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工具技术》2017,(12):18-22
通过PCBN刀具切削等离子堆焊镍基合金的试验,研究了切削用量和刀尖圆弧半径对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并采用综合平衡法优化了加工工艺参数。试验结果及分析表明:切削堆焊镍基合金时,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的部分变化规律与传统切削理论不符;试验获得的表面粗糙度均小于1.3μm,表面质量总体较好,可采用以车代磨的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2.
《工具技术》2021,55(5)
采用涂层PCBN刀具对淬硬模具钢(Cr12MoV)进行切削试验,研究不同切削用量和刀尖圆弧半径对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并采用极差法评估各因素对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程度。试验结果和分析表明:采用涂层PCBN刀具切削淬硬模具钢时,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的部分变化规律有别于传统切削理论。主要原因为:淬硬模具钢硬度高、导热性差,属于难加工材料;试验中选用的TiAlN涂层PCBN刀具有较大的负倒棱(0.12mm×-25°)和刀尖钝圆半径(42μm)。另外,通过极差分析的结果可知,切削深度对切削力的影响最大,刀尖圆弧半径对加工表面粗糙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李捷  李健  李木俭 《机械制造》2001,39(8):15-16
通过采用LT55陶瓷刀片加工铬基合金,SG4陶瓷刀片加工钴基合金的试验研究,得出了比较理想的切削参数。并且通过采用加大刀片负前角,改善其所受应力状态;减小切削深度,降低切削冲击载荷,提高刀具寿命,从而解决了陶瓷刀具在切削硬度高、冲击载荷大的零件加工时产生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阀门用钴基合金及堆焊工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钴的发现和发展过程,阐述了钴基合金的种类、特性及在阀门产品中的应用.给出了阀门密封面堆焊钴基合金的材料标准及典型工艺方法,对国内高温高压阀门密封面用钴基合金代用材料的研究作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发展高精度数控机床、引入新兴超硬刀具材料,是硬态切削技术能够在机械加工业中得到有效应用的关键,硬态切削的优越性使得淬硬钢精加工可实现"以车代磨"。本文主要介绍了聚晶立方氮化硼(PCBN)刀具的性能特点,以及PCBN刀具在硬态切削中的有限元仿真、几何参数的优选、切削力影响和刀具磨损等近年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高速切削加工过程中切削参数的选择对刀具切削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镍基高温合金因在高温条件下仍具有较高的抗疲劳强度、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核电等行业。但是镍基高温合金的切削加工性能差,主要表现在切削力大、切削温度高、刀具磨损现象严重等方面。本文从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等切削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进行研究,同时对PCBN刀具磨损形貌进行分析。采用PCBN刀具进行高温合金车削试验,得到PCBN刀具切削高温合金GH4169时切削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不同刀具磨损形貌产生的原因,为高温合金高速切削加工参数制定及工艺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8.
PCBN刀具干湿切削淬硬钢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PCBN刀具干、湿切削淬硬轴承钢GCr15对比试验,对两种条件下的切削力随刀具磨损的变化、刀具寿命及被加工工件表面粗糙度进行了对比。试验表明:干切削状态下金属软化效应占主导地位,湿切削可获得更好的表面粗糙度,切削液在刀具磨损后期开始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原理的磨削装置对PCBN刀具进行负倒棱磨削,利用微米级的体视显微镜获取明暗分明的负倒棱圆弧轮廓图片;借助MATLAB软件提取、拟合并计算刀尖处负倒棱圆弧图像的二维轮廓数据,得到了刀尖处整体负倒棱及实际切削处负倒棱的圆弧度。结果表明:负倒棱圆弧度的大小可定量表示负倒棱的磨削质量,圆弧度越小,负倒棱表面棱边越小,刃口锯齿越小,负倒棱的质量越好。通过PCBN刀具切削加工堆焊钴基高温合金的试验,借助负倒棱的圆弧度定量地探究负倒棱质量对工件表面粗糙度、刀具磨损和切削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实际切削处负倒棱圆弧度的增大,加工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值随之增大;实际切削处负倒棱圆弧度对切削力、刀具后刀面磨损量、月牙洼前缘距离及月牙洼宽度影响较小;负倒棱表面上的砂轮磨削痕迹方向对月牙洼前缘距离、后刀面磨损影响较小,但对月牙洼宽度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0.
PCBN刀具切削高温合金锯齿形切屑形成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温合金被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中,它是一种典型的难加工材料,切削过程刀具磨损严重。PCBN刀具作为一种超硬刀具材料在加工高温合金方面具有较大潜能,但由于PCBN刀具没有断屑槽,故断屑困难。因此研究切削参数以及刀具磨损对切屑形成的影响规律对推进PCBN刀具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试验研究切削参数和刀具磨损对切削力、切屑宏观状态和切屑微观参数(切屑剪切角、切屑厚度、齿高和齿间角)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切削速度为97 m/min,切削深度为0.1 mm,进给量为0.14 mm/r时,切屑的宏观状态最佳。并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绝热剪切带的位置和两个切屑锯齿形成的关系,进而建立了PCBN刀具切削高温合金GH4169的锯齿形切屑的形成机理模型:当刀具运动到某一点开始出现绝热剪切带,继续运动到下一点,形成一个锯齿,继续运动将出现下一个剪切失稳。  相似文献   

11.
通过PCBN刀具断续切削等温淬火球墨铸铁(ADI)的试验,分析了刃口钝圆半径对PCBN刀具切削力和刀具寿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准静态力与断续冲击力随钝圆半径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断续冲击力与准静态力的差值称之为冲击力,它真实地反映了断续切削时刀具所受冲击大小,径向冲击力随钝圆半径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刀具...  相似文献   

12.
陶瓷刀具和PCBN刀具磨损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陶瓷刀具(CC650)和PCBN刀具(CB20)精车淬硬GCr15轴承钢时的刀具磨损形态及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结合扫描电镜对刀具的磨损形态作观察;分析了刀具磨损特征及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刀具损坏的形态主要为前刀面磨损、后刀面磨损、微崩刃及破损等;陶瓷刀具和PCBN刀具的前后刀面磨损形态不同于典型的磨损形态,陶瓷刀具主后刀面的磨损量要比PCBN刀具的磨损量小。但两种刀具均适合于淬硬钢的精加工工序。  相似文献   

13.
肖露  文东辉 《工具技术》2011,45(4):35-37
通过对PCBN刀具切削GCr15轴承钢时切屑形态、切削力、切削温度和表面粗糙度的试验研究,得到了切削速度对上述各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切削速度对切削温度、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存在一个临界值,采用临界切削速度进行切削,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综合实际数据、曲线介绍了PCBN刀具在淬硬钢、铸铁及有色金属等材料切削加工中的切削特性及其在硬态切削、干式切削、高速切削等加工技术中的应用。同时也介绍了PCBN刀具的加工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15.
高速车削钛合金时PCBN刀具寿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对角正交回归试验法,研究了用PCBN刀具高速车削钛合金TC4时切削用量对刀具寿命的影响,并分析工件已加工表面粗糙度。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分析,证实刀具的磨损机理主要是前后刀面的粘结磨损及氧化磨损、后刀面磨损以及切削深度线处的沟槽磨损。  相似文献   

16.
PCBN刀具的合理使用及磨损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从容  王魄 《工具技术》2003,37(5):30-32
介绍了PCBN刀具适用的加工材料以及刀具几何参数、切削用量、刀片牌号的合理选择方法 ,针对PCBN刀具在实际加工中的常见磨损、破损形式提出了具体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针对PCBN刀具在硬切削加工中磨损严重、切削寿命短的问题,开展了PCBN刀具深冷处理试验和经深冷处理的PCBN刀具高速硬车削AISI 4340钢的试验,研究深冷处理对PCBN刀具表面完整性(包括微观形貌、粗糙度、显微硬度和残余应力)及切削性能的影响规律,探究提高PCBN刀具耐磨性和刀具寿命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深冷处理之后,刀具表面缩松缩孔等缺陷明显减少甚至消失,表面形貌得到改善,但刀具表面粗糙度增大;刀具表面显微硬度、残余应力均得到提高;表面形貌和表面残余应力对刀具寿命影响较大,其次是表面显微硬度,表面粗糙度对刀具寿命影响较小。深冷处理后,刀具黏结、氧化磨损减少,刀具寿命较未处理刀具提高24.78%,可见,深冷处理可有效改善PCBN刀具表面完整性,从而提高刀具寿命。  相似文献   

18.
进行了PCBN刀具切削淬硬合金钢42CrMo的实验.通过JSM649OLV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PCBN刀具的磨损,利用INCA能量分散光谱仪(EDS)分析了刀具磨损面的金属元素成分,对刀具磨损的机理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对比几种切削速度下刀具的磨损量,获得切削速度的最佳值.  相似文献   

19.
选用DBW85、DBC50两种牌号的PCBN复合片刀具断续干式车削等温淬火球墨铸铁(ADI),基于正交试验测定了相同几何参数下的切削力,研究切削参数对不同PCBN刀具切削力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使用DBW85断续切削ADI时,宜选择较小的切削深度,切削速度和进给量可适当偏高;使用DBC50断续切削ADI时,切削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