨了麻竹笋中的黄酮、多酚、甾醇等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功能, 同时对膳食纤维在麻竹笋中发挥的功能性进行了简要的叙述。本综述可为麻竹笋的进一步应用推广, 尤其是功能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提高麻竹笋的利用率提供参考意义, 进而拉动产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为提高小麦副产品的加工利用率、提升小麦糊粉层粉的营养品质,以小麦糊粉层粉为原料,以植物乳杆菌JCM1149为发酵剂,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方差分析优化得到最佳发酵条件,并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对比发酵前后小麦糊粉层粉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质、B族维生素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样品中多酚含量的影响顺序为发酵时间>发酵温度>JCM1149接种量,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22 h、JCM1149接种量1.4×107CFU/g、发酵温度38℃,在该条件下发酵得到的小麦糊粉层粉酸面团多酚含量为(2.31±0.01)mg/g。发酵后小麦糊粉层粉酸面团蛋白含量和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下降,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升高,膳食纤维比例得到改善;镁、铁、钙、锰等微量元素和B族维生素含量明显提升,必需氨基酸含量较发酵前提升18.19%,芳香族氨基酸含量上升。  相似文献   

18.
《中国食品添加剂》2020,(1):172-178
膳食纤维被称为人类的"第七种营养素",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和生理功能,竹笋中得膳食纤维含量丰富,对人体健康颇有益处。该文从竹笋膳食纤维的组成成分、改性原因及改性方法进行了剖析与总结。目前为止,竹笋膳食纤维的主要改性方法有化学法、酶改性法、发酵法、高压均质法、双螺旋挤出法、超微粉碎法和联合改性等,各种改性方法均有优缺点,本文对上述几种改性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综述,以期为竹笋膳食纤维的研究、开发、应用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竹笋膳食纤维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理化特性,可显著改善冷冻面制品的品质。采用流变仪、低场核磁和扫描电镜等手段,研究了竹笋膳食纤维对面团恒温冻藏过程中蒸煮特性、流变特性、水分分布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竹笋膳食纤维的添加减少了面团的蒸煮损失率,且在21 d时蒸煮损失率的减少最大,为6.58%;竹笋膳食纤维的添加增加了面团的吸水率,且在14 d时吸水率的增加最大,为24.82%;竹笋膳食纤维的添加使得冷冻面团的弹性模量和黏性模量提高;竹笋膳食纤维改变了冷冻面团的水分分布,主要体现为强结合水的先上升后下降和弱结合水的下降。扫描电镜研究发现,竹笋膳食纤维改变了冷冻面团的微观结构,使其淀粉颗粒与面筋网络排列更加细腻。研究发现,在冻藏过程中,在面制品中添加膳食纤维可以通过改善面团的水分分布和微观结构,从而影响了面团的蒸煮特性及流变学特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香菇柄经过乳酸菌发酵后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方法采用乳酸菌为菌种发酵香菇柄,与未添加乳酸菌的香菇柄作比较,测定发酵前后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膳食纤维的单糖组成。结果与发酵前相比,香菇柄经过发酵后总糖、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下降,总膳食纤维、蛋白质的含量上升,尤其是可溶性膳食纤维和总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分别提高了2.13倍和2.71倍;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单糖组成种类无变化,其中,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含量增加,半乳糖含量减少;水解氨基酸的种类无变化,总量略有提高,除赖氨酸外,各水解氨基酸经过发酵后含量均未有减少;游离氨基酸总量减少了31.72%,但部分游离氨基酸含量有所增加,呈味氨基酸组成发生变化,酸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芳香味氨基酸含量均有提高。结论本研究为开发乳酸菌发酵香菇柄的香菇制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