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研究了DQ 50钢显微组织对硬度的影响,以及该钢在不同冷速下得到的显微组织.研究得出该钢适宜的冷速应选为10~60℃/min.  相似文献   

2.
试验研究了DQ50钢显微组织对硬度的影响,以及该钢在不同冷速下得到的显微组织。研究得出该钢适宜的冷速应选为10-60℃/min。  相似文献   

3.
龚建勋  雷建中 《轴承》2015,(9):35-37
采用不同热处理工艺对Cr4Mo4V钢进行处理,观察了其显微组织,测定了残余奥氏体含量,并进行了断裂韧性(KIC)测试,结果表明:淬火温度越高,马氏体越粗大;残余奥氏体越少,钢的尺寸稳定性越高,KIC值越小。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五种不同硬度的原始组织和三种加热方式对GCr15钢碳化物尺寸和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探讨了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经预处理的GCr15钢碳化物可细化到0.4μm以下。用空气介质炉加热,奥氏体晶粒可细化到11级左右;盐浴快速加热可细化到12级以上;中频感应加热可细化到13.5级左右。附图5幅,表8个,参考文献5篇。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对高钒高速钢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空冷条件下,当淬火温度低于1 040℃时,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钢的硬度逐渐升高;超过1 040℃后,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其硬度又逐渐降低;同时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钢中碳化物的数量逐渐减少,马氏体不断粗化,而残余奥氏体含量逐渐增加;在1 040℃淬火后,当回火温度低于500℃时,钢的硬度变化不明显;超过500℃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其硬度先升高,并在520℃时达到最高值,此后钢的硬度又逐渐降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马氏体中弥散析出的碳化物数量逐渐增加并聚集长大,同时马氏体和部分残余奥氏体转变为回火马氏体.  相似文献   

6.
测定经特殊强化制造的GCr15钢球的接触疲劳P—S—N曲线,估计出试验应力S与试样寿命Ⅳ之间函数关系式N=CS^-m中的待定参数C和m,得出不同破坏概率下试验应力S与寿命N的关系,为该钢球的使用和产品设计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BNi-7镍基钎料中添加纯铜粉制成组合钎料,然后采用真空方法在板间隙为40μm的条件下钎焊316L不锈钢,研究了铜粉含量对钎焊接头组织和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Ni-7钎料中添加纯铜粉能有效改善较大间隙接头的填充性能;添加纯铜粉后,钎缝中的脆性化合物显著减少,并呈岛状、条状、麻点状等镶嵌在镍基固溶体中,导致接头的显微硬度降低,当添加纯铜粉的质量分数为9%时,钎缝中的脆性化合物最少,接头的显微硬度为1 000 MPa。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是研究热变形加热温度对GCr15SiMn渗碳体组织演变及硬度的影响,分别研究了在保温时间为100s的情况下,不同加热温度:780℃、810℃、840℃和870℃对GCr15SiMn钢残余碳化物的影响。通过对实验方法处理后所得到的试样进行显微组织分析,可知,当保温时间为100s时,随着加热温度在780℃、810℃、840℃和870℃之间的增加,实验试样的马氏体组织含量增加,珠光体组织含量降低,且实验试样显微硬度提高,而当加热温度到达840℃的时候,实验试样的显微硬度急剧升高,此时试样中的碳化物溶解更充分,奥氏体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9.
GCr15钢碳化物细化处理工艺及对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宇  陈莉  艾亮 《轴承》2006,(2):24-27
通过高温固溶淬火预处理和相应的终处理工艺,找到了一种有效提高GCr15轴承钢综合力学性能的方法。即在1 050℃下保温30 min油淬 300℃等温3 h后空冷 720℃回火2 h和经过1 050℃保温30 min油淬 720℃回火2 h两种预处理工艺,都能使碳化物细化;经过终处理后硬度可达到63 HRC以上,较普通处理工艺,弯曲强度提高29.7%,冲击韧性提高100%,耐磨性提高35%。  相似文献   

10.
通过薄膜透射电镜观察及选区电子衍射分析,对比了GCr15钢按常规热处理工艺与超细化处理后所获得的显微组织;并从金相分析的观点,探讨了经超细化处理后的GCr15钢具有较高疲劳寿命的原因。附图17幅,表1个。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试验机等研究了轧后冷却工艺对热轧TRIP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弛豫时间对热轧TRIP钢组织影响较大,随弛豫时间增加,带状组织等级越来越高,铁素体组织也略显粗大;模拟卷取制备的热轧TRIP钢组织中残余奥氏体含量和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均较高;贝氏体区停留时间延长,则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增...  相似文献   

12.
在18,27μm冲击振幅下对Q420qD/20MnMoNb厚板异种钢T型焊接接头焊趾区进行超声冲击处理,分析了不同冲击振幅下焊趾处的显微组织、残余应力以及显微硬度,并与超声冲击前的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超声冲击处理后焊趾表层出现塑性变形层、大量位错及较高残余压应力,晶粒细化,硬度提高。当超声冲击振幅由18μm增至27μm,塑性变形层深度由约120μm增大至144μm,亚晶尺寸进一步细化至约25 nm,位错密度进一步增大至约2.48×1014 m-2;表面残余压应力增大至约433 MPa,其影响深度增大至约1 410μm;表面硬度增大至约400 HV,硬化层深度增加至约900μm。  相似文献   

13.
对AZ31B镁合金进行搅拌摩擦焊接及焊后热处理,研究了热处理前后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及显微硬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AZ31B镁合金搅拌摩擦焊接接头前进侧和后退侧的分界线逐渐消失;在热处理过程中,由于焊核区所吸收的能量主要用于晶粒的长大,而热影响区和热机影响区结合区域在再结晶时消耗了较多的能量,导致了焊核区晶粒的长大速率大于热影响区和热机影响区结合区域的;当退火温度低于200℃时,热机影响区的显微硬度高于焊核区,并且前进侧热机影响区的显微硬度略高于后退侧的;当退火温度高于250℃后,热机影响区的显微硬度显著下降;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热影响区的显微硬度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4.
钢球表面形变强化工艺,是提高钢球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试验结果表明,钢球热处理后,经过表面形变强化处理,对提高钢球的表面硬度、终加工的表面质量和接触疲劳寿命的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5.
采用激光熔敷技术在42CrMo钢基体上制备了不同铌含量的镍基合金熔敷层,研究了铌含量对熔敷层显微组织、物相组成、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镍基合金熔敷层与基体结合处、熔敷层中部、熔敷层表面的组织分别为平面晶、树枝晶、粒状等轴晶组织;随着铌含量的增加,熔敷层组织逐渐由γ-Ni奥氏体、CrB、M7C3和M23C6以及Ni31Si12相转变为由γ-Ni枝晶、枝晶间共晶、NbC小颗粒和少量CrBC4等;当铌质量分数达到10%时,组织明显细化;熔敷层的显微硬度随着铌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铌质量分数达到10%时,显微硬度最高,达到约550HV0.2,约为不含铌镍基合金熔敷层的两倍。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电子束选区熔化成形技术制备不同尺寸(?8 mm×25 mm,?25 mm×8 mm)TC4合金试样,研究了2种试样在粉末堆积方向的显微组织及硬度变化.结果表明:尺寸?8 mm×25 mm试样的显微组织主要由原始β柱状晶界处的针状α集束组织和晶内针状α相互相交错形成的网篮状魏氏组织组成,原始β柱状晶主轴平行于堆积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从合金元素、淬火硬度、微观组织碳化物、残余奥氏体等方面对影响冷轧工作辊耐磨性能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将对改进冷轧工作辊成分设计、制造工艺以及如何提高冷轧工作辊耐磨性能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模拟现场热处理工艺,研究了T122钢焊接接头在不同回火温度下的硬度及显微组织.结果表明:随回火温度提高,其焊缝硬度降低,740~760℃回火后焊缝硬度可满足使用要求,回火后焊接热影响区未出现明显的软化现象;原焊缝组织为马氏体和少量δ铁素体的混合组织,740~760℃回火可得到板条特征明显的回火马氏体;回火温度对母材的硬度和组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Cr1 2 Mo1 V1 钢轧辊的表面硬度偏低 ,系残余奥氏体量过多所致。通过深冷处理可使部分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 ,从而提高了表面硬度。并对金相法评定残余奥氏体的局限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对42CrMo钢进行磨削淬火试验,研究了磨削淬火强化层的显微组织和耐磨性能。结果表明:42CrMo钢磨削淬火强化层的显微组织以片条状马氏体为主,强化层的显微硬度达到了700HV以上;磨削淬火强化层的磨损性能较基体的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