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介绍了导热油的分类、性能及特点。结合应用实际,分析了导热油发生劣化变质原因及对加热系统的影响,提出了减缓劣化的对策及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为有效延长导热油使用寿命,保障热媒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导热油加热系统由于其高温低压、安全、可靠等特点在石化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从设备功能、系统功能和安全控制系统的三个方面概括了导热油加热系统的工艺设计要点,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导热油冷热双循环工艺,并在工程实践中得到良好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导热油介质具有高温下渗透性强及中等毒性的特点,分析探讨了导热油控制阀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出现的气动开关阀选型不当、非波纹管密封控制阀填料泄漏、波纹管循环寿命无要求、角行程限位开关无反应、阀门泄漏超标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导热油控制阀型式选择、波纹管的选型、控制阀口径选择及限位开关的选型等,对高温导热油控制阀设计选型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导热油炉供热系统及其特点的描述,指出了导热油炉供热系统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为确保导热油炉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所涉及的相关问题。结合工程实例,分析总结出导热油炉供热系统设计、施工安装和运行管理中应关注的问题和有效举措;结合相关标准规范就导热油、管内推荐流速、膨胀罐的设置、储油罐容积、控制系统、管路系统、系统试压、系统调试、系统操作维护、系统补油、系统停运、系统安全运行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热媒炉以煤、原油和可燃气体为燃料,导热油为载体,利用导热油循环泵强制导热油循环,将热能传递给换热设备进行换热。与普通加热炉相比,热媒炉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热效率高、环境污染低、安全系数高、运行费用低等特点。本文重点介绍了热媒炉在输油场站的应用,对应用情况进行了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6.
对导热油加热炉炉壁温度升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新型复合内衬的特点,并对其技术特点、施工工艺及应用效果进行了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小型燃气燃油导热油炉的特点及具体的结构设计方法,对小型燃气燃油导热油炉的炉型选择、盘管结构型式、炉衬结构、导热油流速的确定及导热油牌号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SH320合成导热油可以与某国外合成导热油混合使用,介绍了混合油的应用情况,整个导热系统运行正常.  相似文献   

9.
采用长城L-QB 300合成导热油在山东某油田海洋采油厂海洋钻井平台油气集输装置的导热油加热系统进行了应用。混兑试验结果表明,长城L-QB 300合成导热油与原用进口T-XX合成导热油在基础油互溶和添加剂配伍性上无异常,可按一定比例混兑使用。装填开车后的检验结果表明,长城L-QB 300合成导热油各项性能指标保持良好,完全可满足设备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曙五联原油脱水工程中导热油炉的结构特点及制作过程,并针对安装中出现的施工难点提出了解决方案,对导热油炉的施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导热油在使用中会发生劣化变质。分析了导热油劣化的原因及其危害,介绍了预防导热油劣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热传导液的热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热传导液稳定性评价方法以及采用该方法进行热传导液热稳定性研究的结果,在对大量样品评价的基础,制定了我国热传导液热稳定性评价指标,即按照SH/T0680-1999进行试验,变质率不大于10%,这一指标被用于确定产品的最高使用温度。  相似文献   

13.
基于热力学能质传递理论定义并导出了换热器系统的能质传递有效度计算公式,系统地讨论了传热单元数、冷热流体热容量流率比以及单台换热器的流型对换热器系统能质传递有效度的影响,比较了换热器系统的能质传递有效度与换热器系统的传热有效度。结果表明,对于由多台结构和流型相同的换热器串一并联组合而成的换热系统,当其中的每台换热器为逆流布置时其热力学性能最佳;在相同的情况下,换热器系统的传热有效度总是大于换热器系统的能质传递有效度,且换热器系统的能质传递有效度和换热器系统的传热有效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值随传热单元数、冷热流体热容量流率比以及单台换热器的流型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高分子减阻剂溶液的热量传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湍流流动的流体中加入一定量的某种高分子聚合物不仅使湍流摩擦系数减小,而且使传热、传质系数均减小。本文对水相减阻剂溶液的湍流传热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大最的试验,结果证明了传统的类比关系式已不再适用减阻流动;对于水相减阻流动,湍流J_H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新搭建的热交换器传热性能试验系统的硬件、软件以及参数测量。系统由导热油、压缩空气、乙二醇溶液和水4种热流体与冷风和冷却水2种冷流体为循环工质的子系统构成,不仅能进行热流体对冷风或冷却水的一对一试验,还可以进行2种或3种热流体对冷风的复合型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测试。控制和测量系统以LabVIEW软件为平台,使系统具有测量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测试范围广等特点,为新型热交换器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测试手段。  相似文献   

16.
针对稠油黏度高、密度大、驱替效率低,常规方法开采困难等问题,开展了稠油开采装置研究。介绍了全液压稠油开采装置在原油开采过程中的加热功能,分析了采油装置系统井下流体流动及传热过程。结合理论研究方法和热力学计算,建立了井下流体热交换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矫正和求解。以实际油井参数和液压油的流量、温度为输入参数,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了井下热交换参数之间的关系,从而改进了已获得的热交换理论方程和模型,并得出了原油的产量与液压油的输入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保温提采原油所需要的最小液压油输入量。该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不同井况和不同输入状态下的流体传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混沌对流的流动特点,基于混沌动力学中的李雅普诺夫指数的数值计算,提出了混沌对流中扩散性的数值计算方法。将此法应用于混沌结构与普通结构的混沌对流与普通流中,分析了2种流体的扩散指数,并对照其传热特性,讨论了各流态中的流体扩散特性对传热强化的影响。结果认为,混沌结构流道内的流体扩散强度随着Re的增大而线性增大,同种混沌结构内流体的扩散性随流体流速线性增大,相对于普通层流,混沌对流的扩散性提高了流体宏观运动能携带热量的能力,强化了流体间的传热。  相似文献   

18.
The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of a paraffinic mineral oil produced in a local refinery were experimentally determined over a wide temperature range of 30-360°C to determine its suitability for use as a heat-transfer fluid.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il and two synthetic organic heat transfer fluids was evaluated at high temperatures (180-360°C). Comparison of the main properties of the mineral oil with other heating fluids revealed its compatibility with synthetic organic fluids, some other paraffinic and mineral oils employed as heat-transfer fluids. The study further confirmed that the investigated mineral oil which was produced locally can be used to replace the imported synthetic oils in heat transfer systems operating at a maximum application temperature of 310°C, as indicated by the thermal stability test.  相似文献   

19.
变截面管换热器传热与阻力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两种不同节距的变载面管进行了管内和管束的传热与流体阻力试验,并与光管及光管换热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变截面管是一种能强化管内、管外传热的双面强化管,且其变截面部分能互相支承形成壳程的扰流元件,替代了管束的折流装置,使换热器整体结构紧凑,壳程的传热进一步强化,但管程的流体阻力比光管稍有增加。  相似文献   

20.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31(11-12):1499-1509
Abstract

The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of a paraffinic mineral oil produced in a local refinery were experimentally determined over a wide temperature range of 30–360°C to determine its suitability for use as a heat-transfer fluid.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il and two synthetic organic heat transfer fluids was evaluated at high temperatures (180–360°C). Comparison of the main properties of the mineral oil with other heating fluids revealed its compatibility with synthetic organic fluids, some other paraffinic and mineral oils employed as heat-transfer fluids. The study further confirmed that the investigated mineral oil which was produced locally can be used to replace the imported synthetic oils in heat transfer systems operating at a maximum application temperature of 310°C, as indicated by the thermal stability te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