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阳毅  徐菁 《山西建筑》2007,33(7):200-201
基于对童寯先生早期文献的研究,重新诠释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在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重要地位以及童寯先生在其中的重大贡献,从而完成对童寯先生在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童寯先生早期文献的研究,重新诠释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在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重要地位以及童寯先生在其中的重大贡献,从而完成对童寯先生在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3.
《工业建筑》2017,(3):37-42
以童寯在1933—1939年间为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设计的四所园区规划为对象,通过对四所工业园区整体规划、单体的平面及立面进行分析,探讨童寯在工业建筑中对于平面布局方式、立面构图元素和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法。研究表明:童寯在重视工业建筑功能合理性的同时,活用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手法,充分尊重场地的地形、气候、既有建筑等地域环境,体现出强调建筑功能性与地域性的设计倾向。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6)
图形符号元素在中国的建筑中应用极其广泛,建筑的形式美离不开图形符号的表现。本文通过阅读童寯先生设计的南京外交部大楼,认为童寯先生将民族图形符号以元素的形式大量的运用在建筑中,赋予了建筑另一种美学意义,再与西方的建筑符号进行比较,突出了中国建筑美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童寯先生(1900-1983)是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学家,其写作文本数量多、范围广、周期长、连贯性强,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文章概括了以作品为中心和以作者为中心两种现有研究模式,并在当代哲学的启发下,提出多文本阅读与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多文本阅读将童寯的写作文本与其他学者的文本并置,关注它们之间的意义重叠和冲突,进而深入理解其建筑思想的基本特征。话语分析是对其知识生产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关注写作背后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观等理论预设,并追溯其话语基础。在分类与分期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针对其建筑评论、建筑史和园林史等三类写作产品的研究框架,并指出通过这样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挖掘童寯建筑思想,还可以展现近代建筑家的思想群像。  相似文献   

6.
童寯先生(1900-1983)是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学家,其写作文本数量多、范围广、周期长、连贯性强,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文章概括了以作品为中心和以作者为中心两种现有研究模式,并在当代哲学的启发下,提出多文本阅读与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多文本阅读将童寯的写作文本与其他学者的文本并置,关注它们之间的意义重叠和冲突,进而深入理解其建筑思想的基本特征。话语分析是对其知识生产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关注写作背后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观等理论预设,并追溯其话语基础。在分类与分期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针对其建筑评论、建筑史和园林史等三类写作产品的研究框架,并指出通过这样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挖掘童寯建筑思想,还可以展现近代建筑家的思想群像。  相似文献   

7.
通过评析童寯的学院派受教背景,其满族遗民的成长经历,中国本土现代式建筑的实践经验,及其学院派、现代主义取向兼得的施教思想,初步得出结论:"沙坪坝时代"童寯的建筑设计教育,延续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早期中央大学建筑教育理念,并与同期上海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建筑系交相辉映。他们在学院派主导的建筑教育格局中,开拓了属于中国的现代建筑教育先河。  相似文献   

8.
杨廷宝与童寯作为中国第一代杰出建筑师对中国建筑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两人具有相似的教育背景及工作经历,然而两人的作品却表现出不同的设计倾向。轴线是中国传统建筑及鲍扎艺术重要设计手法之一,在表现建筑空间秩序,塑造建筑的威严性上具有重要作用。对称的外墙可形成轴线,但同时也会对建筑功能造成影响。该文通过对杨廷宝35件与童寯20件建筑作品的外墙对称性进行分析,对比两人在轴线使用上的差异,进而探究两人对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及追求建筑功能合理性所持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已故童先生遗著《童寯文选》对中国30年代流行的复古主义建筑的批判。童先生把用“大屋顶”来复兴中国建筑的企图比为企图用假辫子使死人复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一张含有同时期出生的中国建筑前辈童寯、梁思成、夏昌世三位先生生平及相关时期历史的时间表的分析,理解这些前辈的生活及工作状况,进而在这个背景下认识夏昌世先生专业旅程。  相似文献   

11.
甘琳欣 《中外建筑》2014,(11):66-68
童寯先生不遗余力的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园林遗产达半世纪之久,为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曾著《江南园林志》、《造园史纲》等多部著作,对中国园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将其放在世界各国园林的大环境中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就以这些著作中童寯先生的观点为基础,探讨中外园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正>前后期同学、同事、合伙华盖建筑事务所("华盖建筑"),由赵深、陈植与童寯于1933年刊报公告成立,3人皆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是前后期的同学。早年,赵深是陈植、童寯在"(北京)清华学校"的学长,出国留学后,赵深又是陈植、童寯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学长,他又早于陈植、童寯回国发展(1927年),先在其他事务所任职。1931年,赵深自办"(上海)赵深建筑师事务所",不久后,与陈植合办"(上海)赵深陈植建筑师事务所"(1931年)。1933年,  相似文献   

13.
梁思成 《建筑创作》2006,(4):150-151
梁思成先生于1937年写给童寯先生的这封信是童寯之孙童明及杨永生先生近年在编辑《童寯文集》时在童老的遗物中发现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砖瓦》2018,(11)
正1918年~1937年,有20多位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去学习建筑,最后,约18人学成归国。他们在中国各地,设计、建造了超过600个建筑,个个经典,建立了中国自己的建筑教育体系,培养后人。这批留学生,就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他们多来自清华学堂的留美预备班,大都是家底深厚,原本就是精英中的精英,包括梁思成、林徽因、杨廷宝,童寯、范文照、赵深、陈植等等,其中,童寯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简述了中国著名建筑学家童寯的生平及主要成就,并重点分析了童寯在其研究和实践中对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的运用。期望从研究方法角度更深入地理解童寯的研究过程及成果。  相似文献   

16.
童寯  杨永生 《建筑创作》2006,(3):138-143
我国第一代建筑学家、设计大师、建筑学教授童寯先生(1900—1983)于1928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建筑学硕士后,先后在费城科尔建筑师事务所和纽约伊莱·康建筑师事务所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于1930年4 月回国。从4月26日登船并于5月1日在英国南安普顿上岸,至8月26日抵达中苏边境,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比利时、荷兰、捷克、波兰和前苏联等10个国家参观考察达4个月之久,并用英文写下了近7万字(中文译文)的日记。童寯先生的这些日记弥足珍贵,经他孙子童文整理英文原稿并经童明翻译成中文, 已编入《童寯文集》(四卷本)第四卷。该书将于2006年五、六月份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现征得该文集编者童明、杨永生两位先生同意,本刊特选出若干篇日记先期发表,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童寯的职业认知、自我认同和现代性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德霖 《建筑师》2012,(1):31-44
“西装戴红顶花翎”这句对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的尖锐批评出自童寯——一位出身满族的中国现代建筑家之口。这句话就体现出一种复杂性.足令试图理解童的建筑史家们思忖。一方面.童是同辈中国建筑师中最为积极的现代主义建筑的宣传者.并对古典复兴式设计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另一方面.他热衷于中国文人绘画.还是中国传统园林研究的第一位现代学者。本文试图说明,童的这种复杂性体现了一位满族建筑师的现代性。作为一位满族人.他经历了本民族的衰落和清王朝的倒台.他对传统文人绘画与园林的心仪便反映出他的”遗民“心理和寻找可以遗世独立的”胸中丘壑”的愿望。而作为一名经历过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并接受了系统的西方教育的现代建筑师,他对于达尔文主义的”优胜劣汰”思想当比其他同道有着更切身的体会。这当是他讽刺大屋顶设计.在创作上坚持时代精神,在写作中积极宣传现代建筑科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涂欢 《建筑学报》2007,(1):95-97
东北大学创办的建筑系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史上第二个建筑系。作为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先驱者和实践者,东北大学建筑系凝聚了梁思成、林徽因、童寯、陈植等一大批著名的建筑教育学家的心血。通过对其创立背景、教师队伍及教学探索等方面进行阐述,探究它为中国建筑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宝贵努力。  相似文献   

19.
童明 《建筑师》2020,6(6):108-115
童寯先生是中国第一代杰出建筑师,中国近代造园理论和西方现代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他的一生见证了中 国近现代建筑的兴起与发展历程。本文以世界主义与个人主义为线索,梳理了童寯先生独特的事业成就与学术人 生,阐述了他如何以开放的世界眼光与慎独的人文精神,一方面吸纳来自西方现代文明的传播,另一方面坚守于 本土传统文化的延承,从而形成一种立足于文化视野之上的建筑观,以应对存在于世界与个体、普遍与独特之间 的时代张力。  相似文献   

20.
童寯(1900—1983)是中国第一代留学归国的建筑师,我国著名建筑家、著名建筑教育家。本文追忆童先生的生平、为人和治学精神,在园林和园林史研究以及建筑画和建筑速写方面对自己的影响和感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