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洪琳 《建造师》2010,(7):394-395
本文就《庄子》内篇文字探讨庄子对生与死的看法,力求摈弃外来思想影响,从内在心理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庄周认为生死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顺其自然的接受,而不应该好生恶死。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6)
"逍遥"是人的心灵所达到的超然物外,闲放不拘的境界。庄子的逍遥思想所追求的一种无所牵挂、无所求的平静心理,以"逍遥"之境界去达到内心的平静,这便是庄子的选择。怎样能做到"逍遥游",何人可以"逍遥游"?具体来说,就是"无名"、"无功"、"无己"。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8)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生存风险的增高,"失独"家庭以及由"失独"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正在进入公众视野。作为一种专业化的综合性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强调助人自助,有利于帮助"失独"家庭摆脱精神困境,恢复基本社会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增进其幸福。  相似文献   

4.
城市的产生是历史产物.城市的发展也必然是有动力驱动的。掌握城市发展的动力,方能科学分析城市问题、开展城市管理、推动城市进步。从人性的四个特征,“以人为本”的讨论中国发展的动力特点。并根据城市主体“人”的种种需求,对中国城市的未来管理给出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士立 《现代装饰》2015,(1):139-140
庄子提出的以物为量、以天合天等哲学思想对现代海报设计思想与设计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海报设计的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庄子思想出发对现代海报设计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海报设计的三个层次的价值取向,即形与色的价值;保持自然物性之审美价值;精神价值与文化价值。老庄哲学以道为核心,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将老子的精神发展到高峰形成道家正统的是庄子。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4)
经验世界中的"我"是一种严重异化了的自我,背离人的本真生存方式,毫无幸福自由可言。而庄子提出"吾丧我"则是要丧去经验世界中的偏狭自我,庄子通过去知,人心最终得以恢复本然之心,也最终寻找到了本真自我"吾"。这一本真自我,得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1)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物本""人本""能本"三者的有机统一,方能培养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身心和谐的未来新型人才,彰显我国教育的强大优势。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学校教育以应试化为中心,素质教育缺乏生长土壤;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结构单一,教育过程机械程式化;社会功利化倾向严重,教育实践工具化等,导致教学过程中"物本""人本""能本"三者价值取向出现定位偏误。因此,为了高效切实落实教学目标、全面综合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学校应树立正确素质教育观,创设一套全面育人的教育方案;增强教师培训力度,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提升教学能力;树立社会正确价值观,为和谐统一化教学提供良好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5)
失独群体,指由失去家庭中唯一子女的父母所组成的群体。目前我国失独群体日益庞大,出现无人供养,生活缺乏保障;家庭缺失,情感难以调适;社会保障缺位,改革成果难以惠及等困局。因此,如何建立健全的失独群体社会保障体系,使失独者早日走出悲痛,"老有所养",这是当下值得我们思考、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事法律关系客体之一的物。物权法中的概述为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规定。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对民事客体“物”的再认识。物的种类的重新界定,按照物是否具有特殊的自然属性为第一标准,以物是否具有生命属性为第二标准,将民法上物的种类重新界定如下:生命伦理物、狭义特殊物、一般物。  相似文献   

10.
胡兴  汪原 《建筑学报》2023,(9):18-23
通过回归物的本体,将“木”从作为材料或结构的“自然物”,转向纳入技术系统的“技术物”,辨析了当代木构的物质性,及其可能的对建筑师工作模式、知识体系的重塑。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5)
本文从"庄子观鱼"出发,浅谈了情感因素对油画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11):234-23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经典著作,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析,探寻资本主义生产下"人"被异化的根源,提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由此,马克思又为我们呈现了"人的全面"这一新命题。笔者拟从文本中马克思对人属性的研究出发,探析人属性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3)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起源于对人的再认识。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系统地提出了唯物史观学说。其中,"现实的个人"的思想乃是其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它直接涉及到历史的真正主体以及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等问题,并且要求与马克思有关"社会化的人"及"人类社会"等思想本质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的理解,方能说明马克思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的抽象历史观,并真正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2)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人之身体由内而外所呈现的"身体映像"是哲学建构的重要诠释范式之一。诸多思想家以此为基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展开诸多经典命题的重新阐释与哲学体系的创建。可以说,正是在对"身体映像"的观照中,秦汉之际的哲人们建构了与众不同的"身体哲学";试图以源于身体认知的经验理性去弥合天人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对天与自然的深度体认与把握。因此,他们通过"身体映像"类比出"天地映像",提出了"同气"、"同数"与"同构"等具体诠释范式,完成了身体哲学的体系化建构。这一点,无论是在道家作品《淮南子》那里,还是在儒家作品《春秋繁露》那里,乃至在黄老作品《黄帝内经》中,均有较为明显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为满足地铁运营功能要求,地铁需设置双线共构地下区间,受周边条件限制而常采用暗挖施工。目前,对于此类暗挖区间一般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单拱大跨度断面或“中洞法”双联拱断面,前者由于结构跨度大、开挖面积大、结构厚度大、工程造价高、开挖步序多而施工速度慢、施工风险高的问题;而后者虽然结构跨度小、开挖面积略小、结构厚度小、工程造价略低,但由于其特殊施工步序,存在施工速度慢、联拱处易积水、防水质量差的问题。因此,为解决以上的问题,笔者提出初支联拱二衬独立式新型暗挖结构与施工方法(简称“联独法”或“∞法”),介绍该工法的结构设计理念,对该工法结构的受力、开挖变形进行深入分析,对现场施工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6)
不同于以既定形式展示自身完美的理型,身体这一以形变为特质的空间性,显现为各种形式的发生之源。身体并不能只被视为一种空间,而是展开不同空间型态的空间性,且同时显现为在运动中自我形塑的时间性(la temporalité)延展。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如果称此种既为时间又为空间的身体性(la corporéité)的流动为生命,那么生命所留下的诸般痕迹,将显示为怎样的意义?倘若将身体性的这种意涵推及自然,何为在运动中塑造自身且同为时间性的自然?有别于西方传统哲学的身心二元论,从庄子思想中可以开展出以身体性为基础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5)
身处不同时空的人们,对于自由、普遍真理、生命价值常常会表现出相同的追寻。本文通过对兰波和庄子与李白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兰波与二者作品的一些共同之处:梦与醒得冲突与超越、异化之感、无意识倾向、转移倾向等。通过对梦境的冲突和自我的超越,作者渴望获得心灵的自由并探寻无限的永恒。本人也希望能通过对兰波和庄子、李白的一些探寻,找出中西文化跨越国界障碍的互通互融之处,展示在不同时空之下,人类对文学和哲学无限奥秘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1)
独生子女由于意外事故而不幸死亡,给独生子女的父母造成了极其沉重的身体和心理创痛,使他们对生活和工作丧失信心与希望,心理变得极度敏感与脆弱,严重影响其生计的可持续。在可持续生计的理念下建立失独群体社会救助制度是实现其生计可持续的有效途径。文章在把握失独群体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从制度的价值取向、制度设计的原则、制度的构建以及制度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四方面对失独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4)
"敌视人的唯物主义"否认人的感性,或者把人的感性变成了抽象的感性,它既指霍布斯的唯物主义,也指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对"敌视人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政治哲学批判,"敌视人的唯物主义"把局限于自身的个人主义的权利当作真实的权利;把异化的个人视为一般的、最自然的人;把阶级的个人、处于虚幻的共同体的个人视为现实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只有以"人类社会"为立脚点的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才能最终克服和超越"敌视人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2,(5):72-75
汉代整个思想文化界对"物"有了新的认识,"天人合一"的宇宙图式和结构中,物和物、物和人之间存在着相互感应的关系,大大推进了汉代人对于身边物的运动、现象以及表征的精微观察,发展了一种属引相续的联想和类推的思维。赋作家在赋作中注入了"体物的精神",以三种特别的方式纂组成文:摹物通过汉字的声形之美极尽刻画物的形貌;感物以"五行""阴阳"等特殊的描叙方法使物也具有了生命性德;类物是一种以物象作为语料所进行的语言复制,为汉赋的语言生产制造动力。这种"体物"的精神成就了汉赋巨丽宏伟的气势,华美炫丽的语言和与天地参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